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鄂豫皖边区革命的峥嵘岁月

在新县16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色杜鹃多,红色故事更多。行进在红色传统深厚的新县,青山绿水间,各种红色遗址遗迹不时可见。

位于新县城南的箭厂河乡李家河村,有一块不足30平方米的稻田,这里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惨案,浸透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鲜血,因而被人们崇敬地称为“红田”。

箭厂河乡原属于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1927年11月,黄安县、麻城县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史称“黄麻起义”。

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下,21天后,黄安县城再度落入敌人手中。反动地主清乡团勾结敌军进犯箭厂河地区,共产党员、“黄麻起义”时担任赤卫队队长的程儒香不幸被捕。

大雪纷飞的一天,国民党反动派扒下程儒香的上衣,用耙齿钉把他钉在吴氏祠堂的墙上,逼他交出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名单。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程儒香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厉声痛斥他们的恶行,气急败坏的敌人割下了他的耳朵。

箭厂河乡李家河村红田遗址广场雕塑(采访组拍摄)

为了恫吓群众,敌人又把程儒香钉到附近的木梓树上,公开施以鞭抽、压杠等多种酷刑,并强迫周边群众进行围观。然而,铁骨铮铮的程儒香毫不畏惧,并借群众聚集之机宣传革命,口含鲜血大声疾呼:“只要我不死,就要闹革命!”

心虚的敌人怕他大声宣传“蛊惑人心”,又残忍地割掉了他的眼皮和舌头,让他看不见、听不到,也喊不出。

大年三十的晚上,程儒香为了心中的信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丧心病狂的敌人,又将他一家老少二十多口全部杀害。

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安县七里区防务会经济股长的程怀天被捕后,敌人对他无所不用其极地施以各种酷刑,但他仍没有透露半点组织的机密,拒绝交出组织活动经费,并在狱中写下“砍头只当风吹帽,甘洒热血绘锦绣”的慷慨诗句。

敌人听到这首诗后恼羞成怒,马上把程怀天押到这片稻田,将他的四肢钉在木板上,又砍掉他的双手双脚,就这样程怀天光荣牺牲。

烈士牺牲最多的一天,敌人命令他们站成一排,逐个砍头。屠刀刀刃被砍得锩了,凶残的敌人换一把接着砍……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块不足30平方米的稻田里英勇就义。他们当中,既有75岁的普通老百姓,也有年仅16岁的儿童团员。

“这块稻田浸染了革命志士们的鲜血,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就有十多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在这块稻田里种过庄稼。这块‘红田’见证着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记录了革命志士英勇无畏的气节。每到清明前后,很多人都会来到这里祭奠先烈、缅怀亲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箭厂河乡革命旧址讲解员张卜珩告诉记者。

距离“红田”不远就是列宁小学旧址。这是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原为吴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两排,有10间房屋,中间是一方形大院,共占地813平方米。

1926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将位于吴氏宗祠的私塾学馆改造为箭厂河中山小学,一边普及小学教育,一边培养农民运动骨干。1930年,随着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改名为列宁小学。除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外,还经常进行革命宣传工作。

在一个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的上午,记者走进列宁小学的教室。只见一方不大的地方摆着几十个小板凳,但是没有桌子,一面黄色的“黑板”尤为引人注目。据介绍,这块特殊的“黑板”由黄土刷制,当时办学条件极为艰苦,老师普遍以黑炭当粉笔,学生则用锅灰水当墨汁。

箭厂河乡列宁小学旧址(采访组拍摄)

列宁小学教室一角(采访组拍摄)

尽管各种硬件十分简陋,但是师资力量却相当强大。当时,除配备专职教师外,列宁小学还聘请许多革命干部兼任教师,根据地的有关领导成仿吾、郭述申、吴焕先等就经常到校授课。

和一般小学不同,列宁小学少儿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1929年冬,学校开设了成人班,抽调青年农民积极分子入校学习,课程设有政治、军事等,学员既识字,又学时事、政策等。培养一两个月后,学员再回到县、乡苏维埃政府或赤卫队工作。这些学员从群众中来,受到思想启蒙后,又回到群众中去,他们像一颗颗火种播撒在大别山区,为革命孕育出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还在列宁小学开设夜校,成立识字班、学习室等,对根据地工农群众实行免费教育。学员们热情高涨,无论男女老少,每晚都有很多工农群众前来学习。苏维埃政府通过大力兴办教育,让一个个大字不识的“泥腿子”走进学堂,为广大民众打开了一扇“觉醒之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欣欣向荣,最终招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剿”。1932年秋,箭厂河列宁小学被迫停办,但培养出的学员,却如星星之火一般汇入革命的滚滚洪流。

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仅箭厂河列宁小学就先后毕业学生500多人,参加红军长征的有80多人,其中约60人担任了红军团级以上的干部。

目前,箭厂河列宁小学旧址已经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箭厂河乡,有个村子被当地人称为“将军村”,它就是油榨村,也是我国十个著名将军县中唯一的“将军村”。

