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〇 早寒: 二字出现在题目中,可知这是本诗着重渲染的意境,否则以“江上有怀”为题就可以了。诗中对“寒”的描述比较充分,比如一、二句中的草木摇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等。第六句“孤帆”也是印证“早”,因为早所以船只少。
〇 乡泪客中尽: 三、四句写家乡遥远,引起五、六句的怀乡之情。此句五个字,将乡愁层层递进。因为乡愁浓重,不免落下泪来,这是一层。而乡泪已尽,说明漂泊在外的时间很长,思归而不能归,是乡情更深了一层。
〇 欲: 主动的同时表现出试探之意,和本诗真正的主题相呼应,即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对未知的政治前途充满怅然。
这篇诗题为“有怀”,怀想的内容不是乡里或亲友,而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欲问迷津,但一眼望过去却是漫漫平海,诗人不禁感到惶惑而迷惘。所以虽然题为“有怀”,实际意思是“感遇”。
“迷津”即找不到渡口,泛指失去方向,既是眼前景,也是用典。子路问津的故事就表现出隐士们和孔子在隐居与从政之间的观念冲突,而这也正是诗人内心矛盾的地方。
这时诗人大约正漫游在长江下游,前六句是环境渲染,也是情绪渲染。早寒时分,江上清冷,思乡却不得归。直到第七句“迷津”处陡然生出一问,透露出诗人不知所往的迷茫。
诗人面前有两条路。可以回乡,也就是过隐士的生活,可惜“遥隔楚云端”。诗人的故乡襄阳在湖北北部,古为楚地,从长江下游回望,地势很高,所以称为“楚云端”。或者继续前进为仕途奔走,可是“平海夕漫漫”,同样看不到尽头和方向。
全诗紧扣“迷津”二字造境,表现诗人内心的困扰。
本诗首句是从南朝诗人鲍照“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登黄鹤矶》)一句化用而来。同样写树叶纷纷落下,大雁南飞,北风呼啸,鲍诗的视角在江边,本诗的视角在江上,所以孟浩然没有用江边的渡口营造气氛,而是通过江上的小船孤帆来写冷寂。二诗对看,就可以看到本诗继承和创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