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圈子修炼术

人脉是一个大圈子,这个大圈子里有好多小圈子。社交就是大圈子套小圈子,圈子连圈子。圈子修炼,就要学会做圈子、钻圈子、跳圈子、套圈子、转圈子,这样你的人脉圈子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1.圈里圈外——不同圈子,不同人脉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那一群人。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人。

(1)圈子的含义

“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通俗地讲圈子就是“关系网”。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他生活半径的大小,也就是圈子的大小。圈子没章程、没责任、没权力、没义务、没合约,组织形式和行为松散、无序、多变。圈子里的秩序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和对圈子的贡献自动形成。圈子是对内开放的,对外是封闭的,许多事情只有圈子内的人才能知道,许多好处也只有圈子内的人才能享受。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个洋葱头结构的圈子里,每个圈子都有核心,有边缘,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说话的分量各异。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圈子的依赖。

生活中有不计其数的圈子,我们不是属于这个圈子,就是属于那个圈子。大多数人都不仅仅生活在一个圈子中,而是相互交织在很多圈子中。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生活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圈子里,我们都是“圈养”的。

圈子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回忆,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生活背景,共同的利益诉求,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爱好文学、音乐、摄影、动漫、旅游,会形成圈子;曾经同学、同事,会形成圈子;来自某个共同的地方,会形成圈子;喜欢某个共同的明星、名人,会形成圈子;喜欢某部共同的小说、共同的电影,会形成圈子;炒房、炒股、炒基金,会形成自己的圈子;经常出入某些共同的场所,会形成圈子……

(2)圈子的划分

圈子的划分非常复杂。有的圈子以职业划分,比如娱乐圈,学术圈,书法圈,绘画圈等等。只有从事这个职业,并且有了同行的认可,你才可能入圈。有的圈子以财富划分,比如富人圈。只有你的财富达到一定的数额,你才可以进入这个圈子。有的圈子以个人的成就划分,比如名人圈。这也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圈子。名人圈最为庞杂,它包括娱乐界、体育界、文化界、科技界等等。 有的圈子以官位的高低划分,不到某个级别的官员进不了某个圈子。

(3)加入圈子就是一种资源共享

加入圈子,其实就是加入熟人社会。我们也许曾经素不相识,但只要加入同一个圈子,就会慢慢变成熟人,相互交换信息,相互评价对方,相互提供帮助,相互感染,相互影响。

(4)先有实力再有“圈子”

“层次高点的朋友”不是靠“找”来的,你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勤奋刻苦,让自己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最终觅得一份好工作,才能自然而然地认识更高层次的人。

身边不少月薪过2万元的人,这些人自身实力都很强,很多都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硕士或MBA,相关工作经验都在5年以上。但他们并没有热衷于挤入某个“圈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大做强后,反而是“圈圈”主动找上他们。

(5)不必盲目挤“圈圈”

职场专家指出,交际圈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你认识什么人,或者被什么人认识,交际圈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际改变我们的思维,并且增加了我们实践的可能性!一味标榜自己的交际圈中都是有钱人,对你的职场生涯和生意可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重要的是,你会不会选择你的职场贵人,你是否善于经营你的交际圈。如果仅仅为了挤进所谓的“圈圈”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他人,甚至改变自己、放弃一些本质的东西,却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交际圈只是一个创造机遇的辅助力量,能力才是奠定成功基础的基石。

2.圈子:一种需求,一种满足

人脉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人脉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脉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脉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脉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脉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脉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那么人脉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脉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脉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既然是利益的关系,那么在人际交往中的最重要规则就是等价交换,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判断和选择。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人脉关系圈子建立的根本原则,那种把等价交换仅仅当作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把它扩大到人际关系上面,交往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包含了商品关系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远早于商品,商品等价交换是它派生出来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商品关系中的体现。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它的交往角色价值也相应要变化。角色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个人地位的高低,它是由社会地位、年龄辈分和交往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的。

3.圈子——资源的魔方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价值观念相近、兴趣相同、工作类似的人常常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而且随着行业分工的细化,这种圈子越来越多,诸如什么“文化圈”、“艺术圈”、“营销圈”、“IT圈子”、“设计圈”、“演艺圈子”等,竞相涌现。人们在介绍某个人的时候,也喜欢加上一句:“他是某某圈的人。”圈子名称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个身份证明。而圈子中的人,也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地。

有一位企业家,谈到过自己在沃顿商学院留学时,曾对一场“成功的CEO”的主题演讲印象深刻。当时的演讲人是史克必成公司的CEO,1953年毕业于哈佛MBA。这位演讲人问台下众多沃顿商学院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读MBA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了三个选择:MBA的名声、圈子和知识。大多数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圈子。于是,众多听众还反过来问这位CEO:“你1953年毕业,到现在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位演讲者微笑着回答:“就是圈子。”

