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活在当下有人把生命分为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其实,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今天。因为昨天已经过去,好也罢,坏也罢,都已经过去,永不会再来;明天还未到来,好也罢,坏也罢,都还是未来,我们没法让它提前。唯有今天是在眼前。今天把握不好,就会成为痛苦的昨天。今天把握不好,明天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既不要让昨天的记忆蒙蔽今天的眼睛,也不要活在对未来摸不着边际的希冀中,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
举两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张老板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和妻子风餐露宿,日忙夜忙,好不容易攒下了十几万元。这天吃饭,妻子忽然说很想去旅游,去北京看看长城,到故宫坐坐乾隆坐过的椅子,到北海和颐和园划划船……张老板当即点头答应:“去,明天就去。”但话没说完,手机响了,一个大客户在手机那头告诉张老板,经过对他的考察,该公司认为张老板有信用,决定跟他长期合作,第一批大订单已经下了!放下手机,张老板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妻子,妻子一向支持他,赶紧说:“那就等以后再说吧。等我们赚了大钱,我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到时候还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不光要看长城、逛故宫,还要出国,看金字塔,看富士山。”没想到的是,此后张老板的生意一直很火,其间虽然赚了不少钱,但直到妻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生命,他也没腾出时间来和妻子旅游一趟。
王阿姨也是个不幸的人。年轻的时候,王阿姨的老公出轨,抛弃了她不说,连亲生儿子也不养,王阿姨只得独自一人拉扯儿子。年轻那会儿,好多人都给王阿姨介绍对象,劝她再往前走一步,给自己找个伴。但她总怕改嫁后儿子受罪,总是想等孩子再大些再找。就这样,她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还把儿子送进了贵族学校,自己却没穿过一件好衣服,没吃过一餐像样的好饭,没好好地休息过一天。别人劝她不要这样亏待自己,她总说等儿子长大了,毕业后有出息了自己就有福享了。但等儿子毕业后,她又说等儿子找到了工作自己再好好休息不迟。儿子有了工作,她又说等儿子成了家;儿子成了家,她又说等孙子出生,孙子出生后她又陷于忙碌之中,也没时间来享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孙子也长大了,等到一切就绪了,她终于可以安心享受的时候,却因年老身衰也谈不上享受人生了。
戴尔·卡耐基说过:“我所了解有关人性中最可悲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全都有把生活挪后的倾向,我们全部梦想着远方某个神奇的玫瑰园,却不知道享受今天盛开在我们窗外的玫瑰。”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如此。他们都在梦想着神奇的玫瑰园,结果玫瑰园没有盼到,却白白错过了盛开在他们窗外的玫瑰。
有人说,人生本没有意义,所有意义都是我们强加上去的。这话未免有些偏颇,但如果我们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那么种种的努力、奋斗和付出便通通失去了意义。提前消费明天的幸福,做房奴、做车奴是很辛苦的。北京大学的周国平老师就说过:“我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青春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取消了幸福。依我看,‘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丧’倒也是成立的。倘若一个人在年轻时并非因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当然不是在劝世人及时行乐,更不是让人放弃努力,得过且过,我们只是奉劝世人立足当下,活在当下。
“当下”本是佛教的时间单位,在普通人的概念里,秒是最小的时间单位,但在佛教的时间概念里,最小的时间单位是当下。60个当下为一刹那,60个刹那才抵得上一秒钟。换言之,我们要把一秒钟分成3600份,活在每一个细微的当下。活好每一个当下,也就是活好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