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晋文公重耳
——抓住机遇,成就霸业

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这是《左传》上讲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的事,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89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凭丰富的政治经验,开创了与楚国争霸、雄峙中原的事业,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由于他经历曲折,倍遭困厄,即位后励精图治,政绩显赫,所以关于他的事迹,历来为史家所称道,在人民群众中也广为流传。

晋文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君主,司马迁评价说:“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长期的流亡生活和政治斗争的考验,锻炼了他的政治才能,同时使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活动。

重耳是晋献公次子,母为狄人,在兄弟5人中才德最高,喜结贤纳士,17岁时身边即聚集了一批能人,其中的狐偃、赵衰、贾陀、先轸、魏武子等,在后来辅佐他成就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晋文公长期流亡奔波,历尽艰险,备尝冷暖,其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与各国君臣的接触、交往,使他有了丰富的阅历和政治经验。从而锻炼成为一位具有坚强性格和远见卓识,能够勇于改过的政治家。他知人善任,既奖赏有功之臣,又注意团结、录用那些过去没有拥护甚至加害过自己的人,为他以后创建霸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晋文公为了招揽人才,不计前嫌,公开声明,对过去的事既往不咎。有个叫头须的人来找他安排职位。此人当年在文公流亡时负责掌管财务,但在逃离狄国时,却带着全部钱财私自离去,致使文公一行几乎饿死途中。对于头须请求接见,文公借口正在洗头,推辞不见。头须对文公的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头朝了下,心的位置就反了,考虑问题也就反了,所以我不能见到他。随从他出亡的人是替他奔走服役的,而留在国中的人也是替他看守社稷的,为什么一定认为留在国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呢?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百姓,那畏惧他的人该有多少啊!”仆人把头须的这番话告诉了文公,文公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欠妥,于是立即接见了头须,并仍任用为管理财务的官,还要头须驾着车和自己一起在城内招摇过市。

晋文公即位不久,已死的晋惠公的亲信吕甥、卻芮拉拢曾两次追杀文公的勃鞮,阴谋焚烧宫室杀害文公。勃鞮见文公宽怀大度,不计前仇,确属明君,不忍再与文公为敌。于是深夜入宫求见文公告发了吕、卻的阴谋。勃鞮得到信任和录用。此后,晋文公秘密会见了秦穆公,请求援助,秦穆公答应帮助平息叛乱。秦穆公将吕、卻诱至黄河诛杀,并给晋文公配了三千卫兵。在铲除吕、卻集团时,文公又注意了不牵连过多的人。大家见文公宽宏大量,连头须、勃鞮都任用,朝野上下很快安定下来。

在安置臣属的同时,文公把很大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人民上。为了让人民知义,即懂得君臣之间的义务,他一方面出兵救周王,以示事君之义;一方面实施许多对人民有利的内政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让人民知信,即信任国君,他采取了攻打原国的举动,以示说话算数。包围原国之前,他命令军士携带三日军粮,结果打了三天,原国不投降,他就下令撤围离开。尽管已经得到了原国打算投降的情报,带兵的将领也要求多等几天,但是他认为多等几天虽然可以得到原国土地,但是失信于民,损失更大,所以还是坚决撤了兵。为了让人民知礼,即知晓贵贱尊卑之礼,他设置了负责管理爵禄秩位的官吏,对国家官吏进行了普遍调整、安排,使之合于正规。这样一来,就在人民中树立起了尊敬长上,服从命令的风气。《左传》所谓“一战而霸,文之教也”,正是指出了文公在同楚国争霸的战争中能够取胜的一条根本原因:注意教育人民,做好战前的政治准备。

在此基础上,晋文公把军国重任交给狐偃、赵衰、先轸等良臣,又选拔一批中下级贵族到各级机构中来,对国外来的人才也大胆使用。他采纳群臣建议进行改革,推行减轻赋税、发展农业、促进商业和发展交通等政策;同时加强军队建设,建立了上、中、下三军。经过整顿,晋国国力很快强盛起来。

对外,晋文公接过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旗帜,开始了争霸的事业。“尊王”,是建立霸业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尽管春秋时期周朝已经气息奄奄,但是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为华夏各国所尊崇。春秋五霸,无一不是打起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公在抢夺尊王、勤王旗帜的斗争中,正是捷足先登的。

晋文公在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和成功的外交活动后,国力日益强大。这时,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开始向黄河流域积极扩展。中原各国时常受到楚国的威胁,都有联合起来进行抵抗的要求。谁能领导这场斗争战胜楚国,谁就可以得到周天子的嘉奖和各国的拥护而成为“霸主”。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曾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各国挫折了楚国的锋芒,可是并没有真正战胜它。晋文公在逐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势力的过程中,接过了齐桓公的口号,以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于城濮之战中以弱敌强,大败楚国,实现了渴望已久的霸业。

毛泽东非常推崇晋文公重耳指挥城濮之战的战术。1945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就两次谈到城濮之战晋军的战术,比喻与国民党的斗争原则,在所谈的三条原则的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毛泽东说:“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这是《左传》上讲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的事,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89页)1961年毛泽东广州会议期间,还建议与会领导同志去找一本叫《城濮之战》的小人书仔细看看。 Qk0YjGGVMrqd2dpeaHMidnY+wG3rtOps88rb7P9bKrClqYl7mi0SV3JyQTYeeH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