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光武帝刘秀
——雄才大略,以柔道行之

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转引自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28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汉光武帝(前6~57)即刘秀。字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公元25~57年在位。刘邦九世孙,父为南顿县令。初随兄加入绿林军指挥昆阳(今河南叶县)大战。后在洛阳称帝,统一全国。他是中国开国皇帝中难得见有的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皇帝。在位期间,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精简官吏,加强中央集权。

毛泽东很熟悉刘秀的故事。刘秀有胆识,能指挥打仗。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所举的几次战役,其中的一次就是公元23年刘秀以兵三千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击溃王莽主力四十二万的昆阳之战。以后在读《梁史·韦靓传》时,与韦敏破北魏的天头上,写了眉批:“敢有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1页)

刘秀曾经说过:“朕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所谓“柔道”,就是德政,这是光武革除新莽弊政,中兴汉室的大政。

早在称帝前,刘秀听取了主簿的意见,察问民情,平反冤狱,释放囚犯,废除王莽时代苛刻的法令。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制度,深受河北一带人民的欢迎。接着,刘秀少年时代的朋友邓禹从洛阳徒步赶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来入伙。邓禹向他建议:“当今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大业,救万民生命。”刘秀把邓禹的意见作为中兴大计。在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用的仍然是“柔道”。冯异率兵去攻打长安,刘秀嘱咐他:“将军此去,不一定要掠地夺城,更重要的是除暴安良,安定人心。”

鉴于西汉一朝诸侯纵横、权臣跋扈和外戚篡位的教训,刘秀为了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整顿吏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刘秀鉴于西汉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于是“退功臣而进文吏”,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不给功臣实权实职,削夺他们的兵权。功臣除了任边将之外,多在京城,这就改变了西汉初年那种由功臣相继出任丞相,在朝执政的情况。对于外戚,在经济方面虽然优厚,但不让外戚干预朝政。对于宗室诸王,则仅封狭小国土,也严加控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制王公职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手中;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建武六年,刘秀将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这些措施,强化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总揽权纲”的目的。

其次,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刘秀采取了不少措施安定民生,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下令废除什一税制,恢复三十税一制。减轻赋税,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刘秀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减轻和恢复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建武七年(公元31年)又把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遣散还乡,发刑徒屯田边境以代替征调戍卒。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前后9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规定民有被作奴婢而愿意归随父母的,听其自便,奴婢主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对于没有释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人身保障,规定杀奴婢的不得减罪,炙伤奴婢的要依法治罪,又废除了奴婢射伤人处死刑的法律。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对于广大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建武初年,全国户籍遗存的人口只有十分之二,田野荒芜,到建武五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土地逐渐得到垦辟。光武帝末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到2100多万。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刘秀默许农民在起义中获得的土地,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颁布“废旧令”,命令各州郡检查垦田亩数与户口、年龄实数。

再次,尊贤下士,神化经学。刘秀不仅好学问,而且“尊贤下士”。他把尊贤看做是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他对不仕王莽朝的学士名人,悉为召见。凡应征召见的,刘秀均亲躬下问,量才授职。凡不愿为官的,刘秀也不强求,以礼相待,虚心咨询。刘秀视建太学重于修建王宫。刘秀深知儒学是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提倡儒家经学,并把图谶神学与之紧密结合起来。谶原是预决吉凶祸福的预言,讳是对经书的迷信解释。谶讳神学,主要是把阴阳五行用儒家伦理学说搅合在一起,使之带上神秘色彩,更具有欺骗性。但它自身自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任意解释。王莽末年,许多地主豪族起兵,都是利用谶讳作为割据称雄的思想工具。刘秀夺取政权也利用谶讳制造舆论,统一天下后,遂极力宣扬谶讳,要求臣僚信奉。刘秀死前,更“宣布图谶于天下”,命令全国都要信奉谶讳。谶讳学说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在当时加强对全国人民的思想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刘秀还重视节俭,反对厚葬的陈规陋习,并为此专门下过诏书。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秀还反对吹捧,不准史官把自己的功德写进史书。

总而言之,刘秀统治时期,政治稳定,吏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生产,东汉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及垦田数不断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税收也随着增加。刘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分裂割据的国家恢复统一,并使国家从战乱萧条中逐渐走向繁荣兴盛。史家把刘秀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太学生出身,是历代帝王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在王莽末年起兵南阳,仅用近十多年的时间,便镇压了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削平了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完成了“江山重归汉,天下再姓刘”的统一大业,创建了东汉王朝,无疑是个出色的皇帝。但他的文治武功,比起他的先祖刘邦来又逊色得多。

鉴于西汉晚期大臣权势过重,皇帝大权旁落的教训,光武帝不让功臣、外戚把持军政大权,并从制度上加以改革,严加防范。另一方面则重视文治,提倡儒学谶讳,注重从儒生中选拔人才,客观上遏制了功臣、贵戚的势力,又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使东汉出现了“四海兴平”的局面。综观光武帝一生,从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到安邦治国,颇有传奇色彩,故毛泽东认为“光武可以读”。显然,毛泽东欣赏光武帝,主要是看重其以少胜多,并统一中国的军事才能。 dDJX+zjMYithH+ut9ssJ/DVKX2axUGy3SPYLv9NYv1V6IqMWLZgQ7gVvr5ccV1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