油榨村下辖油榨湾、肖家湾、张河湾三个自然村,人口不足1200人,却拥有5位共和国将军、2位省部级领导和97名著名烈士。其中,肖家湾这个自然村籍的就有56名。在油榨村中心,竖立着肖国清烈士纪念碑。

鄂豫皖苏区女英雄肖国清她比刘胡兰牺牲还早14年,被乡亲们称为更早的“刘胡兰”。

1917年的春天,肖国清出生于油榨村肖家湾。她10岁那年,箭厂河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引起了革命领导人吴焕先的注意,被吸收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名宣传员,参加了革命工作。之后,吴焕先让肖国清到列宁小学上学,还当上了儿童团长。

在列宁小学,肖国清接受了革命教育,明白了穷人为什么会受穷,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党,叫共产党,专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着想。她最尊敬的共产党人是吴焕先,因为她从老师口中得知,吴焕先为了革命,烧毁了家中的地契,家中6口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小小的她决心像吴焕先那样,全心全意为革命战斗。

11岁时,肖国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时,她担任了箭厂河乡的共青团书记,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肖国清自觉地把自己和党的事业连到一起。她走村串户,动员农民,宣传革命;她乔装打扮,深入敌穴,侦察敌情;她巧改歌词,放歌传信,向游击队传递消息,游击队根据这些消息,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打了胜仗。

1933年8月,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战役失利后转移到皖西一带。嚣张的返乡团团长易本应带着队伍耀武扬威地反扑了回来,他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箭厂河乡的革命群众遭到残酷镇压。

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为了掩护群众撤离,16岁的肖国清不幸落入返乡团手里。易本应亲自上阵,对肖国清先是利诱,后是恐吓,要她说出游击队的下落,交代谁是共产党员。易本应看到还是孩子的肖国清,以为一骗一吓,就会让她屈服。

可是易本应打错了算盘。别看肖国清小小年纪,可她接受党的教育已经有5年,革命斗争的烈火已经练就了她钢铁般的意志。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肖国清要么报以冷笑,要么回答“不知道”。

残酷的敌人恼羞成怒,兽性大发。易本应命令打手将肖国清的头发一缕缕地拔下,头发拔光了,鲜血从头皮上流下。肖国清咬紧牙关,冷笑不止。易本应又命令打手用竹签一根根地钉入她的手指。十指连心,肖国清痛得昏死了过去,敌人便用凉水将她泼醒。醒来后,她回答敌人的,依旧是那斩钉截铁的三个字:“不知道!”

敌人无计可施,就用死亡来威胁肖国清。一天深夜,敌人把她从监狱押到一片荒坡山洼里。在火把的映照下,肖国清看见面前已经挖好了一个土坑。

“小共产党,难道你不怕死吗?再不说游击队在什么地方,就活埋了你!”易本应咬牙切齿地说。

肖国清望了望已经挖好的土坑,没有说话,坦然地向前走去。这时,凶恶的敌人一把拉住她,幸灾乐祸地说:“别慌,先唱个歌,再送你回老家吧!”

肖国清怀着满腔的愤怒看着敌人,她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时刻了。夜幕下,虽然看不清家乡的山山水水,可她还是想给乡亲们留下点什么。敌人的话提醒了她,她决定唱一支庄严的歌,献给亲爱的党和家乡的人民。于是,激昂的《国际歌》开始在夜空中飘荡:“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肖国清唱着歌,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在沉寂的黑夜里,这歌声显得特别嘹亮。后来,随着一阵枪声,歌声消失了,肖国清永远安息在大别山的怀抱里。

箭厂河乡有着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著名纪念地除“红田”、列宁小学、肖国清烈士纪念碑外,还有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故居、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纪念地等。

在新县城南凤凰山麓,坐落着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它兴建于1984年,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投资兴建,是一座仿古式建筑,主体为徽式风格,红檐橙瓦,金碧辉煌。1990年,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名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

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纪念地(采访组拍摄)

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纪念地雕塑(采访组拍摄)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占地面积288亩,由主展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英雄山、大别山国防教育园四部分组成,馆内珍藏有革命文物1500多件,其中一级品26件,珍贵照片1000多幅,记录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巩固和发展。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折射出艰难的创建之路。

“红色大别山”是主展馆的陈列主题,分为奋起斗争、大放异彩、重组红军、红旗不倒四部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开辟了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成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艰苦转战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有力支援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有力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的游击斗争,使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大别山地区开辟抗日战场,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1946年6月,中原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8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的新阶段,大别山地区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它就是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这是一块高1.42米、长2.68米的壁书,用毛笔从右向左竖行书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斑驳的石灰泥墙面虽然看起来有些普通,但是被赫然放置在馆内显眼的位置。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书写在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是我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黄晶说。

这块壁书原来在箭厂河乡方湾村一户居民家的青砖墙上。当时,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广大贫农和中农人均耕地却少得可怜。与此同时,有30多种租、捐、税压在农民头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土地分配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了《土地法令草案》。第二年初,《土地法令草案》传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了广泛宣传,当地苏维埃政府请瓦匠在一户农家的青砖墙上,用石灰泥抹出一块平面,让工作人员用毛笔把法令草案誊抄下来。

