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是石泉教授受业于陈寅恪先生时所写的研究生论文,完成于1948年,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在历经历史风雨尘埃的冲刷掩埋之后得以问世,是一件值得庆幸、令人欣慰的事。石泉教授命我赘序,非我学力所能胜任,但也不敢固辞,谨将读后之所感所得,述其概要,借以应命。不当之处,望石泉教授和读者指正。

据作者自序,这部书稿开始构思于1944年。这一年已是抗日战争的第七个年头。国民党政府在豫湘桂大溃退之后,日军兵临贵州独山,云南震撼,川康不保,作者仍力学不辍于炮火声中,所深入周密审视研析者,乃半世纪前如斯一段历史,而所欲探明者则是“何以中国与日本同于19世纪60年代起步仿效西方,而二十余年后,以甲午战争为标志,竟乃成败判然,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皆因之发生重大变化,下启我国此后更为动荡之历史新阶段”诸问题,作者对此“拟寻究其所以然之故”(引文见作者自序)。可见,在作者心目中,甲午一战不仅导致中国国内政局、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更为此后更大动荡之造因,是为中国近代史上之关键性事件。所以,要懂得当代中国,不可不于此着手。简言之,作者是为深入认识当时的现实而研析这一事件的,寻究其前因后果、表相底里,借以求得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通解通识,进而对当时的国情世态加深认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其源流、真况,而又明其发展趋势。从这里,我们看到,石泉教授在当时抓住这一课题孜孜以求,正是将民族命运、学术工作和个人人格心志三者合而为一,“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本董生国身通一之旨,慕伊尹天民先觉之任”(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尽自己的职责。这种合“身”“心”“家”“国”为一体,集“沉静学者”与“热血志士”两种身份于一身的学风,远承屈子“忧国问天”、史迁“疾世著述”的优良史学传统,近则直接得自寅恪先生的言传身教,其迹十分明显。下面谨举数例,阐明石泉教授对寅恪先生学术之薪火传继。

人所共知,寅恪先生早年以治唐史著称。所以如此,固自有受往日留学诸国(日、美、德等)汉学界学术风气影响一方面原因(这一点这里不能展开),然而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国势与唐代极为相似,因而治唐史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这样一番道理。这一点,先生曾在1944年向学生讲授“隋唐史”课程时有所说明。当时听课学生李涵有记录云:“应将唐代看作与近百年史同等重要的课题来研究。”“中国之内政与社会受外力影响之巨,近百年来尤为显著”,而“唐代与外国、外族之交接最为频繁,不仅限于武力之征战与宗教之传播,唐代内政亦受外民族之决定性的影响”。又说:“近百年来中国之变迁极速,有划时代的变动,而唐代的变动也极为剧烈迅疾,如天宝以前与天宝以后便大不相同。”(以上引文见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第34页)唐代与近代这般相同的变动,又共同地为受外力及外部与内部相互影响所致,可见,寅恪先生攻研唐史与唐代之颇为相似于近代中国关联极为紧密,说先生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认识近代与现代中国而研究唐史,应不是无稽之谈。石泉教授研究甲午战争前后之中国政局,与寅恪先生欣然同意指导此项研究,其间固皆有共同的内在学术思想渊源,而又共同地为现实感受所驱动,这也是十分明显的事。

抗日战争中期(1940至1942年间),寅恪先生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先生困居于此,闭门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将港岛沦陷后之种种情状与书中所记汴京屈降后之各种异象,两相印证,忽觉自己过去读此书时“不甚可解者”,忽“豁然心通意会”。先生曾于《陈述〈辽史补注〉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一文中记其事云:

回忆前在绝岛、仓皇逃死之际,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抱持诵读。其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然其中颇复有不甚可解者,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平生读史四十年,似无此亲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饥饿之苦,遂亦置诸度量之外矣。

由此可见,先生之治史读史,无不时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从现实的感受、现实的需要出发求对历史与现实的通观通解通识。“立足现实、回应现实”以治史,才能将世事与史籍两相会通,交融互释,得出深切之体认。细读先生的著作,便可看出,不仅对唐、宋史的研究如此,对魏晋清谈及其人物的评价研究,或是对陈端生、柳如是等杰出女子之着力表彰等,无不蕴含着对现实的感受和着眼于现实的求索。研究的题目与对象似乎远僻,其实都往往是由于对现实的深切感受所驱动,与实际生活贴联得十分紧密。对先生著作的这种深层内涵,季羡林先生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有极其透辟明快的论述:

寅恪先生决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亡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怀旧集》,第198—199页)

我认为,季先生此话为习读寅恪先生的著作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也为我们今天阅读石泉教授的著作作了指引。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一书,可与寅恪先生之《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参阅并读,盖后书目前所残缺之篇章,如《自光绪十年三月至二十年十一月间清室中央政治之腐败》《孝钦后最恶清流》等,其基本内容,当可于前书中得其概貌。是故,此书亦可视为《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一书之传承联袂之作。但此书作于半世纪以前,史料条件与认识水平都不免有时代的局限,论文衡事,岂得谓在在皆当,但可以断言的是,石泉教授这部少作、旧作,体现了中国良史之传统,其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与严谨的学风,都有其历史性的价值和切中时弊的现实意义。即以学风一端而言,本书对史料之搜集、考辨、研讨、分析,可谓详尽、透彻、深细。我相信,石泉教授这部著作的出版,必将多方面地有助于我国优秀史学传统之火继薪传,亦将有益于史学工作之后来人,职是之故,遂敢于且乐于勉力为是书赘此一“序”。

刘桂生
1997年6月12日于北京大学
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 EEWqtbKy+q1dA3St5wyvGUQGEaBZKbhm63t4NY6Eml4km/eb4q52RhNjvPDEoy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