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宋子文回到南京

终于,宋子文回到南京。

吴瀛得到消息,清晨赶往宋子文公馆。他递了名片,没多久,宋子文走出来,站在门房,问候吴瀛:“来了几天了,怎么样?”

吴瀛答:“我来差不多两星期,古物停在下关,忽然中政会议决改运洛阳、西安,那两处又没有地方。南京连日想法子也不可得。蒋先生主张文献物品留此,林(森)主席答应林园庐墓处,我同民谊去看过不合用,现在毫无办法。下关借了五百名军政部队参加本院同来的人们看守着,非但费用可观,也相当危险。我只有专候院长回京解决,自然只有照原案运沪!”

宋子文想了一下,说:“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当晚,宋子文紧急召开临时中政会议,会议决议:文物照原计划运往上海。

这时,热河的形势发生急转,热河抗战爆发了。2月23日,日本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外交部提交备忘录,要求中国军队退出热河省,否则“难保战局不及于华北方面” 。中国政府予以拒绝。就在日驻华使馆送交备忘录的同时,日关东军分三路向热河发起了进攻,士气低落的中国东北军节节败退。

自1933年2月21日日军第八师团对热河省东部南岭的中国守军发动袭击,到3月4日日军占领热河省省会承德,前后不过十几天的工夫,8万余热河守军仓皇败走,热河全省近2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倏然落入敌手,东北全境沦入伪满统治之下。立法院长孙科在上海对记者说:“热河天险,守军达十万余,中央虽明知结果必败,然无论如何,以为至少当能支持二三个月……不料战事竟未及十日,而全线崩溃,承德陷落,诚出人意料。计算日军每日进展,途经五十里,如入无人之境,谓为抵抗,谓有激烈战争,其谁能信?”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失掉了东三省之后,率二十大军进驻河北、热河等省的张学良再度成为众矢之的,孙科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为张氏计,惟有从速引咎辞职,以谢国人,退让贤能,支持华北危局,若再因循恋栈,余个人主张,中央应具决心,下令将其免职。”

3月7日,张学良致电南京,引咎辞职。军政部长何应钦奉蒋介石电令抵达北平,并很快出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一职。东北军关外余部部分转入游击战,两年后被编入东北抗日义勇军,组成11个军4.5万人,继续与日军斗争,另一部分转入长城沿线参加长城抗战,之后撤入关内,与之前撤入关内的东北军继续活跃在抗日战场,期盼着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承德沦陷几日之后,古北口沦陷,热河抗战结束,日军逼进至长城沿线各口附近,拉开了中国军队长城抗战的序幕。

日军占领了热河,便可选择除山海关外更近的路南下直取北平。长城脚下的北平城,已经朝不保夕。文物南迁,已刻不容缓。3月3日,列车上的文物开始被卸下,分批渡过长江。约有一半文物(多为文献档案),暂存南京行政院大礼堂。

4日,其余文物1054箱,由招商局所派“江靖轮”装载,自南京浦口码头起运,目的地是上海。护送的除了原有的北平宪后、故宫博物院押运人员及警卫以外,行政院还命令首都南京宪兵司令部另派一个机关枪连随船戒备。行政院另派参事、书记官数名,随船押运,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在码头迎接。

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文物安抵上海外滩金利源码头,安全存入爱多亚路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大楼。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人口超过315万,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巴黎和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繁华的上海吸引着全世界的淘金者和文化人士,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时髦商品、所有流行的文艺时尚在上海都能找到。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第一批南迁文物运离北平后,北平其他文化单位也开始运筹文物迁移保护事宜,目的地不约而同都是上海。2月27日,历史博物馆将第一批文物三十六件运往上海,由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接收保管,存放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保管库。

北平图书馆在1912年对外开放。1917年,《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入藏北平图书馆。1931年,在北海西侧的文津街上,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成为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热河抗战以后,战争阴云逼近北平,北平图书馆也做了迁移的准备。1934年4月1日,教育部密电北平图书馆:“北平图书馆承内阁清学部藏书之遗,为全国图书馆最大者,所藏宋元精本及《永乐大典》甚多,而明代实录及明人集,仍系本来面目,远非《四库全书》删改者可比,尤为重要”,特此电令北平图书馆“挑有精本南迁,以防不虞为要”

北平图书馆虽然没有安排这些古籍珍本南迁,却仍挑选了善本舆图等藏书,共装233箱,于1934年分四批运往天津大陆银行货栈,以及北平德华银行、北平华语学校秘存。

1935年,日本不断增兵,华北战云密布,北平图书馆又挑选古籍珍品共586箱,于年底分批南迁,运往上海、南京,并设立了北平图书馆南京分馆。 t4hK5MEC8wlyGJd8Y6UeostGQWBReGBXo8nrg1lBSpRBBYnSI7mvNwpGs7ca5k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