圈子,顾名思义,是一个互相流通的圆圈。一般说来,圈子能够为我们提供这几种基本资源:人脉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因此也有人说,圈子就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

圈子的出现也并不是社会开放所带来的结果。无论哪个社会,在人生漫长而艰辛的征途当中,任何人都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走向终点。人需要情感上的相互理解,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需要亲情、爱情、友情的支持。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换资源。当然,个人只有进入某个圈子,成为那个圈子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才能够获取圈子提供的机会、信息、盟友、人脉,才拥有这个圈子给你带来的平台和品牌价值。

周氏王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周松波就说:“发现人才的渠道比较多,企业普遍的途径是通过在报纸、网上登广告,还有找猎头人士。但最好的方法是经过一些朋友,或者经过一些协会,找情况比较了解的人。”

华平创投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强也认为,投资对象最好在自己的交际圈子中选择,因为你对他知根知底,能够信任:“这就像产品一样,一般来讲,最好的企业都是通过熟人的介绍,而不是靠广告去发现,因为广告往往掺杂很多水分。所以,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国内的朋友,比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师、会计师以及企业界朋友的介绍来寻找投资对象。”

我们可以从创业成功海归人士特征中发现,近80%的回国创业成功的海归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至少加入一个协会、或商会、或校友会、或同乡会、或俱乐部或创业园区组织等各式各样的圈子,他们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创业的团队、资金、技术、创意等诸多创业元素。

华源科技协会有着典型的圈子故事。1999年,陈宏同网迅创始人朱敏、新浪网前CEO茅道临、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等5人发起成立了华源科技协会,主要致力于促进中美商界的交流活动。陈宏是第一任会长,他后来成立汉能公司,第一桩买卖就是帮这个圈子的成员华源的理事尹志尧融资创建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

第三任会长是邓锋,他上任第一年就牵头组织了“中美IT企业领袖CEO峰会”。正是在那次峰会上,马云和杨致远单独长谈,才促成了后来雅虎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后来联想在美国招聘人员,也是通过该协会协助完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生活在圈子当中。圈子越来越多,只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社会关系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广阔的人脉圈正是一个人通往成功必不可少的外围支持,而能够带来各种人脉关系的工具,正是各类圈子。同样,没有人,也就没有所谓的圈子。人生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帮助你最大限度地扩大圈子,进而扩大信息、人脉、朋友、平台等各种资源,最终使得你的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

4.圈子社交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活动就可以理解为圈子与圈子的关系的形成与变化。每个人的圈子不一样,每个职业的圈子也不一样。圈子小的人钻进了别人的圈子,圈子大的人可以套住别人的圈子,每个人都在他人的圈子里。

从社会到个人,社交的圈子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有时,我们从属于某些圈子;有时,我们领导某些圈子;有时,我们试图介入某些圈子;有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破坏乃至毁灭某些圈子;有时,我们需要用心呵护乃至重新建造某些圈子……圈子与圈子的关系是微妙的,我们若想在人脉圈子中获得更多更广的人脉圈子,我们就应该掌握一定的圈子社交法。

(1)学会做圈子

学会做圈子,你的人脉圈子就会越做越大。要学会做圈子就要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还要注意自己的适应能力,能与各种人打交道的气度,还要有涵养。

(2)学会钻圈子

一个人为了开拓自己的生存环境,就不得不学会钻人家的圈子。我们在交往时,经常会钻到其他人交往的大圈子里去。或是为了学习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一家公司王总经理,他花了上千元在一些高档的健身中心办了健身卡,目的却不是冲着锻炼身体,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商务交际圈。要知道高档健身中心,由于收费较高,能够出入这儿的,大多是经济收入颇丰的人士,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公司高层。对于想扩展业务的王总来说,高层人物出入的场所无疑是块“风水宝地”。他加入健康中心一段时间之后,认识了好几个大企业家,对他的业务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当推销员的赵小姐,以前只是通过一些朋友的介绍,发展新的客户。上个月,她无意中想到这个计划,就在一家健身俱乐部办了一张计次卡。在锻炼的休息时间,和其他会员们聊天时,有意无意地谈起皮肤的保养,没想到当场就有好几个人向她定购,有人还一下子买了一个系列产品,当月赵小姐就超额完成了销售计划。

王总经理与赵小姐在业务上能够开展成功与他们善于钻圈子是分不开的。

(3)学会套圈子

套圈子就是你做事时,需要找一种人脉能帮助自己,就把他套来,必须注意要给套来的人一个发展空间,让他的圈子与你的圈子同时发展壮大。

5.“六度空间”与人际交往

在现实的人际圈子中,要认识任何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做到。比如你要认识体育明星姚明,你可以向你的朋友圈中最有可能接近姚明的人求助,你求助的朋友通过相同的方法向自己朋友圈中最有可能接近姚明的人求助,最多不超过六个人,你就可以认识篮球之王姚明。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面对数量庞大的朋友时,同样可以获得数量巨大的各种用途的人际关系。你可以通过人际圈子找到一份工作,也可以谈成一笔生意,当然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

