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心不稳难成教学团队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先后走访了原云南师范学院、原昆明工学院、四川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原武汉工学院、武汉大学、原南昌航空学院、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

临出发前,与原武汉工学院取得联系。到码头接站时,武汉大学却捷足先登,非要让笔者上他们的车。虽然登上了原武汉工学院的接站车,但武汉大学还是紧追不舍,非要让在武汉期间,到武汉大学相互交流与探讨。

所到之处,场面热烈,气氛融洽,同行之间,相互倾诉,无话不说,亲如兄弟,如同手足。深深感受到,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学校的军事课搞好。

制度化以来,笔者也曾走访省内外一些学校,并与不少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接触和交流之中,要么提出一些与课程无关的话题,要么重复学校不重视,领导不过问,不乏无奈与尴尬的话题。

同样是分管军事课的领导和教师,关注不同,兴趣不一,无话可说。相当数量的同行们不愿涉及军事课的话题,更没有兴趣深入探讨困扰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问题。

其一,对前途渺茫的心理。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普遍对军事课不重视,使专职军事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军训机构和教师不断争取和积极努力,仍然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长此以往,热情递减,心灰意冷,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是目前这支队伍的基本现状。

对于开设军事课不久的学校来讲还情有可原,毕竟学校领导对该课程还有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对于不少开设军事课30多年的学校,学校领导居然没有多少对课程的基本认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是他们的传统思维和做法。难以想象,学校如何解释和服从大局,如何抚平专职军事教师的心理创伤。

其二,被动式的学习与钻研。就外界条件看,1997年、2000年、2005年、2008年、2011年,教育部曾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这种高层次、大规模和高密度的学术会议,有力推动了学校国防教育和军事课的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从2011年之后,没有了教育部层面良好环境和氛围的引领与影响,缺乏省、区、市层面的具体规划和安排。学校层面活动较少,自流得较多;相互学习交流得较少,怨天尤人的较多;深入探讨问题的较少,表象问题议论得较多;如何创新思考的较少,延续传统做法的较多;学习钻研业务的较少,安于现状的较多。

试点初期,在没有先进技术手段,如电脑、网络、经验借鉴和经费保障等情况下,靠的是国防情结、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相比之下,现在的军事教师的诸多条件已今非昔比和优越很多。

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热爱这项事业,这个问题解决了,如何学习、掌握和钻研军事,全面认识和把握军事课程的规律和特点,并在军事乃至国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其三,“身在曹营心在汉”。由于专职军事教师来源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专门学校对口培养),非专业的教师服从学校安排,走上军事教师的岗位,所学非所用难免产生顾忌,加之学校基本不重视学校军事课教学,专职教师难免产生抵触情绪。

在学校其他课程备受重视,有课程建设资助和科研经费支持,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深造,能够如期评定职称和解决待遇,等等,势必影响专职军事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一旦某种条件成熟,转岗转专业,与原来所学专业对口,是不少专职军事教师的心理和行为,目前,已有不少教师转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zdU0OKzSrYpyCUglNHbgxTnsC5MutESYJRUmAGEuMUXdACkpNUJFxlp3uAK0fw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