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执着守候,薪火相传

赵玉明

蕴华的单弦艺术的大作《曲蕴华章》即将出版发行,嘱我作序,我听后非常高兴。我自五岁起与曲为伴,数十年来以艺会友。曲艺是我人生的选择,更是我一生执着不变的追求。如今我已鲐背之年,唯愿鼓曲事业传承有序,单弦艺术繁荣发展。虽然年迈,但还有些精力为年轻一辈摇旗呐喊,特随笔一篇,聊表心意。

坐在电脑前,观看蕴华送来的样片,听着她富有理论水平的讲述,看着她生动到位的表演,记忆的碎片不由地重新聚合,感慨不已,思绪万千。算起来我和蕴华交往已有五十多年了,半个世纪,真是弹指一挥间啊!1960年蕴华刚刚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时,还是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她很聪明,悟性很好,这是一个演员必备的天赋条件。但成就她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最难得就是“认真”二字。

20世纪80年代末,曲艺发展进入瓶颈期,和蕴华同龄或年轻一代的曲艺演员不少都改行了,有的发展为歌坛明星,有的成为影视名人。当时我也曾有过担心,从事专业的单弦演员为数不多,不知道她能否在这动荡的大潮中坚持下来。欣慰的是蕴华竟和我是一样心性的人,这一唱就是一辈子的守候,单弦早已融入她的骨髓和血液。不久前和蕴华聊天儿,我夸她这些年成绩斐然,很不容易。她对我说:“我就记住您当时和我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么多年我一直记着。”确实,蕴华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牌子曲(含岔曲)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能成为当今曲艺舞台上的旗帜,这是她多年执着坚守的成果。

蕴华继承传统而不泥古,锐意革新而不媚俗,不仅挖掘整理演唱了很多像《孔雀东南飞》《祥林嫂》这样的传统节目,还演唱了诸多新作品。20世纪80年代我俩在老舍茶馆演唱的《北京小吃赞》,以及崔琦作词、蕴华串腔的单弦联唱《北京人儿》,都成了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去年她偕徒演唱了崔琦新创作的单弦《母女情深》,采用了对唱的方式,音乐编排新颖,唱腔表演富有时代感。我坐在台下完整观看了节目,通过观众热烈的掌声和高度的评价,证明了这一作品是成功的。看得出,这个节目凝结了蕴华的心血,无论唱腔处理、人物塑造还是舞台调度,每一处都体现了她对艺术的认知领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她的演唱规矩大方,表演传神得体,八角鼓技法娴熟。更难得的是,她有创新意识,在音乐上既恪守传统艺术规律,又能大胆借鉴姊妹艺术,丰富旋律,且加强了舞台表演和人物刻画,符合时代审美要求。她演唱的这些经典作品留为教学资料,起到了经典示范作用。

百年来曲艺都秉承“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这个过程需要好的老师来“透”,但更要求学生有悟性地去“参”,且“学者生,像者死”是传统艺术门类传承过程中的共通之处。蕴华这些年在教学上颇有心得,目前舞台上很多青年演员都受过蕴华的指导和点拨。这么多年了,曲艺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面对新生代的学生,他们信息量大,接受能力快,老旧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难以大规模普及,也不利于学生在这个网络时代下进行学习。蕴华能够有革新意识,不保守,把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和心得体会进行整理录制,做成课件资料,将岔曲、牌子曲进行细化分类,既有对传统源流的追溯探寻,又有对新时代单弦艺术创新发展的解读,并详细讲解了八角鼓打法、演唱技法乃至三弦的伴奏技法。这样全面的视听资料在曲艺界算是新式教学法的首例,实属功德一件。

我们总说教学要“深入浅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需要知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需要智慧。传统艺术的教学正是一个既饱含知识,又充满智慧的传承过程。在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好时代下,每一个曲艺人确实要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脚步,把我们的宝贵艺术传承下去。希望蕴华的《曲蕴华章》能够广泛流传,也希望曲艺界能够有更多像蕴华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执着于曲艺艺术的探求。生命不息,奉献不已!让我们的曲艺薪火相传,流芳百世!曲艺事业的命运就在你们手中,曲艺发展的方向就在你们脚下。

2019年8月12日写于北京 MP5mCdqTCnk63YhVJhz2mCejf5ltgYDH6PQzvlErIeguIoWM2n2No1kidqQmVA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