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5

借口和自我欺骗:我们的思维是如何招来拖延之患的

『我需要提防自己的掩饰行为。』

艾伦会向每个愿意聆听的人哀诉自己的拖延症,但似乎没有多大作用。他的朋友把他看成借口大王,虽然他并不承认自己有这方面的潜在“才能”。当事情要有个说法,甚至对自己要有个交代时,他确实就像个“不粘锅似的家伙”,没什么东西粘得住他。他总会有再等一天的理由,总会有不做任务的借口。

“离截止日期还有好几周。”

“我几小时内就能搞定这工作。”

“我在压力下工作更出色。”

当然,另一天总归是另一天,很快数周数月就过去了,他却毫无进展。为什么艾伦就看不出来自己是在掩饰没必要的延迟,让它合理化呢?

问题

我们除了要理解自己易“屈从于感觉良好”(见第三章)和“明天并没有更多心思做事”(见第四章)的基本冲动外,还需要审视自己思维中的一些偏见。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其中包括人们倾向于:

(1)在短期回报面前低估将来的回报;

(2)低估做事所需的时间,并高估我们的能力;

(3)比起今天更倾向于明天;

(4)为保自尊进行自我设限;

(5)不够理性地考虑手头任务以及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6)通过改变想法,使之与行为一致来制造快乐。

这里的每一个话题很多书都有涉及,但是为了真正“消化”此书对这些话题的本质探讨(以及给你提供的所需承诺),我在下面对我们思维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做了总结。当然,改变的策略也随之附上。

在短期回报面前低估未来的回报

未来回报,尤其是在很长远的未来的那种,似乎就显得很小。这就像我们看照片中远处的山,以为它很小一样。涉及时间时,我们似乎丧失了对大小的洞察,这就是低估未来回报的概念,也叫作 时间贴现

问题就在于比起即时回报,未来的回报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吸引力。我想这也不奇怪,因为从进化发展角度来说,一鸟在手总比两鸟在林要好。我们的大脑也似乎由程序设置成更倾向于短期回报的形式。石器时代的大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世界了,因为当今社会要求我们今天做事,以赶上将来的截止日期。

计划的谬论

过分乐观也是人的天性之一。我们以为自己能在比所需时间更短的时间内做完更多的事,也以为任务能比平常花更少时间完成。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我们没有基于以往经历来思考事情通常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我们关注眼前的 单一 事件,而没有考虑到经验及相似事件提供的 分散 信息,这种乐观的偏见就会导致糟糕的计划。

自我设限保护自己

自我设限就是给自己找借口。比如,你穿了一双加重鞋,跟朋友比谁跑得快,你跑步的能力或水平肯定不成问题,如果你比赛输了,那就是鞋子太重这个“限制”的错。但如果你赢了,那就无比光荣。这是个人自我精神的胜利。当然,自尊永远不会受到威胁。

拖延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把工作任务延迟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可能我们又创造了新的自我设限。就像赛跑一样,最后时刻完成的任务,如果不出色,就可以借口说工作时间太短了。当然,如果任务做得出色,对于个人来说就极其不错。

这就暗示着其实这种不必要的任务延迟,即我们定义的拖延症,事实上可能满足了一种需求,它能够保护自尊。约瑟夫·法拉利(德保罗大学)的实验性调查证据显示,那些慢性拖延者如果有机会,更不愿意反馈自己的情况。当然,这种延误究竟算不算拖延也值得商榷,因为它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策略性的延迟。但是,我在这里之所以提及是要大家明白,我们延误任务的理由也许一开始并不明显。

比起今天更倾向于明天

有一个我们都能理解的关系的例子:如果甲比乙好,丙比甲好,那么丙也比乙好。这被称为 传递性关系

那下面这个例子呢?试想这周五是任务截止日期,现在是周一早晨,比起周一似乎周二来做更好些,也就是说比起周一我们更倾向于周二做;周二到了,比起周二我们又更偏向于周三做;周三到了,犹是如此,我们更偏向于周四做,目前一切尚好,这些也都是传递性关系。然后到了周四,我们想:完了,要是周一开始做就好了。这种现象被称为 非传递性偏好 。来自犹他大学的哲学家克里斯索拉·安德鲁认为,当涉及拖延症时,这是我们思维中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基于我们的推理,许多健康行为和退休储蓄计划肯定就存在这个问题。到紧要关头时,明天就不是优先日期,实际上更早的日期会更好(虽然现在采取行动为时已晚)。

关于这种关系,我们很多人都有过亲身经历。我们研究小组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得到了倾向的逆转,它也造就了这种不可递延性的偏好模式。而这种模式的问题就在于从长期来看,它的不可递延性本质上是对我们不利的,明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不理性的想法

我们常常会把不可能的事情想成可能的,并且不曾用实践检验这些想法是否合理,继而事情就真做不成了。比如,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会出错,或者演讲过后能回答任何提问,我们可能会相信自己要做到完美,还可能会认为全部的自我价值都依赖于职场成功。所有这些例子都是不理性的想法,却都很常见。像这些不理性的想法都很有问题。它们会让我们陷于消极情绪之中,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尝试的借口。比如,当我们害怕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而我们的自我价值又依赖于完美表现时,我们就可能为了保全自尊而不去做,拖延也随之而来。

