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能为他人出书作序者多为两类:一为有德行名望的长者,一为专门领域的研究专家。但面对眼前的专著《学古有获:晚清大学士祁寯藻的书法生活》,我的身份却既不是长者,也难说是专家,颇有些尴尬。还好,我可以不去全面评价作者的治学经验以及他在书法研究领域的地位,而是以老同学的身份,回顾我们的同窗友谊,以此来试图廓清他所走过的学术之路。
和维东相识于2006年秋天,我们一起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他师从邱振中教授研究书法史论,我跟随薛永年教授学习中国绘画史。维东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厚道实在、淳朴勤俭,我们年纪相仿,又都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较之其他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入校第二年,维东就被工作单位山西大学委任为美术学院副院长,必须兼顾读书研究与教学行政管理,故而他时常奔波于太原与北京之间,非常辛苦,但他总是力图将两者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记得一天食堂午餐时遇见了维东的室友盛葳,一脸倦容,询问后得知昨夜被拉着聊了一个通宵,主题是山西美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不觉有些好笑,同时也感动于维东对三晋大地深厚的桑梓之情。
正是由于这份乡情,维东打算研究一个山西籍书法家,以此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灿若群星,“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初唐四家”之薛稷、“宋四家”之米芾都是山西人。当时,白谦慎教授对于傅山书法的深入研究已享誉学术界。通过一番思考,维东把目光聚焦在晚清重臣祁寯藻的身上,认为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出颜柳,参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希望按照太史公主张的“通古今之变”,从书家个案入手来研究书法的“晚清民国”之变。于是,维东开始收集关于祁寯藻的一切资料,并经常来到我的寝室聊他最新的心得体会。从他兴奋的讲述中,我知道了“三代帝师”“四朝文臣”和“寿阳相国”,也知道了“一时之最,人共宝之”和“楷书称首”。
后来,出于学科影响力等综合因素考虑,维东的博士论文最终是以《清代〈大观帖〉鉴藏研究》为题进行的,写得也非常好。之后,我们都顺利毕业了,他继续回到山西大学,我则从原单位调到了四川大学。天各一方,见面次数变得十分有限,但还是知道他“治学、工作两不误”,因为治学成绩晋升了教授,由于工作业绩又提升为院长,着实为他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但同时也不免对他的学术精力表示担心。
近日看到维东寄来的书稿,心中陡然充满了温馨之情,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十五年前的同窗时光——他在我们寝室中侃侃而谈的情景依稀在目。由此知道他这些年并没有忘记祁寯藻,没有停止对这位乡贤的研究,一直在持之以恒地进行着学术积累,至今终于琢以大成。这部十余万字的书稿分为七个部分,除了绪论和结语,涉及与祁寯藻书法相关联的书体、交往、馈赠、鉴藏和理论等不同层面,附录中还有一些相关成果,书后附有内容翔实的年表,这无疑是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祁寯藻书法艺术最为充分的研究专著。当然,书稿的意义并不止于填补学术空白,维东一直关注学术前沿,积极跟踪史学界晚清、民国的研讨活动,他这些年的学术思考几乎都体现在了对祁寯藻书法的研究中。
以往对书法家的研究,多从艺术本体上用力,较少对书家的艺术与文化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寻,特别是少有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把书法作为文化载体来考察、缺乏对其在剧烈社会变迁中作用的认识。维东对祁寯藻的研究,致力于在关联中走向深入,他试图通过个案研究,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诸如:面对书法,他们处在一个怎样的文化、政治体制中?他们怎样看待书法?或对于书法都有着怎样的选择?他们的仕宦生活与书法是怎样的关系?书法在当时的政治、文化格局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换言之,书法是如何穿行于士子与官宦之间、仕宦文人与最高统治者之间、官场与日常生活之间,以及由他们和历史共同缔造的制度之间?面对政治、文化与艺术,他们又有着怎样的选择和作为?然后,把祁寯藻个人的艺术实践放在晚清及民国初期文化史与政治史、文学史与书法史密切关联的广阔境域中进行考察,充分借鉴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力争从丰富的社会生活背景与政治文化等多重角度对19世纪仕宦书法的形成及其作用、地位等问题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以此揭示晚近社会精英群体的理想抱负与生活情趣,以及书法艺术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起伏、变化与进步。
我在阅读中发现,维东对祁寯藻的研究不仅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也体现出对方法论的自觉,他既与时俱进地尝试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又并不忽略艺术本体研究,第一章就集中讨论了祁寯藻的书法艺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讨论作品的题材、意义、功能、鉴藏、传播,深入揭示在激变与保守并峙的时代,帖学书家真正的艺术认知与理论观念,论述得当,层层推进,不仅扩充了艺术家个案研究的学术视角,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为推动当代书法学术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维东兄的书法研究已取得相当不凡的成绩,他仍在不息进取,不断拓展。可以想见,年富力强的他必定会顺乎时代潮流,遵循学术规律,以自己独到的能力与眼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出更加引人入胜的精品力作。
2021年12月20日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