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认识秩序

面对上述提议,你可能会大吃一惊。用高峰时段的交通解释社会协作?难道那不是丛林法则或 协作崩溃 的例子吗?

不,完全不是。人们总是只关注失败,而把成功视作理所应当,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听到“高峰时段的交通”时,假如你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联想是“塞车”,这便恰好支持了上述论点。

高峰时段交通的最大特点不是“堵塞”,而是“流动”。若非如此,人们就不会日复一日地赶在这个时段上路,还总能成功到达目的地。当然,高峰时段的交通情况并不理想(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理想的呢?试举一例?)。这个系统竟能运行起来已经很值得称道,我们应抱着惊叹的态度来欣赏它。

早上8点左右,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坐进汽车,赶去工作。每个人都独立选择自己的路线,不存在互相商量。这些人的驾驶技术参差不齐,对风险的偏好各不相同,礼貌程度也天差地别。他们开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轿车,在城市纵横交错的动静脉中穿行、出入,与其他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混合在一起。每一位司机都有自己的计划,几乎完全不关心自身以外的事情——这未必是出于自私,而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其他司机的详细计划。每位司机只能观察到自己周围的环境:附近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他们心中还有一个重要假设:其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十分希望避免事故。除此之外,司机们对彼此一无所知。当然,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一些通用的规则,比如红灯时必须停车,行车应尽量接近道路限速,但也仅仅如此。上文所述的交通系统完全可能陷入一片混乱—— 似乎应是 处处拥塞,遍地车祸。有些时候确实如此,但非常少见。

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道路上的车辆顺畅、协调地向前流动。从高空俯瞰,甚至能从这样的车流中获得审美上的快感。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车辆的运动。

看看那些车吧:每辆车都由驾驶员独立驾驶,当两车之间出现转瞬即逝的空隙,便会有其他车见缝插针进来;车与车靠得那么近,却很少碰撞;当一辆车并线到另一辆前面时,成功和事故之间不过一两秒钟的差别;前后车距加大,后车便会加速,车距太小时,后车又会减速。与想象中的无政府主义混乱相反,高峰时段的交通,或者说任何时段的城市交通,都是社会协作的奇迹。 XaCXxStGZnV+mHRyNCYgBunh0OjF8whjwBaEvqILYIEqj9k7iB+WJFeBYgyTGG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