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是每个人都活在同一个世界

人并非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阿德勒为了说明这件事,以一个人幼年时期的状况为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事人面对同样的幼年时期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即使幼年曾遭遇不幸的经历,他还是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诠释。

“比如说,某个人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不幸的经历,而且以后可以回避同样的状况。此时,这人心里可能会这么想:‘为了避免同样的不幸状况再度发生,我要努力让我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但是遭遇同样经历的另一个人可能想法又会不同:‘人生真不公平。为什么别人都可以过得那么顺利?既然这个世界是这样对待我,那我为什么要对别人更好。’因此才有不少做父母的人对小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我小时候也曾这么辛苦过,我都撑过来了,你们也应该要这样。’

“第三个人可能会这么想:‘我小时候有这么多不幸的遭遇,不管我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

“无论是哪一种,我们可以从他们采取的行动中,看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只要不改变诠释的内容,人就不可能改变行动。”(《儿童教育心理学》)

如何解释自己的幼年时期?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如何“赋予意义”,方法有很多种。不只是过去,就连当下置身的状况也是一样。在上述的引用文后面,阿德勒接着说:“个体心理学就是从这方面下手,挣脱了决定论的束缚。任何经历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放任自己因为经历的冲击——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创伤——而受折磨,而应该要从经历中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经历决定,而是应该要通过赋予经历意义来决定自己。因此,当我们想把特定经验作为未来人生的基础时,很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意义并不是由状况决定。我们应该通过赋予状况意义来决定自己。”

请注意,阿德勒在这里使用了“决定论”这个名词。我们会把“某个原因必然归结于某件事情”这样的想法称作原因论。因此,它也是一种决定论。但是,人即使经历相同的事情,也不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即使经历相同,每个人对于经历都赋予不同的意义。无论是过去的经历或当下面临的状况,每个人赋予状况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

在前面的引用中,阿德勒提到心理创伤之后,写道:“(我们)应该要从经验中找出合适的目的。”想要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就要先知道阿德勒提出目的论的意义。这是和“某个原因必然归结于某件事情”的原因论完全相反的看法。 MeM1pdc5oGYCx8j0kEKWT1atL3GF7yaXSR/gaX6r7btB8e64oMXuF3JjEsHkbi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