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世纪后,世界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缺乏肥料,粮食难以增产,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威胁,主要原因来自氮肥危机。
当时全世界农业所使用的氮肥只能选择廉价、现成的动物粪便,极其有限。虽然地球上也蕴藏着硝酸盐矿物,可以用来制造含氮的肥料,例如硝酸钠和硝酸钙等,但是,这类硝酸盐矿物储量有限,开采成本也大,并不能被大量地应用在农业上。另外,当时硝酸盐矿物还是一种战略资源,因为可以用来制造火药而受到严格使用管控。
粮食作物渴求氮肥降临肥沃土地
因此,动物粪便成了19世纪中叶各个国家抢夺的资源,1856年,美国甚至出台了《鸟粪岛法案》,其中规定:凡是含有鸟粪沉积物且无人认领的岛屿,美国公民可以占为己有,必要时国家可以出兵保护。
鸟粪中因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化合物,属于优质作物肥料,为了鸟粪,世界上还爆发了几次战争。位于秘鲁海岸的钦查群岛积累了几个世纪数以百万吨计的鸟粪,1865年西班牙为了鸟粪向秘鲁宣战,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也加入了对抗西班牙的战争,最后以西班牙的失败而告终。
19世纪后期,随着炼焦工业在欧洲各国的逐渐兴起,人们可以用炼焦的副产品氨为原料制成硫酸铵。这样,廉价的炼焦副产品又逐步成为氮肥的另一个来源。很长时间以来,农业所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主要是人和畜的粪便、榨油过后的油渣饼等。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氮肥的数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当时,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考虑到将来的粮食问题,提出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必须寄希望于大气固氮的实现。因此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纪初成为一项受到众多科学家瞩目的重大课题。在地球周围的空气中,氮气占了78%的体积,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氮气的化学性质却很不活泼。2个氮原子以三键结合成为氮气分子(N 2 ),包含1个σ键和2个π键,因为在化学反应中首先受到攻击的是π键,但打开π键很困难,因而使氮气难以参与化学反应。
自然界的固氮作用
科学家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雷雨放电形成氮氧化物的自然现象,但是人工模拟雷电效应是难以想象的,要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游离氮)仍很困难。科学家们还发现,在自然界常温状态下,游离氮只能被一种在豆科植物上生长的细菌直接利用,这种菌叫作根瘤菌。根瘤菌有一种绝妙的本事,它能够在常温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自身所需要的氮肥。受之启发,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成为当时众多科学家的期盼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