由地球上惊人的人口数量来看,要把两个居住于完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紧密地联系起来,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世界是那么的大!”你认识的绝大多数的人是你周围的人,似乎其他的人基本上和你不会发生什么关系,虽然整个人类的人际网络是庞大的,全世界60亿人口,这个数字也是惊人的。不过,在六度分隔理论的意义下观察,这个世界比我们想像的要“小”得多。

美国有两位数学家华兹和史楚盖兹,他们发现了这个古老之谜的数学解释,这个谜我们将它称为:六度分隔理论。数学证明了在地球上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都只相隔最多不超过6个人!“巧合”确实是会发生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理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就于哈佛开始了他著名的小世界实验。他在内布斯加州及堪萨斯州随机选出一些人,寄信给他们,在信中麻烦他们把信转寄给他在波士顿的一位股票经纪人朋友,但是并没有给他们他那位朋友的地址。为了转寄这封信,他请他们只能把信寄给他们认识的某个朋友,而这个收件人是他们认为在人脉上可能比较“接近”那位股票经纪人的人。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的信最后都到了他朋友的手中,而且出人意外的是,这些信并没有经过上百次的转寄,而是只转寄了大约6次。这个结果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当时的美国已有好几亿的人口,而从社交世界来看,内布斯加及堪萨斯两个州距波士顿也十分遥远。但是在信件陆续抵达后,显示的结果和前一个实验差别不大——大多数的信件同样在6步内到达。

“六度分隔”,也称“六度空间”。这个“六度空间”所制造出来的人脉网络相互联系的种种现象,曾经形成了一些难解之谜。当我们终于弄清了它的含义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六度空间”里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但人际网络被包含在“六度空间”的范围内,人类所有与网络相关的系统都符合这个“六度空间”的原理,这个原理让许多难解之谜也找到了答案。如果你想在人脉网络的“六度空间”里获取利益,必须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个“六度空间”原理所制造的种种“机遇”。

6.遵守圈子法则,赢得人脉

交际中进展速度跟接触的频率成正比。人与人之间需要经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亲戚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刚认识的朋友之间,都要想方设法保持联系。

心理学家从研究中得出了帮助别人就能赢得人脉,保持友谊,避免人际圈子破裂的一般原则:

原则一:真诚是圈子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

真诚是圈子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人际圈子的亵渎。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

原则二: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

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希望别人能够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这种从自我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本无可非议,可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交往。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往往是建立在我们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前提下的。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喜欢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喜欢与他们接近;疏远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他们。只有那种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接纳、喜欢他们,愿意同他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原则。

原则三:“人情债”不可欠。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危机。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这样便很难获得稳固的人际关系。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地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的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

原则四: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人有脸,树有皮。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价值感来衡量的。自我价值感强烈,则自尊心水平较高;自我价值感不强,则自尊心较低。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的倾向。例如,当我们取得了成绩时,我们会解释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的缘故;当别人取得了成绩而我们没有取得成绩时,我们就会解释为别人仅仅是机遇好而已。

但是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过程中,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他人在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别人的否定会激起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表现为以逃避别人或者否定别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遵守以上原则,相信你的人际关系圈子定能稳而不疏。

7.揣摩人的秉性,灵活与圈里人交往

每个人的脾气性格各有不同,但只要你摸透了他们的秉性区别对待,以后的交往便会顺利得多,同时也能在关系圈交往中游刃有余。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关系圈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怪脾气的人,如何掌握每个人的秉性,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其相交相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此了解与掌握人的秉性是掌握关系圈交往的关键。

(1)与死板的人相处之道

死板的人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其实,尽管死板的人一般说来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所以,你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花些功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来。一旦触及他们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2)与傲慢无礼的人相处之道

傲慢无礼的人往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与他们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无法忍受的事情。

可是,为了你自身利益的需要又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对付呢?

