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摘自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0~82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汉高祖(前256~前195)即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沛(今江苏沛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前206年率部首先进入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前202年打败项羽,统一中国,建立汉王朝。
毛泽东非常欣赏刘邦的英雄气慨。1949年3月,毛泽东在赴北平途中,兴奋地念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毛泽东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后两句是汉高祖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后,回家乡沛县时吟唱的《大风歌》,他也希望国家平定了,再不要发生战争呢!他后来还同王海容谈论过刘邦的《大风歌》,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写诗的汉高祖就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能够写出这样好的诗来。50年代毛泽东多次谈到刘邦,他说:“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345页)”毛泽东也称赞刘邦有政治头脑。
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泅水亭长,是个基层掌治安、诉讼、民事的小官。但他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乐于施舍,志向远大,见到秦始皇出游时的威风和气派曾叹息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反秦之后,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伺机而起:武臣据赵地称王;田儋据齐地称王;楚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九月,刘邦聚众响应,被拥戴为沛公。不久,依附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率起义军在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与秦主力决战时,刘邦受楚怀王(熊心)的派遣,率部向关中进军。二月,攻占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夺取秦粮仓。六月攻占南阳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八月,攻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岁首十月进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老百姓用酒肉去慰劳军队,他一概不受。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在击溃秦主力后,也引兵入关。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谋士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谋士范增策划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未成。四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开始分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据汉中、巴蜀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为项羽独占,所以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能够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合击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亡,诸侯及将相尊汉王为皇帝,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国号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
刘邦“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帝宝座的历史人物。从战国时期各封建诸侯分裂割据的分封制,到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标志着处在上升时期的封建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秦帝国短命而亡,一度称霸天下的项羽力图恢复分封制。刘邦顺应历史的要求,击败了项羽,继秦始皇之后,重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刘邦的主要历史功迹。毛泽东在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时,将刘邦和他的主要对手项羽加以对比,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对刘邦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刘邦雄才大略,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不仅表现在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西汉王朝,还表现在他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
一、律令法仪的制定
汉初,朝廷适时地制定律令法仪,定都长安,颁行一系列安定社会的诏令,奠定了西汉立国的规模。所谓律令法仪的制定是指:“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韩信将原来的182家兵法删定为35家;张苍为章程,包括制定历法和规定汉代度量衡;叔孙通制定比较简易的朝仪。
二、定都长安
刘邦初都洛阳,不久即定都长安。这是接受了娄政、张良的建议作出的正确选择。因为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委任萧何在关中镇守,汉在关中地区统治稳固。不久后,臧荼、陈稀、英布等人的叛乱,以及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都是在山东地区发生的,汉都长安处在西方,凭借其险要形势控制全国,有利于保持大局的稳定。
三、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职官制度采取了秦制。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在皇帝之下又同样设有12个主要朝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景帝时更名太常)、郎中令(武帝时更名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这些朝臣的执掌也与秦朝相同。二是同样实行郡县制,作为全国的基本的政区体制。
四、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大批流亡,土地荒芜,府库空虚,物资匮乏。刘邦采取减轻田赋,什伍税一,与民休息的政策。凡民自卖为奴隶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战争期间流亡到山泽没有登记户籍的人,令其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抑制其社会地位,并加重其租税。这些措施对于经济的恢复和封建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五、消除异姓王
在楚汉战争中,以及战后初期,刘邦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功臣封为王者7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等,史称“异姓诸王”。这些诸侯王据有关东广大地区,握有重兵,专制一方,是对汉王朝中央政权的重大威胁。刘邦借口韩信等人企图谋反,将他们先后一一剪除,只留下一个势力最弱并可为汉、越之间缓冲的长沙王吴芮。
刘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国家得以稳定下来,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的知人善任为后世所称道。正如毛泽东所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知人善任,凡是能为他的政治目标献策出力的,不管其出身经历如何,他都因才使用,发挥其所长。张良是韩国贵族,张苍为秦朝御史,叔孙通为秦朝博士,萧何、曹参为沛县官吏,韩信是贫民,彭越出身渔民,后曾为“盗”,英布本为平民,后因犯法而逃亡为“盗”,樊哙以屠狗为业,灌婴是个布贩子,陈平是个穷书生,刘敬是士卒,这些人都成了刘邦重用的文臣武将。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是与他能够得人心分不开的。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刘邦出身下层农民,了解人民疾苦。他“仁而爱人,喜施”。他送刑徒去骊山,“徒多道亡”,便索性把其余刑徒释放,自己也逃走。这些都表现了刘邦同情人民疾苦,了解人民心理。他入关后“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关中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做皇帝后,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内定律令、定军法、定礼仪,提倡节俭,对外与少数民族匈奴单于实行和亲,以求得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是符合人民的要求的。所以刘邦成功的诀窍在于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毛泽东对刘邦的《大风歌》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刘邦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大风歌》唱出了刘邦这位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的心态,作为出身农家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读了之后产生共鸣,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