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是我过去二十年对信息环境的发展、治理与安全的个人观察。在1995年4月30日美国互联网正式民用化、商业化、国际化之前,没有多少普通人接触过电脑。我读本科时,只去过几次校内的机房和校外的网吧。我读硕士时才有了第一台电脑,那是2002年秋,刚入学不久,我就和很多同学一样,到隔壁中关村海龙大厦攒了一台电脑,除了用它看了《大史记》等当年大热的流行视频,还用它翻译了一本书,写了毕业论文,没想到电脑就这么成了学习、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2004年4月14日,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一个旨在从事互联网法律与公共政策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主任是朱苏力老师,赵晓力老师、张平老师先后担任执行主任,作为唯一的主任助理,我协助三位主任管理日常事务,除了与各互联网研究者、互联网管理部门、互联网公司法律事务或公共关系部门建立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之外,我们还每月编辑发布《互联网法律通讯》,跟踪世界各国的互联网立法、执法、司法和政策动态,就重要议题组织学术讨论,并实地调研了八家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两年多的中心工作,对我弥足珍贵:不仅让我把互联网治理确定为硕士论文主题,结识了一大批至今仍然活跃在互联网研究领域的师友;还促使我从信息基础权力出发,把认证作为国家能力的柱石,展开政治学博士研究。为了收集论文研究材料,我专门到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做了较长时间的学术调研,深入考察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博士毕业以来的十四年中,互联网治理一直在我的学术研究兴趣之列。我不仅做了多项相关科研项目,还在2015年秋季专门给中国人民大学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国际政治—新闻学与新闻学—国际政治实验班的第三届本科生讲了一学期互联网政治学课程,这些工作构成了本书的基础。

本书最终成于三年疫情期间。在疫情之前,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我的合作导师詹姆斯·斯科特教授是个习惯手写而非电脑写作的政治人类学“手工艺人”,他说给我的合作研究邀请函做电子签名,是他人生中开天辟地头一回。这种对信息环境的排斥,在美国并非偶发现象,在疫情之下的美国更是如此。这多少让我想起了阿西莫夫在《银河帝国》中构想的索拉利星球,那个只有一千两百人却以机器人为仆、彼此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星球。在疫情暴发之后,信息技术在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社会应用既有很大差异,也有很大共性。人们前所未有地置身于钱学森先生所说的信息环境之中,一家人生活、工作、购物,孩子上学,都在网上,本书的不少想法形成于这一时期。本书构思于2022年春季,我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学期间。本书成稿于2022年11月下旬,现实世界与信息环境的巨变前夜。在这三年中,无数人对生命、生计、生活的生生之道有了新的体悟。

本书所描摹的,正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塑造的信息环境及其发展、治理与安全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全书分九章,一、二、三章探究信息环境与现实世界的异同,信息社会在现代世界的兴起,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国家认证能力革新。四、五、六章阐述认证如何嵌入信息技术所支持的互联信息网络治理,如何通过身份认证、行为识别构筑双重机制,互联网如何从“不可治理”转向“可治理”。七、八、九章勾勒信息技术所引领的“高技术疆域竞争”的内外展开,揭示这种内外双重竞争的焦点,即对信息技术所塑造的信息环境这一新世界的定义权。本书认为,信息技术既可以编码齐民,也可以纺织世界。谁能取得蕴含更多可能性、更大包容性的技术领先地位,谁能将先进技术变成社会上下、世界内外的纺织术,谁就能突破旧世界、定义新世界。

在我动笔写下这篇“序”的时候,美国要求字节跳动出售在美子公司Tik Tok,中国成立国家数据局推进信息化,人们热议聊天机器人(ChatGPT)会不会掀起信息环境的新风暴。种种情势表明,互联网究竟是服务于少数人垂拱而治优哉游哉的小宇宙,还是亿万人追求实现美好生活的大世界,对这两种未来的争论仍将继续。 Y/NULtg2HAn5WJ0UGdWN3WQYPk0BWfD8jE48358g2ip5/CQqbKRN6pH6ldt9H2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