最适合的方法有三种:

首先,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他能够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这样,对方往往也会由于缺乏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其次,说话要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这样,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讨价还价的人,因而约束自己的架子。

最后,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去跳舞,聊聊家常,去KTV唱歌,等等。而当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本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会再对你傲慢无礼了。

(3)与少言寡语的人相处之道

通常会把少言寡语的人称为“闷葫芦”,和这种人在一起,总会感到沉闷和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活跃的人,更是觉得难受。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活跃气氛,便故意找些话题来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沉默寡言的人来说,之所以这样,可能是他们有某种心事而不愿多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尊重对方,不要去破坏对方的心境,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生存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没话找话,并拼命地想方设法与对方交谈,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对方的反感。

(4)与自私自利的人相处之道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但是,他们也往往会因利而忘我地工作。你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期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情为重。与这类人的交往关系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按付出给回报,干得好坏不同,获得的利益也会不一样。

(5)与争强好胜的人相处之道

争强好胜的人往往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排挤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对这样的人,你不能一味地迁就,而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打击一下他的傲气,使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6.与狂妄自大的人相处之道

狂妄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学问,往往是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他们所表现的高傲、不屑一顾等神态,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空虚的补充剂,以维持其虚荣心。与这些人相处的方式实际上很简单。刚开始与他们交往似乎觉得他们视野开阔,天南地北,无所不晓,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但只要就某一问题深入地与之探讨,他便会露出马脚。一旦露了马脚,他也就自然威风扫地。另外,与这类人初次相处,可以用你的常识将之“震”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往后的交往便会顺利了。

社会是个大圈子,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各不相同,复杂而又多变。你只有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才能在人际圈子中如鱼得水。

8.搞圈子要循序渐进

社会上生存,就要与人交往,交往中只有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和温度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那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正是最高的与人相处的指导原则。保持平静的、持续的接触,这样拓展出来的人际关系圈才是可以信赖的。

王先生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那位“朋友”名片设计特殊,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他。

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他东聊西聊,好像二人已经很熟了那样。王先生不大高兴,因为他对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子打电话来聊天,让他有被侵犯的感觉,心里很不悦,草草说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

在人际交往中,拓展人际关系圈是名利场上的必然作为,但在交往中忌讳操之过急。渐进的,润物细无声般的交往才能深入人心。之所以交往要循序渐进是由于以下原因:

(1)人都有戒心,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如果你坚持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与你接近,名人、富人或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聪明者自会不动声色留点“手腕”。

(2)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而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自我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一回生,二回熟”的缺点还不只上面提的两点。因为你急于接近对方,所以很容易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形下以自己作为话题,好持续两人交谈的热度,这无疑是暴露自己。若对方不是善类,你不是自投罗网吗?如此说来,做人要留一手,做事时要有点“手腕”,以赢得更多朋友和保护自己。

9.建圈子,还要调整圈子

一张合理的人际关系圈,必须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现代社会,人际变动频繁,每天都在结识新的朋友、新的客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关系圈很快就会不适应现在的需要,我们必须忍痛舍去一些老关系,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于建立新的关系圈。

一般来说,至少每三个月变动一下你的关系圈子。如果你不定期更新或增加新人,你的关系圈子就会陈旧。

需要调节关系圈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1) 事业目标变化。你的事业目标变了,比如过去以开发中间商为主,现在以开拓终端市场为主;或者你过去从文,现在经商,等等,这需要你及时调节圈子结构,以便为新的目标服务。

(2)生活环境的变动。本来在A地工作,现在转到B地去工作。这种环境变动,势必引起人际圈子的变化。

(3)人际关系断裂。由于事业与生活目标发生冲突,或者双方关系圈扩大,不再有时间像过去那样频繁接触,种种因素,都会引起人际圈子的变化。

三个月调整一次关系圈子,意味着我们要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但是,首先要搞清的是,那个人是不是值得一交。此外,成为朋友取决于两个人的共同意愿,一厢情愿的关系是不真实的。我们想让一个原本不认识的人成为朋友,需要发掘双方的共同点,这是维持人际圈子的基础。

其一,察言观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比如,那个人很年轻,而你正好也很年轻,年轻人圈子自然有年轻人共同的爱好,这就成为做朋友的一个共同点了。

其二,以话试探。初次跟一个人见面,可能双方互有顾忌,首先必须打破沉默,然后从交谈中发现共同点。比如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留心对方口音吐词,侦察对方情况;请求帮助,观察对方心态,等等。

其三,听人介绍。听第三者介绍,可以比较快地了解一个人。不过,要注意,有的人心眼好,抱着与人为善的心理,只说别人的好话,不说别人的坏话;而有的人嫉妒心强,只说别人的不足,难得说别人的优点,这样,你可能只了解到部分信息,需要进一步了解更全面的情况。

其四,加深了解。交朋结友,不能仅凭一面之缘。尽管也可能遇到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朋友,但通常情况下,需要做进一步了解,才能决定那个人是否值得一交,以免误交贼友。

陌生人之间接触的前四分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相处四分钟后,一方没有继续跟另一方交往的意愿,双方很难成为朋友。