制造自己的快乐和解决内心的冲突

当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或者两种想法相互冲突时,它们并不协调。心理学家将此称为 认知失调 。失调让人不舒服,因而我们会尽力缓和这种消极状态。

我们打算行动或者已经有行动意图去达到目标,我们却没有做(明知道可能会带来负面情绪,还自愿且不理性地拖延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体验到失调。这种失调正是拖延的代价之一。

下面是一些研究者总结的人们对失调的典型反应(以及如何减少失调的方法)。

1.分散注意力——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失调认知转移开来,避免由失调导致的消极情感状态。

2.遗忘——有两种形式,被动和主动。被动式似乎总和无关紧要的想法有关,而我们也许不得不主动压抑导致失调的重要认知。

3.琐碎化——转变观念,以减少产生想法或观点失调的重要性。

4.自我肯定——尽管有失调,但关注那些有助于培养自我意识和正直感的核心价值和其他品质。

5.拒绝责任——不愿承认自己是失调的主导因素。

6.增加相辅认知——经常是通过寻找新的信息来支持我们的立场(比如“这并不是拖延症;在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需要更多的信息”)。

7.进行下行假设——“这本可能更糟”,这样我们会一无所获,只是在短期之内感觉更好些。

8.改变行为——使之与我们的观点和价值相匹配。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行动而不是拖延,虽然改变某人的行为需要付出努力,并且往往不是减少失调最便捷的方式。

我们很擅长运用这些策略来保持每天的活力。我们会制造自己的快乐,这是我们应对机制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不是所有的应对机制都是适合的。研究一致证明,分散注意力、遗忘、琐碎化、否定责任都是以情绪为主的策略,与长期的策略,如计划型问题解决策略相比,并不那么有效。我们必须顾及我们的情绪,但我们的应对之法不能仅止于此。否则,这就是另一个“屈从于感觉良好”的例子。如果这是我们主要的短期策略,时间一长,我们必会付出代价。

兴奋型拖延者的谬误

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说法:“我在压力下工作更为出色。”这种思维多少会折射出一种刺激寻求者的存在——他们是靠压力成长的人。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显示这是一种谬见,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追求刺激与拖延并无关联,时间压力往往会导致更多的错误。

虽然很多人用“压力下工作更出色”这个借口来解释不必要的任务延迟,但这很显然属于上面的归类,是我们对因无法按计划行动感受到的失调感进行合理化的又一例子。

或许,一个更准确的方式是改述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表达:我们在压力下会工作得更好。为什么呢?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第四章中提到的那种错误观念,即认为我们的动力状态必须与手头的任务相符。当我们对一个任务没有工作积极性时,我们就会推迟直到最后外部时间的压力迫使我们行动(通常时间太紧,以至于结果往往更不理想)。

改变的策略

我已经简单地总结了一些让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偏见。一方面,我们倾向于对未来过分乐观,低估了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当最后要开始行动时,相比今天我们更倾向于明天做,同时找借口不工作来让自己感觉良好。考虑到这些心理过程,要做出改变不是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知晓就是力量。要认清有这些偏见都是人的本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认清我们倾向于做什么事,就能走向改变。比如,如果我们经常会说“哈,这没那么重要”(目标的琐碎化)或者“时间还多着呢,我明天再做好了”(计划谬误和非传递性偏好),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改变的“旗帜”或信号。

这里的“旗帜”或者信号是指我们一旦说了类似“时间还多着呢,我过后再做”的话之后,这就需要触发或刺激产生一个新的反应。还记得之前关于执行意图那个例子吗?如果我们说“哈,这没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就要停下来,提醒自己这是一种自我欺骗,是我们思想中的偏见,并且我们应该马上开始执行任务。

执行意图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在我们的思想中)提供了一种暗示,帮助我们打破了一个习惯。这种想法刺激了一个不同的反应。我们打破了自己惯有的反应方式,甚至开始革除这种有害的拖延习惯。

在本章中,你现在能做的是在下面的横线上(或者单独在一张纸上,或者在你的电脑上),罗列一下你为自己的拖延症辩解时通常会说的话或做的事。你可能过几天或者几周后需要修改这个列表,关键是要学会认清你是如何为生活中的自愿而不必要的延误找理由进行合理化的。清单中的每一项都能成为你的“旗帜”,为新的反应发出信号。

我解释不必要的延误通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些是你为不必要的任务延迟辩解经常给出的合理化解释或借口,你新的反应是什么?

在下一章中,你会看到我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马上开始”。所以,我的标准执行意图就是,如果我对自己说“噢,我明天更有心思做”,我会识破自己的欺骗谎言,然后说“那我马上就开始执行任务”。

这确实有效,你会感到惊讶的。在下一章中,我将解释原因。 4H3m57r/daVRXVKQ9yKWB4v7uqc48MG0pyzuRBfvzyqrJlDFK5wcd6V+R/A5+J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