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庄子笔下的工匠

庄子因为志不做官,和底层社会接触得就多,其笔下就多出现群众的光辉形象,其中属于工人的也不少。具体说来,是工人中的工匠或匠人。我们已经介绍过“斫轮老手”轮扁,下边再介绍三个,分别对应于三个成语:

运斤成风

鬼斧神工

游刃有余

且听我一一道来。

匠石:运斤成风

这是《庄子·徐无鬼》中的故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楚国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点白泥粉,薄如蝇翼,让匠石把它砍削下来。匠石抡起斧头,只听呼呼两声风响,白粉没了,而鼻子还在,毫毛无损!郢人则立不失态,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大为惊异,心痒想看,急召匠石,令他再来一次。匠石回答说:“不行了。可以让我砍白粉的对象已经没了,我演示不出来了。”

这是庄子献给他的论辩对手惠子的一曲深情的挽歌。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浪漫故事,钟子期死了,俞伯牙终身不复弹琴。这还是一个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匠石运斤,唯有郢人赏而信之,匠石才能有那一番令观众心惊肉跳的“真人秀”。另外我注意到,这里的郢人那么信任匠石的本领,很可能也是一位攻木神工。在工匠界,他们互为知音。

匠石在郢人面前“运斤成风”,已经是第二次露面了。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人间世》中。他带着弟子行走到齐国曲辕,看见一棵参天的大栎树,大家都赞,他却判断其无所可用,故能成其大。

庄子讲匠人的故事,往往意不在匠人,但客观上却为我们留下了向技术致敬的文本,并鼓励我们落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思考。

中国工会有一个从延安时代一直继承下来的工作品牌,那就是开展劳动竞赛。与早年以热火朝天的劳动密集型赛事为主不同,新时期的劳动竞赛,越来越注重比拼技术,为了更好地呈现技术之美异,近年来还向着可观赏性方面迈步很大。电视媒体也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于是录制技术真人秀节目,《你想挑战吗》《状元 360》《技行天下》《天生我才》……一直竞播,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记者,我曾采访过珠海格力电器“叉车大王”曹祥云。小伙子上央视表演过用叉车开启啤酒瓶盖的绝活,3分钟之内开了30个,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16年,他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总工会联合授予“南粤工匠”荣誉称号。

我还采访过江西籍农民工、木工伍凤山。他在广东中山一家红木家具厂打工。2014 年,他在广东卫视《技行天下》“最佳木工”大赛中夺得冠军。他制作的“大象宝座”沙发被拍成图片,在2014年10月24日作为“中国红”系列搭载“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遨游了太空。2016年,他获得了由广东省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我还观摩过各地工会策划和主办的劳动竞赛。记得广东省中山市总工会举办《超级工人》之“超级汽车维修工大赛”。竞赛方法之一是让赛手蒙眼拆换汽车轮胎,亦即将左(右)前轮和右(左)后轮对换,时间最短者胜。现场极其好看,赛手完全“摸黑”,却将十字扳旋转得如花儿一样,只听叮叮作声,一连5颗螺丝跳到盘子里,轮胎被摆平……又一轮如花的旋转,螺丝归位,轮胎固抱如初。时间最短者 10分 15秒。冠军也获得当地政府授予的技术能手称号。

做工匠的知音和伯乐,让他们有舞台,受赏识,得荣誉,并且给予相当的物质待遇,他们就能够创造无碍,“运斤成风”。

梓庆:鬼斧神工

这是《庄子·达生》中的故事:

梓庆削木为 (jù), 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 ,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与!”

梓庆削木为 ,见者惊其鬼斧神工。鲁侯也大惊,问:“您是用什么技术做成的呢?”

梓庆说:“臣,工人(出现了“工人”这个词呢),何术之有?虽然如此,也还是能说出一种本事……”

梓庆说,他准备做 时,绝不敢虚耗精神,必定斋戒( )静心。先去掉邀功请赏的欲望;再去掉让别人说好的那种虚荣心;最后完全忘我,好像连自己有四肢形体都忘掉了。到了这种状态,什么公朝,什么权威,在他心中都消失了( 外滑消 ),他只是专注于技巧( 巧专 )本身。然后他入山林,察木料,观天性,看见形态与 合的, 就在脑中先形成了,然后动手,把脑子中的 释放出来。这个叫做“ 以天合天 ”,所以他能够被人誉为“ 鬼神 ”。

去掉庄子的自然主义意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工匠梓庆的一种“忘我境界”,他之工作,“动机水准”很高,追求的已经不是利禄功名,而是创造本身;因为是创造,他只遵循创造的规律,只崇拜想象中的产品,而视君侯的权力为乌有。因为这种如天的境界,便能削木为 ,应手而神。

最后——或许首先就应该问—— 是什么东西呢?