如何把握好这最初的四分钟呢?通常,对方总会问你是做什么的。如果你的回答只是简单的一句“我是搞企管的”,或者“我是一个教师”,你们就很难深谈下去。

比较有利于交往的回答是:“我在某某公司负责一个小组的管理工作,主要为我们的管理软件开发监视软件……”也就是说,你愿意透露较多的个人信息,表明你乐意与对方交谈,对方也能看出你的交流意愿。反之,你只是问什么答什么,不肯多说一个字,不管你是不是对对方感兴趣,对方都会觉得不想和你深谈。

此外,通过几分钟交谈,如果双方互有好感,日后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就很大;反之,只要有一方觉得这次交谈既无聊又无意义,双方就很难成为朋友。

三个月调整一次关系圈子,还得在圈子里进行必要的分析。分析自己认识的人,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这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由此,你自然就会明白,哪些圈子需要重点维系和保护,哪些只需要保持一般联系,从而决定自己的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通过分析,对关系圈进行分类。生活中一时有难,需要求助于人的事情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你需要各方面的帮助,不可能只从某—方面获得。平时,不妨把有直接关系圈和间接关系圈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圈的人记在另一个本子上,把有用的留下,把无用的扔掉。这项工作,对你每三个月调整一次关系圈是很有好处的。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能不得不卸掉一些关系圈中的额外包袱,其中或许包括那些相识已久但对你的职业生涯无所裨益的人。维持对你益处不大的老圈子只会意味着时间的浪费。

但是,你仍然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稳固、有力的核心关系圈,它由10个左右你能靠得住的人组成。这首选的10个人可以包括你的朋友、家庭成员和那些在你职业生涯中彼此联系紧密的人。他们构成你的影响力内部圈,因为他们能让你发挥所长,而且彼此都希望对方成功。

当双方建立了稳固关系时,彼此会激发出强大能量。他们会激发对方的创造力,使彼此的情感或能力达到至美境界。为什么将你的核心关系圈子定为10个人呢?因为强有力的圈子需要你一个月至少维护1次,所以10个人或许已经用尽了你所有的时间。

对这个核心关系圈中的成员,你必须通过电话、传真、聚会、电子邮件或信件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免关系疏远。比如,记下他们特别重要的日子,在他们的生日或结婚纪念日送去你的问候和祝福,当他们中有谁升职或调到新的组织去时,及时表示祝贺……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你的个人情况。比如,去度假之前,打电话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此外,不论核心关系圈中谁遇到麻烦,立即与他联系,并主动提供帮助。这是维持关系圈的最好方式。

有一位哲人说:一生幸与不幸,关键在于你能否处理好身边七八个人的关系。只要把核心关系圈子打理好,你在事业和生活上都会得心应手。

10.好圈子和坏圈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圈子比努力经营更重要,一个人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圈子,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

测试东方犹太儿童和欧洲犹太儿童的智商,地点选在以色列的克伊布兹。各项实验的结果显示,东方犹太儿童的智商平均为85,而欧洲犹太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05。这证明欧洲犹太儿童比东方犹太儿童要聪明些。可是当他们都在克伊布兹住过四年以后,由于当地环境是积极的,学习环境良好,而且学习的气氛也很实在,所以平均智商都达到了115的相同水准。

这个实验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当我们善于进入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并能在圈中投入自己的身心,使自己与圈子的进步相协调,那么,人生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大为增加了。

由此可见,对圈子准确选择,比对圈子的努力经营更重要。一个人如果置身于某一不好的圈子,就会身不由己,许多事情无法左右;相反,如果一个人进入了一个好的圈子,在其遭受挫折时,就会有圈子中的人鼓励,在其一帆风顺时,就会有人站出来提醒可能存在的问题。

结交圈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人都希望结交好圈子,但这只是愿望,需要你在结交圈子时认真观察,切不可粗心大意。这不是对朋友的不信任,相反,这是一种十分负责的行为。

在你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你为成功而奋斗之初,你可能需要寻求知己。但是,你要注意,不要结交那些对你有害无益的朋友圈子,不要被拖入他们的浑水之中。

环境和圈子,对我们的一生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圈子,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铺上,由于它吸血的动作缓慢轻柔,富人一直没有发现它。一天,跳蚤拜访虱子。虱子对跳蚤的性情、来访目的、能否对己不利,一概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表示欢迎。它还主动向跳蚤介绍说:“这个富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铺是柔软的,今晚你可以饱餐一顿!”说得跳蚤口水直流,巴不得天快黑下来。

当富人进入梦乡时,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富人从梦中被咬醒,愤怒地令仆人搜查。伶俐的跳蚤跳走了,慢慢腾腾的虱子成了不速之客的替罪羊。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这场灾祸的根源。

因此,在选择朋友圈子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获得好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恰恰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会陷入这种恶劣的圈子中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的“虱子”。

有的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借助他人的违法行为来进行。或拉人下水,或逼迫他人就范,为自己的非法目的服务的最好手段就是“交朋友”。某报曾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

