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认识演唱

何为“通俗演唱”?笼统地讲,通俗演唱是指演唱通俗歌曲。通俗音乐是当前音乐文化的主流,而且人们在平日里时常通过演唱通俗歌曲进行娱乐消遣,可以说,通俗演唱俨然是一项受大众喜爱的兴趣爱好。

在19世纪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高亢的歌声是唯美的。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男声常常追求洪亮有力,女声常常追求凌空透彻。可以说那时候的歌唱艺术,对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要求比较高,在欧洲某个时期甚至还出现过“阉伶歌手”,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为了保持演唱者的童声特性,以便唱出“唯美”的歌声。另外,出于实际演唱的需要,音量要足够大、咬词吐字要准确和清晰,歌声才能被远处的观众听清。在这些背景之下,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套倾向于“放声演唱”的歌唱理论。但是随着音乐通俗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歌唱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在音乐艺术中反映现实生活的元素越来越丰富,音乐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高雅言志而是更加侧重于通俗言情。与此同时,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辅助演唱。在拾音、混音以及扩音等声音处理技术的帮助下,演唱者不再需要为远处观众能听清歌声而担忧,转而寻求更好的展现个人魅力、传达心中感受和享受演唱快乐的演唱方法。于是,演唱艺术越来越富有个性,歌唱活动越来越开放,喜欢歌唱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步入了通俗演唱的时代。

通俗演唱,从形式上看,主要来说是指在伴奏音乐的指引下,借助拾音器、扩音器和扬声器等电子设备辅助演唱的活动。其中,在演唱过程中需要伴奏音乐进行辅助是通俗演唱与清唱方式的最大不同点。也正因这一点,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协调性。如果歌声与伴奏音乐呈现出不协调的话,就会让听众产生别扭的感觉,而且这种不协调情况人们通过听觉就能够直接辨别出来。也正因如此,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就成了通俗演唱在审美方面的基本要求。而对于这种协调性而言,它主要参考歌声与伴奏音乐在音调、力度和节奏三方面的彼此和谐情况:在音调方面,彼此之间的音高要符合一定律制,否则就属于跑调;在力度方面,彼此之间的强度要尽量一致,避免出现力度不均衡的情况;在节奏方面,彼此之间的节拍要同步,不能出现慢拍或者抢拍的现象。而从理论上来讲,要掌握判断歌声与伴奏音乐是否协调的能力,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未必需要必须掌握这些声乐知识才能做到。首先,在演唱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听力反馈来判断歌声与伴奏音乐是否协调,如果歌声与伴奏音乐混合之后在听觉上没有产生别扭感觉的话,一般都会认为演唱符合了审美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判断的方法总体上是感性的,而且很少会在数值方面有具体和精准的要求。另外,当下用于辅助演唱的相关技术已经十分强大,它们不仅能够提示歌词,还能够提示节奏和音准,在演唱过程中我们很轻松就能够实现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相互协调。

通俗演唱的审美标准除了在音调、力度和节奏方面有基本要求之外,也十分重视演唱者的情绪表达状况。在演唱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表达,一方面可以提高歌声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演唱的画面感,而这两者都是演唱活动能否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演唱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歌声中所夹杂语气成分来判断演唱者的情绪表达是否良好。而一般来说,情绪表达要求自然和张弛有度,不能出现过激或者不足的情况。常常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过度投入感情的话,比如在发声的时候夹杂过激的语气或者做出过于浮夸的肢体动作,很容易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从审美的角度上看,我们不难发现通俗演唱追求声情并茂,不过有些情况应另当别论。情绪对于通俗演唱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进入“即兴”的演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把控歌唱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常常会随自己的心情和喜好来演奏歌曲,比如故意拉长语气、提高音量、穿插停顿等等。在这种演唱情况之下,虽然所呈现的歌声在音调、力度和节奏方面与伴奏所要求的不相一致,但也并未让听众觉得别扭,反而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说,这种情况充分展现出演唱的灵动性,如此演唱更是创造力的体现。

总的来说,通俗演唱是一门名副其实的通俗艺术,它平易近人而且没有一点架子。除此之外,学习通俗演唱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很有意义。

现在许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不良的发声习惯,用嗓时间稍微延长,就感觉喉咙不舒服。此外,根据相关统计,70%教师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嗓音疾病。可以说,像教师、导游、产品销售这些长期依靠嗓音交流来工作的朋友,由于工作缘故而患上咽喉疾病已经是平常之事。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发声习惯,防止声带发生病变,这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习通俗演唱,实质上是认识发声和不断改良发声的过程,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纠正不良发声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发声习惯。而事实上,通过歌唱来防治嗓音疾病也是十分科学的,其中韩德民和RoberT.Sata主编的《嗓音医学》就参考了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声经验和研究成果。另外,现代生活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而通俗演唱属于文娱艺术,人们在闲暇之余可以通过歌唱来寻找快乐,这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进而缓解生活压力。著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就习惯用歌唱方式来放松自己,常常在空闲时光以歌唱进行消遣,还偶尔出席著名说唱歌手Jay-Z的演唱会。可以说,从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角度来讲,学习通俗演唱对于精神疾病的防治也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学习通俗演唱能够很好地锻炼我们的内脏器官。首先,歌唱是一项身心协调的活动,在演唱的过程中,人体各大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会更加频繁和密切,这就对血液循环有了更高的要求,常常在演唱过程中我们的血液流通会更快,因此长期歌唱能够有效锻炼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其次,从呼吸上看,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的肺部运动更有节奏,通过持续不断的扩张和收缩运动,肺部的相关肌肉组织会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肺容量和肺活量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一般来说,经常唱歌的人他们的肺部功能普遍比其他人的强;最后,在演唱的过程中横膈膜会反复运动并为呼吸提供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腹部中的肠、胃等器官也会发生相应蠕动,进而改善我们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可以说,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来讲,将通俗演唱看成是一项运动的话,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歌唱能够调节我们的代谢水平,进而塑造优美体态和实现容颜保值。首先,演唱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经常性唱歌可以达到燃脂减肥的效果;其次,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的面部肌肉会不停地运动,此时的血液流动会明显加快,整个人看起来面色红润而且彰显年轻;最后,歌唱活动能够刺激体内生长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不断分泌,进而促进生长发育和加强自身免疫力。可以说,学习通俗演唱是爱美人士的不二选择。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通俗演唱的认识,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通俗演唱的知识体系。通俗演唱大体可以分为意识、发声、情绪、呼吸以及肢体五个基本方面。对于意识而言,它是调节演唱的工具,在演唱过程中我们会时常采用它来调节演唱状态;对于发声而言,它就像是演唱的“开关”,我们通过发声来驱动呼吸和启动歌唱;对于情绪而言,它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它能够帮助歌唱,也能够妨碍歌唱,也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好情绪;对于呼吸而言,它是演唱动力的提供者,为发声提供持续的气息动力;对于肢体而言,它丰富了我们的演唱行为,我们得以用不同的姿势进行演唱。

