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袁绍的脚步离开洛阳赶赴东部的,还有一个未来的大人物,也就是曹操。
曹操二十岁做洛阳北部尉,打死蹇硕的叔父后不久,外放去做了顿丘县令,不久后因为朝廷里的权力斗争被牵连,免官回归乡里。
曹操在家乡住了几年,娶了妻妾,读了很多书,成了文化人。光和三年(180年),曹操被任命为“议郎”,这个官虽然不大,但属于皇帝的顾问,有时可以很重要。
曹操呢,仍然慷慨豪爽,动不动抨击时弊。这当然很得罪人,幸亏他爸爸曹嵩权势大,人缘好,才没有惹什么大麻烦。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对三十岁的曹操来说,机会来了!他积极参与平叛,配合皇甫嵩、朱儁作战,立下战功。不久后,即被任命为济南相,这是郡守一级的地方大员了。可惜的是,曹操又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宦官,所以只好再次回归乡里。
不过很快,曹操又被朝廷任命为都尉,这个职务可能是他的老朋友袁绍帮他得来的。到中平五年(188年),曹操又升官当了典军校尉,而袁绍是中军校尉,和曹操是同事但地位较高。
下一年,汉灵帝就死了,于是发生了前一节所说的一系列动乱。曹操大体是袁绍一边的,当然,袁绍要引董卓进京这事,曹操是不同意的。不过当时他地位不够高,何进、袁绍没有理会他的话。
董卓控制朝廷后,最终还是把原来的皇帝废为弘农王,后来又将他杀害,而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也就是汉献帝。
之后董卓不断升自己的官,他手下的军人大肆烧杀抢掠,繁华的京师洛阳,被他们破坏得不成样子。
董卓对曹操倒是不错,升他做骁骑校尉。但曹操不愿意和董卓同流合污,弃官东归。
结果出洛阳没多久,就出了意外。
当时,曹操途经著名的军事要地成皋(在河南荥阳,也叫虎牢关),就带着几个随行的骑士去他的老朋友吕伯奢家投宿。
结果吕伯奢不在家,只见到他的几个儿子。这几位对曹操倒是挺热情,但是在休息时,曹操听到奇怪的声音。
逃亡途中,曹操的精神是高度紧张的,他担心人家要害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夜色把吕伯奢的家人杀光了。最后发现,原来人家是在收拾餐具,一切只是误会。
曹操很伤感,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让别人对不起我。
到了中牟,曹操又引起了一个亭长的疑心。亭长是基层执法的官吏,这个亭长抓住曹操,送到县里。这时,中牟县已经接到了董卓逮捕曹操的文书。幸亏,中牟县的官吏中有人认出了曹操,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就劝县令放了他。
曹操再次脱险后,先回到家乡豫州沛国谯县,准备招募人马讨伐董卓。
曹家是谯县大族,与本地另一个大家族夏侯氏关系非常好,两家亲密得简直不分彼此,所以一直有曹操本出自夏侯氏的传闻。
曹操家族里,兄弟辈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纷纷表示愿意追随曹操。
但是,曹操已经被本地官府盯上了。豫州的官员搜捕曹操,曹操有个朋友叫秦邵,为了保护曹操,还遭到杀害。于是,曹操只能带着已经招募到的人马,去投奔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是以慷慨助人著称的名士,也是曹操、袁绍共同的朋友。他也在准备讨伐董卓。
陈留当地,有个叫卫兹的人,颇有家财,他一见曹操就非常欣赏,说:“将来平定天下的,一定就是这个人。”于是出资帮助曹操起兵。
这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曹操就聚合了五千人。
洛阳城里,董卓一方面害死被废的小皇帝和太后,一方面残忍对待百姓。这些消息不断传播到东部来,激起了大家的愤怒。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每个人麾下,都有数万人马,大家共推袁绍为盟主。
这些人都是高级地方官,曹操此时还不足以和他们并列。袁绍给了曹操一个“行奋武将军”(行是临时的意思)的头衔,算作张邈的属下。
声势浩大的讨伐董卓的同盟形成了。
《三国演义》增加了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把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又把“捉放曹”的那个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县令,说成是后面还有很多故事的陈宫,展现出很高的编织情节的技巧。
史书记载相比之下显得比较零碎。中牟县的县令和功曹,在那一瞬间可以决定曹操的生死,但是后来他们就从曹操的生命中消失了。真实人生里其实很多这种状况,但小说通常更喜欢将两个人的命运长期纠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