我国某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一项新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信息被某国一家大公司得知,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这项技术,于是派出工业间谍P·P利用合法的身份作掩护,绞尽脑汁寻找机会。最后,他把目光放到该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韩某身上,亲自参加了韩某的研制工作。

韩某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研究生,年轻干练,好结交朋友。P先是通过他人引见认识了韩某,然后又通过请韩某吃饭玩乐、赠送礼品等手段同韩某拉近距离,取得了韩某的好感。时间长了,二人经常一起出入酒吧、高级舞厅,当然一切花费都由P承担。后来,二人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韩某对P无话不谈,他抱怨自己工作十分辛苦,贡献很大,待遇却很低,参加工作几年,竟然一套住房都没有分到,很想离开研究所。P见有机可乘,马上介绍外国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条件多么好,并表示愿意帮助他摆脱困境。韩某十分高兴,马上恳求P尽快帮忙。P见韩某已经上钩,便提出条件,只要韩某把一项科研成果的资料弄到手,就可以安排出国。

当时韩某虽意识到这是泄露国家秘密的犯罪行为,感到十分为难,终究还是经不起P的利诱,最后横下决心盗窃科研资料。一天晚上,韩某利用机会,用P交给他的摄像机偷拍了资料,而后交给了P。就在P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的时候,P和韩某都被国家安全人员“请”进了国家安全局。原来,他们的密切来往,有关部门早已察觉,并采取了适当措施。3个月后,韩某因犯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直到这时,身陷囹圄的韩某才意识到这位朋友的真正用意,可是,等到他醒悟时已经太晚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上益友,一生幸福;交上损友,一生祸害。在判断一个圈子是好是坏,是否值得进入时,建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头脑是否冷静。因为,有些圈子可能会极力满足某些成员的私人欲望,或者圈子内部的成员关系有如兄弟姐妹,但是它背弃了社会与大众的利益,信奉的是小团体主义,这样的圈子不但容易藏污纳垢,也容易麻痹原本善良的人。这样的圈子,虽然暂时个人的价值有所体现,在圈中的位置也会攀升,但是,最终难逃与圈子同归于尽的厄运。

(2)一个人,在选择有益于自我发展的圈子时,尤其是以事业发展为目的,并非进入越强大的圈子就越好,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圈子的潜力及与自己的具体情况是否匹配。有许多人因为选择了底子非常好的小圈子,而随着圈子的飞速发展,很快地随之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甚至创始人。

(3)一个人并非所涉足的社交圈子越多越好,尽管这些圈子可能都是良性循环的。因为整日忙于应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圈子成员的交往上,必然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得不偿失。

在好圈子里面收益良多。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单靠自己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力量不强大时,就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扛起有名望或有实力一方的大旗,寻找大靠山。在他人的大树下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仅仅是谋略,也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智慧产物。

11.圈子交往要保持适当距离

在美学中有这么一种观点,即距离就是美。在人际交往中,巧妙地把握空间距离,给人以若即若离的感觉,往往能收到神奇般的效用。

圈子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过分亲密的接触会让彼此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再亲密的朋友也应当有自己的空间,过分亲密反倒会造成彼此的伤害。

有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情况,朋友的热情和依赖让你害怕甚至恐惧。朋友之间各自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社会环境,都不尽相同。作为朋友,如果不考虑实际,以自我为中心,强求朋友经常在一块与你厮守,势必会给他带来困难。

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相互吸引的过程,你们有共同的“东西”,所以一下子就越过鸿沟成了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情人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朋友之间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适当距离”,以使友谊常存。

朋友之间,重要的是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但不是了解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有的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朋友的信任,把自己的一切情况和盘托出。这种做法不可取。友谊应该很好地把握亲密度,不可太过,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反目为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数愈是频繁,这种差异就愈为明显,经常形影不离会使这种差异在友谊上起到负作用。

小王和小李是好朋友。小王在与小李的相处过程中,就知道小李不拘小节的习惯,但他一直认为这是男子汉豪放的体现,甚至因此埋怨自己什么都算计,节俭得有点不合情理。随着友谊的加深,从此更加形影不离,但是不久,小王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并开始讨厌小李大手大脚的习惯。每次吃饭,小李都会要上满满的一桌菜,吃完饭,一抹嘴起身便走,留下小王“买单”。一向节俭的小王劝了他多少次,他也不听。一次吃饭,小王付完钱告诉小李,以后吃饭不要再叫我了,小李也非常生气。两人从此以后就开始疏远了。

试想,如果小王和小李之间能够保持点距离,各自的独立性再强一点的话,他们的友谊怎么会出现如此状况呢?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过度亲密而最终使我们疏远的例子不少,这应该让我们觉醒。我们和朋友保持距离正是为了使友谊坚固。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圈子的多寡是衡量你人生质量的一个标准。失去友情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强调人际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是重要的,就像做任何事都有个“度”,超越这个界线你得到的就是相反的结果。

