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放《皇清书史》评价祁寯藻:“尤精小篆,可与云芬侍郎颉颃,惜不多作。”署名祁寯藻的篆书作品目前可见的是书于咸丰十年(1860)的《张清元墓志铭》(见图29),署作“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致仕大学士年愚弟祁寯藻顿首拜篆盖”。该铭篆书整体上笔法圆整,形态端稳,缺点是大小不十分统一,如“議”“銜”字明显矮小,个别字结构上处理得不好,如“大”“卿”“安”。从总体上看,这件篆书无法与祁寯藻其他书体的控制能力相比。
图29《张清元墓志铭》66cm×66cm 咸丰十年(1860)祁寯藻 刘长海提供
能够体现祁寯藻篆书水平的当是《说文解字系传》的卷首题字。虽没有落款,但应该是祁寯藻自己的手笔
。该书为道光十九年(1839)祁寯藻在江苏学政任上主持校勘、雕印,是祁寯藻在小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因此,如此重要的典籍如不请名人题写,那除了祁寯藻本人又能是谁呢?与《张清元墓志铭》篆书相比较,该题字要更好一些,但依然存在体量大小不一的问题,只是不太明显。
图30 祁寯藻《说文解字徐氏系传四十卷》扉页及内页
祁寯藻能写篆书应该是事实,因为咸丰九年(1859)莫友芝曾向他求过篆额
。但从存世作品来看,完全可以说他并不擅长篆书,但人们为什么认为祁寯藻“尤精小篆”,“由小篆入真行”?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1.当时书法学术上普遍认为应上追篆隶,早在王澍(1668—1743)书论中就在极力提倡
,有否“篆隶笔意”成为一个书家成就高低的评判标准;2.祁寯藻也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要成就书家的艺术水准必须追溯学习篆隶,详见第五章书法理论部分;3.祁寯藻虽并不擅长篆书但能写,篆书的内蓄与圆劲势必对于其他书体的理解与把握产生一定影响;4.祁寯藻是当时的朴学领袖,长期支持、组织小学家编撰文字学著作,持此评价自会抬高他的身价,与他的书法成就和文化地位相匹配。
祁寯藻书写的隶书作品也特别少,我们选取两件分析:一是《小秀野》匾额(见图31),二是《䜱䜪亭集》自题(见图32)。
图31《小秀野》匾额拓片 祁寯藻 21cm×60cm 道光二十八年(1848)选自《祁寯藻书法精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图32《䜱䜪亭集》自题祁寯藻 咸丰五年(1855)刊印
《小秀野》匾额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祁寯藻补书的康熙朝诗人顾嗣立
[1]
的斋号,围绕“小秀野”还有不少文人雅集、题咏唱和的活动。这三个隶书写得儒雅浑厚,无论“小”与“秀”的撇捺点、还是“秀野”的横画,加之“野”字结构的分离重组,都富于变化,是典型的汉隶风格,且笔毫的书写感自然而丰富,可视为祁寯藻隶书的代表作。
“䜱䜪亭集”四字当书于咸丰五年(1855)或稍早,其书写同样富有特色,如“谷”字旁的变化处理,“亭”字的半包围结构,几个撇的处理都不尽相同,总体上能做到舒展而又收敛,松紧有度,整肃活泼,十分难得。
两件作品虽然在风格的细微方面有很大不同,但却生动展现了祁寯藻的隶书才能,事实证明祁寯藻对于汉隶是比较熟悉的,他所坚持的“欲以书成名者必自汉隶始”的主张,在他自身的书写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隶书同样不能算是祁寯藻所擅长的,但他却能写得如此优美而内蓄,充分说明了他确实是比较全面的。
祁寯藻身处乾嘉以来的书法、学术氛围中,在书体选择上几乎承载了当时官方所盛行的书法风尚,楷书集中体现在唐楷的欧颜柳三体书上,行书方面取法晋唐、参以宋元(黄庭坚、赵孟頫)
,见于笔势与气韵,草篆隶三体虽非兼擅,却也可称能手。他的书法成就总体上看当数楷书和行书,整体面貌端严整肃、圆劲清朗,充满了凛凛乎上的庙堂之气和文人士夫的清隽之气,这些当然与祁寯藻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特殊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清官方书法的存在状态。
官方书法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和地位,要像为文那样“上达君听、中结同仁、下怀民瘼”,因此表现出端严而优美的特征,这也成为书法史上长期一贯的铁律。只是发展至晚清,其包含的成分更加丰富,官方书法在综合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其完美型书写的追求旨趣。这种“完美”更多地体现为“温柔敦厚、不激不厉”的审美,是各种因素均衡允当的“和谐共处”,它与馆阁书风在审美上有着天然的密切关联,但并非僵化一律。由于它们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书法史上独特的景观,而祁寯藻的书法正是这历史景观中的一丛花木。
[1] 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号 闾丘 ,江苏长洲(今常熟)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曾预修《 佩文韵府 》。博学有才名,喜藏书,尤工诗,著有《秀野集》《闾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