而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通俗演唱。通俗演唱起源于“力”,因此我们可以从力的层面上认识通俗演唱。首先,在发声过程中,身体的用力方式是关键的。一方面,它关乎着歌唱健康,我们通过合理的用力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喉咙沙哑和声带疼痛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它关乎着歌唱审美,我们可以通过收放自如和张弛有度的力道控制进而演唱出抑扬顿挫和意犹未尽的优美歌声。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演唱的整个过程看成由许多完整的用力小过程所组成。其中每个完整的用力小过程分别包含蓄力、引力和运力(持续发力的过程)三个流程。而结合通俗演唱的基本方面,歌唱用力的小过程恰恰就体现在发声与呼吸之中:吸气以蓄力,发声以引力,呼气以运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发声与呼吸是可以综合看待的。从力的层面上,可以说,通俗演唱是用力的艺术。

学习通俗演唱实质上是提高演唱水平的过程,而演唱水平具体表现为三方面能力:基础能力、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结合五大基本方面,其中的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演唱者对发声与呼吸综合运用的熟练程度上;控制能力主要体现为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控制情绪的能力;调节能力主要体现在演唱者运用意识工具和放松手段调节自身演唱状态的熟练程度上。此外,得益于数量庞大的通俗歌曲和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在通俗演唱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建议大家以翻唱的方式来进行歌曲演练。通过翻唱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歌曲以及在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最终实现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通俗演唱的学习门槛比较低,容易上手。一方面,它讲究演唱方法,对嗓音方面的天赋要求并不高,掌握相应的唱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实现演唱;另一方面,其演唱练习的可行性高,当下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人们几乎已经实现想唱就唱和想练就练。不过,尽管如此,不少朋友在学习通俗演唱很长一时间之后,他们的演唱水平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甚至有些朋友早早放弃学习。这不免让我们产生困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事实上,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缺乏“以情感表达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指,人们在演唱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歌唱技巧方面的表现,而少有关注来自情感方面的需求。歌唱活动表面上是歌声的呈现,但本质上也是情感的释放。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无视情感的表达诉求,而执着于呈现歌声,那么我们的演唱行为无异于流水作业,歌唱乐趣无从谈起。而现实中,确实就有不少朋友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顾及自身情绪方面的诉求而过度追求演唱技巧,展示、卖弄演唱技巧,这有悖于歌者和观众的初衷。最终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热情被磨灭殆尽。人确实像一把乐器,但并非乐器。人类拥有知觉和感受,我们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始终要重视人性,尊重心理和生理学上的规律,如此学习和练习才是科学的。

其次,盲目借鉴他人的演唱经验。在演唱领域确实流传了许多经验,不过我们在演唱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这些经验。经验的总结和使用与我们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唱法和技巧,这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往往也掌握不到其中的精髓。另外,有些技巧的普适性很低,使用情况取决于个人的身体特征,对于大多数朋友而言不能轻易套用。然而,不少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些,反而痴迷于学习他人的演唱经验,在演唱过程中盲目套用,最终弄巧成拙。学习需要我们善于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他人的演唱经验,我们始终要在自身实际上再作参考和借鉴,并且在实际演唱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它们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才能为我们所熟用。

再有,学习切入点不够准确。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相对科学的唱法,它们可以很好地支撑起高难度歌曲的演唱。不得不说这些唱法很吸引人,以至于不少朋友在接触通俗演唱之初就以这些唱法为起点并开展学习,这其实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些相对科学的唱法也是从个人演唱经验之中演变而来的,另外这些唱法对学习者本身的嗓音条件和基础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如果过早练习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尽人意的结果。提高演唱水平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从简单的唱法开始学起,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最可靠和最有效的。

至此,我们已经对通俗演唱的发展历史、审美追求、健康功效、知识体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向大家作了大体介绍,相信大家对通俗演唱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要不要学习通俗演唱呢?相信大家的心中也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在往后的章节中,我们会进一步与大家分享通俗演唱中的点点滴滴,并通过不断地引导学习来让大家轻松地掌握通俗演唱。 4E0CWZMhm/Hj7zmw683zzyMOPO94i3zpJs5WCEUgTpuqxlu22yzrbGkJBgVpPX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