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总结:中国发展与经济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市场经济理论和开放经济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证据。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就没有中国经济的成功。如果没有开放,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国经济就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城镇化率只有18%的初始状态开始腾飞。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再借助于国际资本流入,加上国内的高储蓄率,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得以迅速推进,同时,也借助于国际贸易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过程和现代经济学对于经济发展的理解是高度一致的。

不仅如此,中国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实验场。在传统的经济理论里,人多是一个负面因素,它可能带来人均资源的紧缺。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越来越重视人口规模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正是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中国得以拥有广泛的产业布局,在一些战略性的产业,如商用大飞机制造等,中国也是凭借着国内的大规模市场使之在经济上可行。同时,中国一些新经济的成长速度十分之快,它们借助于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形成全国覆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能够快速地降低生产和服务的平均成本,从而成就了很多商业巨头,比如华为、腾讯和阿里。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解释中,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经济学等都呈现了强大的解释力——用人类共有的理论成果阐释中国发展道路的普遍意义,容易讲得好、听得懂。

有人说,西方经济学不适用于中国,这是巨大的误解。实际上,“西方经济学”这个词是在曾经的东、西两个阵营对立的特定时期产生的。现代“经济学”早已不只是“西方”的,它反映的是20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学的进展,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理,既包括市场如何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也包括政府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中国发展道路给经济理论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其适用性,而是现代经济学没有好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一个大国从计划向市场、从传统向现代,以及从相对封闭向开放的转型,这使得中国的“转型故事”不容易被讲好,这也是中国经验对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转型时期的中国的确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分析中国,要先理解市场经济工作的原理,才能知道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和欧美市场经济国家的起点不同,这对于增进彼此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于从计划经济开始转型的国家,改革的主线是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那些长期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反倒一直在研究如何弥补市场的不足。

当然,转型时期的中国有很多特殊性。其中一部分是源于独特的文化和大国治理的需要,对于这些特殊性,应扬长避短。而有些特殊性只是计划经济和农业社会的历史痕迹,它们必须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中不断进步。在学习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中国实践也为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土壤。

巨大的国内市场得益于中国政治体制对于统一市场的保证。尽管存在地区之间的重复建设和分割市场,但整个国家仍然形成了全球人口和消费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不仅如此,在一些需要进行跨地区协作的领域,例如高铁等全国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大江大河污染防治等,中央政府发挥了协调各地行动的作用。中国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流动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共享发展成果的途径。

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的确很重要。早在计划经济的30年期间,中国就通过全面的扫盲运动和基础教育,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的总体教育水平。同时,又通过传染病防治等手段,大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又全面地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了覆盖全国并惠及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特别是在民营经济不够强大的时期,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强大且正确的领导力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后发国家来说,具有普遍的可借鉴意义。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应保持客观清醒的认识。有些问题是传统体制和观念无法适应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导致的,例如生产要素市场在畅通内循环上还存在一些堵点,某些领域存在着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干预,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有些问题则属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例如碳减排,还有调节资本与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全球合作,通过完善全球治理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是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时遇到的新挑战,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中所出现的数据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提供来自中国的解决方案。上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要明确,大量的问题仍需要通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解决,同时也要明确,有些问题的确需要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而得到改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目标。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结道,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同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面向未来,中国很快将成为又一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经济体。一方面,经济将越来越需要依靠创新,而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将比制造业更加难以制定标准,有更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需要理论界不断地给出回答。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此后,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重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每一个国家在追求人民的福祉时,其走过的道路必然带有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特色,各自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面向未来,世界各国只有在承认普遍性、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才能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弥合分歧,携手并进。 uOWx9onguYeuXteRQiPyTtOWpHWN5RoRl5Y7r4d3yE6TO9z4UFJ9Mawy4bSau78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