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让你的谈话伙伴做出什么举动,你就示范出那种行为。如果你想要他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那你就先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如果你想要他耐心倾听,你就要耐心倾听。如果你想要他开始大叫,你就大叫。如果你想要对方转变成开放的态度,你就要先自己转变成开放的态度。如果你想让对方文明,你就要先文明。如果你想要他们拿出证据,你就要先给出你的证据。如果你想要对方听你说的,你首先要听他说。这一建议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很难,尤其当对方同你持反对意见时更难,但这是避免谈话脱轨的关键因素。
常见谬论:“有人这么认为,我就这么认为”
哲学家罗伯特·威尔逊和心理学家弗兰克·基尔在1998年发表的题为《解释的阴影和浅薄》的论文中,揭示了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即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事物运作方式的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的自己知识更渊博。打个比方,也就是说一个从大博物馆借了很多书却从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书中的知识,只因为我们可以获得它们,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因为我们从未真正读过它们,更别提深度学习了。根据这一类比,我们可以把这种谬论称为“图书馆未读效应”。
2001年,两名研究人员——弗兰克·基尔(再一次)和列奥尼德·罗森布里特,在一次实验中揭露了“图书馆未读效应”。他们把这称为“解释深度的幻觉”,并称之为“民间科学的误解限度”。他们研究了人们对厕所运作方法的了解程度。他们让研究对象用数字来评估他们对厕所工作原理的解释有多自信。然后,他们要求研究对象口头解释厕所是如何工作的,并给出尽可能多的细节。尝试过解释之后,这些人被要求再用数字评估一下他们自己的信心。然而这次,他们承认远没有第一次自信。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对“借来知识”的依赖,也认识到了自己本身的无知。
在2013年,认知科学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行为科学家托德·罗杰斯和认知心理学家克雷格·福克斯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图书馆未读效应”也适用于政治理念。也就是说,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在依赖借来的知识,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因此会对人们的信念起到调节效果。通过让参与实验的人尽可能多地描述政策的细节,让他们回答这些政策将如何被实施以及它们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研究人员成功将人们强烈的政治观点变为温和的观点。那么,利用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一场干预谈话中获得至少两个非常显著的好处:一是可以让你的谈话伙伴负责大部分谈话,给自己留一些倾听的机会(防止他们意识到你在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二是他们甚至会在非被迫的情况下自己产生疑问。
示范无知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能使“图书馆未读效应”发挥作用。首先,这个效应需要知识的支撑,而你的伙伴很有可能并不了解这些知识(虽然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如果你希望对方承认他的知识是有限的,那么你可以先强调你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有三个显著优点:
1. 使自己避免“图书馆未读效应”,让自己对信息的掌握情况有更全面的评估。
2. 让对方处于也可以大方承认“我不知道”的轻松氛围中。
3. 让对方意识到他实际知道的和他想象中的有差距。
下面是在谈话中应用该策略的几个例子:
你可以说:“我不了解将非法移民大规模驱逐出境的细节是怎样的。我想很可能有利有弊,但我真的不知道哪个会更多一点。这个政策会怎样被落实?这政策的成本如何?谁会为它买单?在实际运用时看上去怎么样?我不了解太多具体信息,无法形成对它强烈支持或反对的观点,但是我很乐意听听它的细节。”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不用感到害羞。明确邀请对方给予解释,询问具体信息,接着问一些明确的问题,探索对方的了解过程,然后继续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在很多的谈话过程中,你越承认自己无知,你的谈话伙伴就越会想要对你进行解释,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他们越试图解释,就会越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
如果你的谈话伙伴是移民政策方面的专家,你可能会很受教。如果他不是,他很有可能在你的引导下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因为你在开始时就在示范无知。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那你可以选择让对方自己琢磨,让这一效应慢慢渗透,而不是继续劈头盖脸地问对方问题。
这一策略不只有助于缓和强硬观点,还能塑造开放的头脑,并且易于掌握。理智而诚实地承认无知是沟通高手拥有的美德。
用示范来创造良好沟通的方式
下面是一些“示范”的方式,帮你让对方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1.当你不知道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知。
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是一种耻辱,恰恰相反,它展示了你的诚实、谦逊和真诚。你可以在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时表示对对方的赞赏。
2.如果对方拒绝回答你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那就让他问你一个相同的问题,并给他一个简洁的答案(你想他怎么回答,你就怎么示范),然后再马上问他同一个问题。
3. 先于对方示范以下特质:倾听、诚实(承认自己的无知),真诚、好奇、包容、公正、和善(不假设别人有不良意图)、倾听对方的合理解释、谦逊、幽默、互动、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
4. 承认自己的不足,请求对方尽可能多地解释他的信念的细节。
请求对方解释复杂的问题会触发“图书馆未读效应”,能使对方(原本强硬)的观点变得温和。询问越多的细节越能证明这一点(例如,针对上述提到的移民问题,你可以问:“是由哪个执法部门的分支执行大规模驱逐出境的活动?”“这部分的经费预算是从哪个部门出?需要花费多少成本?”“目前将移民驱逐出境涉及到的法律规范是什么?”“对抗这些法律的最有力论点是什么?”“那些被遣散的人被送到了哪里?”“存在什么错误吗?”)。
5. 暴露你自己的“图书馆未读效应”。
你可以选择一个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话题,然后试着用尽可能多的细节来描述它,对它产生的影响和落实过程尤其要讲得具体。你也可以选择容易在网上找到答案的日常话题或是科学流程来做更多练习,例如你的咖啡机,或是电子元件中半导体是如何工作的等。
6.示范和善,不说行业术语。
除非你是量子物理学家,不要用“量子”等这种高深术语。
7.不要示范坏的行为。
如果你想要对方对你文明友好,你就要文明友好。如果你想要对方和善地对待你的观点,你就要和善地对待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