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会的裂痕

感觉是纯粹的私人问题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触摸是一种(性)骚扰?多大程度的亲近是令人愉快的,因而是被允许的?“能说”和“不能说” 的界限又在哪里呢?什么样的言论会影响到人的尊严,什么样的言论能维护人的尊严?是否应该废除阳性泛指? 即使在引文中使用“Nigger”一词,也是冒犯吗?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谁有裁判权?受影响者 会因为亲身经历过暴力(无论是口头的还是身体的)而比未受影响者更接近真相吗?脆弱性 是新的力量吗?

无论是#MeToo运动 还是“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 ,无论是性别平等的语言 、触发警告 还是言论自由,无论是争取弱势群体被认可的斗争还是担心失去特权的人的敏感,其中显而易见的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重新调整“什么是合理的(zumurbar)”界限。然而,相关话语正变得越来越固化:自由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右翼和左翼、老年人和年轻人、受影响者和未受影响者都不可调和地对立起来。有些人说:“你们是过度敏感的‘雪花’。”对立方则反驳道:“你们是在伤害和侮辱,你们的语言沾着血!” 这种针锋相对日益侵蚀着民主的话语文化,制造了贯穿社会的几乎无法弥合的裂痕。

更加紧迫的问题是:哪里可以找到出路?我建议双方各退一步,摆脱争论,我们来阐明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主体”的起源密不可分的发展: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Sensibilisierung)。 WppWe/0vBqEHcZ4PTst+m9k0e3tTWsu3lakATAcYCXUWLy3mPtIZWyYjtHfG5/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