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什么是光?其实,光就是特定类型的电磁辐射,意思是“电磁场中的纹波”。
1 这里戏仿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台词的前半句:“嘘!那边窗户里亮起的是什么光?哦,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我们还是先来解释电磁场吧:大家知道物体可以带电荷,要么带正电荷,要么带负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所以带电的物体会感受到一种力,这种力来自宇宙中所有其他带电物体。这种力场(物理学家管这种东西叫“场”,因为它无处不在)被称为电场。你可以把它想成带电粒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它能告诉这些粒子下一步去哪儿。
磁场则更难理解一点。物体也可以带磁荷,我们说这类物体是“磁化的”。但是磁荷并非只是一个数字,这点和电荷不一样。磁荷有强度,同时还有方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连着磁化物体的一支小箭,箭头背离北极的方向,指向磁体的南极,而且箭身越长,磁体的力量越强。电荷会推动周围的带电粒子,磁体也一样。但电荷会对带电粒子施力只是因为它们带电,而磁体只在其他物体移动的时候才会对它们施力(所谓的洛伦兹力)。所以,只要质子完全静止不动,磁体就无法将它拉来推去。只有当质子开始朝某处移动时——也许是电场的缘故——磁体才能改变它的路径。
人们了解磁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就从他们发现用某种特定金属制作的针总是指着同一个方向——北极开始。古希腊人也知道电场的存在。他们观察到,用琥珀在兽皮上摩擦会产生火花(我们现在管这个叫“放电”)。事实上,在古希腊语中,琥珀这个词是“ηλεκτρου”,发音为“ēlectron”(即英文的“电子”)。
但是,直到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才发现二者同源。它们只是同一种物理相互作用产生的两种不同现象罢了,我们今天管这种相互作用叫作“电磁场”。电力与磁力同宗同源、密不可分。让麦克斯韦名留青史的最著名的方程式,其实就表明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所以旋转的电荷会产生与磁体一样的效果。相对地,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所以旋转的磁体被用于各种发电站中,以推动电子通过电线(换言之:发电)。
所以说,要是你干扰了电场,就会导致磁场发生变化,反过来,这么做也会让电场发生变化——与初始干扰的方向相反。这也被称为“楞次定律”。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于磁场,所以电磁场有点像弹性胶皮:如果你戳它,可能的话,它会企图恢复最初的形状。但是它不会立即恢复如初,而是会花些时间,这也就是干扰会像胶皮上的波纹一样扩散并往复振动的原因。这些波浪似的波纹会以特定的速度向各个方向传播,它们被称为“电磁波”,而这种速度就是众所周知的光速。
尽管这些波的速度始终如一,但它们让电磁场振动的频率可不尽相同。它们来回晃荡得越快(波长越短),储存的能量就越多。
最长的波是长波,其波长在1000米以上。其中最短的是我们在广播中用的波:AM波(调幅波)的范围是100米到1000米,FM波(调频波)的波长则大约是1米到10米。第二长的波是微波,其波长从1米到1毫米不等。你的微波炉用的那种波其实波长大约为12厘米。这种波的能量并不太大,但这恰巧是水分子中的量子跃迁需要的能量,所以说这类波是加热任何含水物质的理想选择。
波长大约在1微米到100微米的电磁波叫作红外线(IR)辐射。这种辐射是我们人类肉眼不可见的,不过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种感觉就是热。如果你把手伸向炉子或者熊熊燃烧的火堆,你就能感觉到“第一手”的红外辐射。
电磁波谱中,红外线的结束便是可见光的开始——波长在700纳米(红光)到约390纳米(深蓝光)之间的电磁辐射就是可见光,我们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这个波长区间的辐射。我们管它们叫光,包括你能在彩虹中看到的那些颜色——按照从红到蓝的顺序排列的颜色。
我们现在来讲讲能量更大的波。电磁波谱中,蓝光之后是紫外线(UV)辐射,其波长区间最低至约10纳米。再低就是X射线了,X射线的波长可低至10皮米(1米的万亿分之一)。尽管它在医学诊断中相当有用,但这种辐射能量巨大,过度使用会带来危险。
最后,波长不足一皮米的波都属于γ(伽马)射线。当恒星爆炸或重原子核衰变时,这种来自外层空间的极高能量辐射就会到达我们这里。
从很早的时候起,自然哲学家就开始思考光的本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光是由非常非常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会从物体上飞到我们的眼睛里。然后,到了大约18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了解到光有类似于波的属性,因为自然哲学家们发现光可以像水波一样折射、像差和散射。因为麦克斯韦在19世纪的研究,人们终于明白了光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电磁波。光的本质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最终的答案,光是由小小的“光粒子”组成的这个想法终于被推翻了。不过,旧日里人们确实是这么认为的。麦克斯韦提出他的观点后,过了大概50年,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有了了不起的发现:他发现电磁波无法吸收随意量的少量能量。通常来说,电磁波携带的能量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个是波长;另一个是波的强度,或者说它的亮度。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发现电磁波不能任意吸收能量,能量再小都不行,而且,波中的能量要传递给其他系统,只能借助固定大小的“能量包”——量子。这些能量量子越大,波长越短。换言之,携带同等能量的电磁波有两种——一种非常亮,波长长;一种非常暗,波长短。而前者会发出许多小型能量包,后者发出的能量包虽然寥寥无几,但每一个都蕴含着充沛的能量。
这些“能量包”被称为光子。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组成光(或任何其他类型的电磁辐射)的极微小的粒子。这个发现让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是第一次有清晰的例子说明,一个物理系统可以同时像波和粒子一样运转。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人们会说爱因斯坦是量子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图2 电磁波谱。人类肉眼可见的光只占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