法令草案共十四条,写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大伙相互传诵,欢欣鼓舞。更让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土地改革,让群众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让国民党当局极为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重兵进行“围剿”。1932年秋,红军主力转移后,为保护这面墙,方湾村支部书记找到房主方明周,动员他想办法把“土地法令墙”掩藏起来。

很快,方明周就在墙的一侧围起猪圈,堆满柴草,把整面墙壁盖了个严严实实。不承想,民团纵火烧房,把柴草点着了。所幸的是,草灰敷住了字迹,敌人并未发现墙上的秘密。

有了这次教训,方明周想出一个更为稳妥长久的办法:用泥巴将剪齐的茅草一层层糊上墙面,远看就像村里常见的土筑墙,风干之后形成了一个密密实实的保护层。于是,“土地法令墙”被巧妙地保存了下来。

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方湾村支部书记和许多村民倒在血泊之中,房主方明周也在饥寒交迫中离世,但始终没有一个人说出这面墙的秘密。

直到1966年,后人修葺房屋,剥开泥层,这面“土地法令墙”才重见天日。1979年,它被定为新县重点文物;1991年,它被切割搬迁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如今,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成为著名旅游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土地法令墙”的故事。

“山山岭岭铜锣响,村村寨寨战歌昂,男女老少齐武装,家家户户忙打仗。”在革命斗争中,鄂豫皖苏区走出了1位元帅、570位开国将领。如果想要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不妨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一下鄂豫皖苏区将帅馆。

作为国家红色旅游“1231”重点工程,鄂豫皖苏区将帅馆于2008年开始兴建,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外观为将军勋章绶带造型,顶部设计为五角星形状,喻示着将帅们战功赫赫、彪炳史册。将帅馆陈展分为序厅、元帅厅、大将厅、上将厅、中将厅、少将厅及多功能影视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将帅的丰功伟绩。

序厅主要由“将星璀璨”大型铜雕和“红军的故乡 将军的摇篮”多媒体沙盘组成,它们共同展现了一幅“将军故乡 将星璀璨”的壮丽画卷。

“将星璀璨”铜雕,弧长30米,高10米,面积33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以将帅为题材的面积最大的铜雕。由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开国将帅的雕像组成。第一排是2位元帅刘伯承和徐向前、3位大将徐海东、陈赓、王树声以及21位上将,后面是43位中将和280位少将。他们挺拔的身姿与身后绵延起伏的大别山脉、两侧的苍松翠柏、前面的映山红花融为一体,整幅雕塑威武庄严、气势宏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将星璀璨”铜雕(采访组拍摄)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之一,当年鼎盛时拥有红军主力4.5万人,根据地总人口达350万,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鄂豫皖苏区共200万人参与战斗,100多万人牺牲,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身5.5万人,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1057人。

为了纪念鄂豫皖苏区13万多名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1957年,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在新县城南白毛尖修建完成。

占地330亩,由大门、《燎原》浮雕、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陈列室、英烈广场、流芳园、桂园、大别山魂纪念碑雕塑和红星亭等组成。园内陈列和珍藏着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李德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及珍贵的烈士遗物4500多件,安葬着1800余位革命烈士、老红军和红军将领,是全国建筑时间早、烈士资料齐全、知名度高的烈士陵园之一。

站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纪念广场,可以眺望对面的英雄山,只见“八面红旗”高高飘扬。“‘八面红旗’雕塑总高28米,象征着从1921年到1949年,在党的领导下,28年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不断、红旗不倒;8面红旗代表了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8支红军部队。”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李子程解释道。

在敌强我弱,白色恐怖盛行的年代,革命意味着九死一生,意味着骨肉分离,意味着流血牺牲。记者在英烈广场看到,英名墙似一叠打开的历史画册,镌刻着鄂豫皖三省万名革命先烈的英名;永生火炬雕塑象征着革命烈士在烈火中永生;广场地面显示的是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的形势要图,地面上的26盏地灯象征鄂豫皖苏区建立的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

烈士陵园内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厅,主要反映了鄂豫皖苏区首府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和鄂豫皖苏区各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文献资料、图片、实物等展出形式,集中介绍了潘忠汝、程儒香、桂步蟾、曾中生、吴焕先、高敬亭、晏春山、肖国清等27位著名烈士的事迹。他们是鄂豫皖苏区13万余名登记在册烈士的优秀代表,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精神的象征。

烈士陵园展厅的最后,有一组革命烈士诗抄。“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这首杨超烈士的就义诗,表达了他信念如山、慷慨赴死的豪情,曾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在新县,还有很多纪念地,如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税务总局旧址、柴山保会议旧址、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小姜湾会议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郑维山将军石、李德生将军故里、刘名榜故居、高敬亭故居等。

新县县城首府路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采访组拍摄)

据统计,新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4处,革命历史纪念地365处。 lCh1lqiOuoPeQ/Dn+3wSzOq1My7ZNLSRbkXXw8/Gd3GB576V6mf/zuahnnThJo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