因为距离让我们失却友谊是遗憾的。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刺猬之间相互取暖的故事,太近了就会彼此伤害。人永远都是有缺陷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太过亲密会让各自的缺点暴露出来,如果你还没有学会宽容的话,那就和交往的人保持一点距离。

所以,调整好与朋友相交,与陌生人初交,与上级、或自己不喜欢的人相交的距离,才能使其适应社会环境,便于倾心交谈,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那么,在人际交往,要如何保持合适的距离,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拿爱情的标准来衡量友谊

你不要希望你的朋友像妻子一样专属于你,爱情越专一就越甜蜜,友谊则不一样。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友谊本来就是很多人的事,朋友多了苦恼会少,朋友少了苦恼会多。你应该看到这一点。你是这样,你的朋友也是这样。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之间有一条细微的几乎模糊不清的界线。有些人与朋友的关系恶化、令人失望或极其令人不满,他们往往无法区分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过分的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而且是双方的。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而朋友之间却可以做到,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2)想要控制朋友的想法是愚蠢的

亲密的友谊,是在理解和赞扬声中不断成长的,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维护、共同认可的。有些人,他们不可抗拒、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对朋友指手画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而不照顾朋友的面子和感情,虽然你是为朋友的利益着想,但你的态度会让朋友不乐意接受。作为朋友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某一方面是被某种心理上的压力所迫、被控制去做某事的,他就感觉很不舒服、很不愉快,一旦有一天这一方面无法忍受,你们的友谊有可能中断。

(3)与朋友该淡则淡,该浓则浓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莫不是处世的学问,而距离就在淡与浓之间,就看你如何去把握了。与朋友该淡则淡,该浓则浓,这才是交友的真谛。

何谓“浓淡相宜”?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

(4)好友亲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恃关系密切而无所顾忌

有个人家里出了一点麻烦,可他并不想让别人介入这件事。可是,有个朋友一次到他家去,感觉气氛不对头,于是就不断问:“怎么回事?你家出什么事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不堪忍受!搞得朋友很厌烦。

朋友相交,重要的是双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帮助,而不是了解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亲密过度,就可能发生质变,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过密的关系一旦破裂,裂缝就会越来越大,好友势必会成冤家仇敌。

而现实生活中,牢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以密友相称的人为了证明和朋友关系的亲密,把当众指责朋友、揭露朋友短处看做是一种证明的手段,往往导致友人的不满。“朋友的形象是你们共同的旗帜,不论关系多么亲密,请你不要砍伐它。”

距离并不是情感的隔阂,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让友谊获得新鲜的空气。人际交往时,要把握好交往过程中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要考虑到双方彼此间的关系、客观环境的因素,给对方一定的空间。

12.打造圈子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虽然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但不喜欢被人打扰。他们更喜欢独处,喜欢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些人凡到人多的地方,他都感到不自在,就是亲朋好友的喜庆宴请,或遇到熟人也避得远远的,唯恐交际应酬。

这种生活方式固然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但是不能作为长期的生活状态。毕竟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与他人交流。人一旦长期与社会脱离,与人际圈脱离,他的心灵之门就会慢慢关闭,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慢慢地将变得抑郁、抵触社会、排斥他人,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

李艳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她在一家公司上班,其他人总是先与她打招呼,她也不怎么答理别人。她除了干着自己的工作之外,很少与别人沟通。几个月过去了,李艳被炒了鱿鱼。原因是她缺乏团队精神,缺乏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由于李艳不爱与人交往,喜欢个人独处,她在职场上屡屡失败,最后她只好辞了职,回家做起了SOHO一族。

每个人可以给自己留出必要的独处时间,享受无人打扰的宁静,但是这种状态绝对不能持久,不能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因为人除了有自然属性之外,还有社会属性,与人交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的大圈子里生存就必须开放自己,改变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去深入圈子,经营圈子,才能把自己融入圈子当中,以下几种心态不可有:

(1)拘谨的性格要不得

在社交场合过分谨慎、放不开是性格拘谨的人最明显的表现,这是横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一道无形障碍,如果他们不能勇敢地跨过去,就很难进入圈子里,发展人脉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2)恐惧心理要不得

只是希望与自己熟识的人一起生活、工作、学习,这是很多性格内向的人的普遍心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是不切实际的。随着社会合作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接触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交际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很多事情只是凭借熟人根本解决不了,还要借助陌生人的帮助。所以,对于陌生人,不仅不应该逃避,还要积极去交往。

一提到陌生人,很多人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恐惧。因为陌生,就意味着自己对这个人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意味着很多危险因素的存在,意味着自己的安全区域要被打破。有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但是也用不着过于紧张。事实上,现在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这些熟识的朋友,不都是从陌生一步步熟识起来的吗?所以,让自己轻松起来,不要为自己的交往设限。

