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〇 黄鹤楼: 在今湖北武汉的蛇山上,俯瞰长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
〇 黄鹤: 诗中一共出现了三次黄鹤,律诗中很少这样不避重复的。第一句用仙人乘鹤的传说,引起人去楼空的感受,呼应楼名。第三句以黄鹤一去不返为重点,拉开时间的历史纵深感。虽然用字重复,但引起的诗意有层次,文气贯穿,一气呵成,不受格律拘束。
〇 晴川: 晴朗的平原,即江对面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只有在晴好的阳光下,才能远眺到清晰的树木、茂盛的芳草,草木郁郁葱葱的视觉效果也和“晴”字相关。
〇 烟波: 烟波迷茫,既实指傍晚时分的江景,又是内心愁绪的外化。
仙人、黄鹤都已远去,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如今阳光下的江边草木一片葱茏,傍晚时分的江上烟波令人忽然生出乡愁。这首诗因登楼而动乡思,主题常见却气象阔大,颇见风骨。
前四句讲黄鹤楼的典故,却不拘泥于传说本身,而是抓住黄鹤、仙人一去不返这个点,形成世事茫茫的沧桑感。五、六句描述所见之景:黄鹤楼在长江边,面对壮阔的江景,诗人的目光却越过江水,直看到江堤和江中小岛上的草木。当前四句将往事扫空,这里便生出无穷的生机,使感情不会沦于虚无,暗蕴着盛唐式的积极人生态度。七、八句激起乡愁,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与江上烟波相互呼应。“愁”字点到即止,不再深入下去。
登高远望的诗篇很多,为什么这首诗获得极高的赞誉,甚至令李白甘拜下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气象,前四句的历史纵深感,五、六句的生机勃勃,与最末二句的一点乡愁,共同造就了既气势壮阔,又情感沉郁的千古佳作。
敦煌文书中的《黄鹤楼》与现在的通行版本有些不同:“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争议最大的地方是第一句“黄鹤”作“白云”。现存唐人选本均作“白云”,直到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才出现“黄鹤”,后来经过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的推崇和《唐诗三百首》的传播,“昔人已乘黄鹤去”终于在清代成为不容置疑的通行版本。
文字在流传过程中,既有传抄错误的可能,也有人为修改的可能,所以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难得的是即使三个“黄鹤”连在一起也并不生硬,反而更见气韵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