(3)被动的心态要不得

如果你想得到某种东西,必须主动去争取,想让它自己送上门来,那是很难的事情。人脉也是一样,要想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除非是自己积极争取,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拥有。

有句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羡慕别人的好运气,羡慕别人从人脉圈子中得到诸多好处,如果自己不动手编织的话,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羡慕的份上。主动搭建人脉,要从身边的人做起。每天在你身边会出现很多人,这些都可以作为你交往的对象,只要你主动出击,相信会马上打开局面,交到很多很多朋友。

13.职场中,不要搞“小圈子”

与同事相处,太远了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误解,认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在同事圈子里要处于一种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难得的和最理想的。

有人谓:“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拍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先要做的是给他介绍公司分工和其他的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大前提是公私分明。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拍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可以制造良好的工作效果。

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吧。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与每一位同事保持友好的关系,尽量不要被人认为你是属于哪个圈子的人,这无意中缩窄了你的人际圈子,对你没有好处。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大都较为前卫,许多的私事不喜欢让人知道,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所以你可别轻易侵入对方的这个“领地”,除非对方自己主动向你说起。

你应喜欢问问题。你不要认为事情该这样做,所以你就埋头去做。为什么不花一点点时间先问问同事一般都怎么做。培养好问的态度,不要怕别人认为你怎么什么都不懂。和做错事相比,问问题真的没什么。

不做流言蜚语盲从者,但是也不宜不理会谣言。谣言是很多事情的迹象,是山雨欲来前的征兆。即使细节都不对,但是无风不起浪,你仍可以从中推测出些端倪。大原则就是,你有兴趣听,但避免被公推为广播电台。

每个办公室一般都有这样的人,这种人在你第一天上班时,就会跑来向你嚼舌根,告诉你说:“老板对每个新进人员都很好,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知道他的真面目了。”这样的话你听听就好,可别发表意见。因为这种人最有本事搅乱一池平静的水,然后假装自己一点干系也没有。记住,跟你说别人坏话的人,很可能在你一转身,马上就和别人说起你的坏话。

善意的微笑,不宜忽略轻视你的对头。大部分人都认为朋友给我们最大支持,而对头企图伤害我们,所以不去理会他。事实上,朋友说好听的给你听,保护你,相反地,你的对头恨不得抓到你的小辫子,你一出错,他就马上指责,不会保留,他们攻击的正是你最脆弱的地方。所以应该好好正视对头着眼处,并利用这个机会重新修补盔甲,弥补缺点,下次他们再来时,你已经气定神闲,准备好了。

无论你是茶水阿姨、实习生或总经理,无时无刻不在向人展示灿烂友善的笑容,必能赢取公司上下的好感。年轻的同事视你为大师姐,年长的把你当女儿看待,如此亲和的人事关系必有利事业的发展。

不搞小圈子,不宜总认为同事是知己。几个月下来,职场朋友对你的事清清楚楚,她听到你妈妈在电话里唠叨,知道你男友的昵称,你们形影不离,吃中饭又通常是你倾吐心事的时候。这一切让你觉得能交到这么贴心的朋友真好。但是三个月后,你提职加薪,而你的朋友没有,更巧的是,你成为她的上司,这时,身为你的最好朋友,她应该会替你感到高兴吧?但愿如此。然而,权力与金钱常常会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尤其是关系到前途时,这时候你可能要担心自己的秘密了。

有原则而不固执,不宜认为只做好分内工作就够了。工作能力、效率、可信赖的程度、学历,都不是唯一重要的。无论你是老师、护士、会计还是秘书,工作环境都是人组成的,学会如何调节与上司或同事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办公室的生存技巧。

不要阿谀奉承,不宜露骨地吹捧上司。有些上司不介意听坏消息,因为希望听到所有角度的信息,但是大部分的经理却不会,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也就是说,他们宁可听到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只是这其中仍然有技巧与心意的区别。“经理你今天看起来好年轻。”这样的话太明显,上司又不是笨蛋,他当然也听得出来。你要做的是找出他真正让你佩服之处,然后适时赞美,就像你的父母夸赞你房间很干净,当你考满分时学校老师夸奖你一样。“经理,你昨天的处理方式,让我们能够把任务顺利进行,多亏有你出马。”你看,以后你做事情一定会顺利得多。

只懂奉迎上司的势利眼一定是众人嫌。完全不把同事放在眼里,苛待同事下属,无疑是在到处给自己树敌。

在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不搬弄是非,保持对每个人都友善的态度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PDOh8f8xR/E9unPl627kFWH0WXoJiwgYWNBN/IiQptrS/dUQM/HFLAIwUQ5Egx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