我手头的《白话庄子》(张玉良主编,三秦出版社,1990年)将其解释为一种乐器。不准确,应是乐器的辅助之器,具体来说就是古代悬编钟或编磬架子两侧的立柱,同“虡”。而架子中间的横梁则叫“筍”(sǔn),同“簨”。《考工记》有“梓人为筍虡”一节,即是指制造这两种同乐器有关的东西。

“梓人”是《考工记》中“攻木之工”中的一类,专制钟磬的悬架、饮器、箭靶,以此分类,也可见梓庆所造不是乐器,而是乐器架。“梓”就是他的分工,“庆”是他的名字。同理,“轮扁”就是轮人扁;“匠石”,就是匠人石,或一位叫石的匠人。此处的“匠人”可以泛解为“工匠”,因其用斤斧,和其对于木材的识辨,可知也是一位攻木的工匠。

梓庆削木为 ,不是随便削出可以支撑的柱子就算完,那样他就不配被赞“鬼斧神工”了。原来那时梓人制造筍 ,是要雕刻出造型的。他们不仅是木工,还是工艺美术家。到湖北省博物馆去看曾侯乙编钟,你会看见承托中、下层横梁的6个关键性立柱是6个铜人。你看见,你惊叹。铜人戴圆帽,着长袍,束腰带,配宝剑,上肢肌肉发达,弯曲向上托举横梁。那是举起了重达2500千克的大型编钟及钟架的,但他们举重若轻,只见他们神态自若,双目平视,薄薄的嘴唇自然地抿着。铜人——钟 ——固因编钟而造型,但也可以视之为可独立存在的艺术精品。

这正是梓人的作为,只不过其材质已由纯木扩展到青铜了。同样,你想象上述铜人都是纯木制作的,就可以理解庄子笔下的梓庆“为 ”为何叫人“惊犹鬼神”了。

《考工记》“梓人为筍虡”节总结得还要高妙:臝(裸)属动物(即人类)“ 力而不能走,则于任重宜;大声而宏,则于钟宜 ”,正适合做钟虡;而羽属动物(指鸟类),“ 无力而轻,则于任轻宜;其声清阳而远闻,于磬宜 ”,正适合做磬虡;若是鳞属(如蛇、龙),其身圆长而均匀,则适合雕刻为筍。雕刻时,一定要突出鳞类本身的特点,其爪啊、眼啊、鳞啊,都要显出一种奋斗拼搏的样子,而不能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观感,如此才能与钟磬配合!总其上,都是强调造型之美匹配于声音之美,使视听欣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作为悬架,虡不仅从物理层面上支持钟磬发声,也要从精神层面上参与音乐形象的塑造;让人感到,那乐音不单是悬着的钟磬发出的,也是那形象化的虡所发出的。

曾侯乙编钟(视觉中国供图)

《考工记》中的总结,完全可与出土的实物相互印证,再结合庄子的描写,我们才更能理解梓庆针对“削木为 ”为何能讲出那么一大套“形而上的理论”。

庖丁:游刃有余

庄子笔下的工匠,以攻木之工为多。他还提到木工工倕(又见名“倕”的工匠,倕就是巧匠的代称),只用手指旋转,就能画出圆来,就像用了圆规一样。

庖丁是庄子着墨最多的一位工匠,他不是木工,如名所示,是一名厨工,或者说,是专司屠宰的工匠。

这是《庄子·养生主》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太熟悉了。不就是高中课文《庖丁解牛》嘛!还能背诵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响然,奏刀 (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这可以说是一个最“牛”的工匠,也是最能体现当下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的一个故事。他的故事,也是对所有那些攻木神工故事的一种诠释。

和梓庆一样,庖丁从解牛中体验到一种创造的快感。他创造,乃是因为他热爱;他热爱,所以专于一行,技艺纯熟,并且由技入道,看见了蕴含在牛骨头缝中的自然规律,因而每每动刀,总能游刃有余,如诗人写诗、乐人弹琴。这正是马克思学说中“自由劳动”的实现。与“奴役劳动”或“异化劳动”不同,“自由劳动”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充分占有。通俗地说,就是劳动着同时感到自己是大咖、大腕、大师,感到自己很“牛”。请看庖丁解完一头牛后的神态和姿态是多么令人羡慕: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笔下的每一位工匠,都是“自由劳动”的代表。轮扁、匠石、梓庆、庖丁,在他们的“出场秀”中,庄子都安排了一国之君来陪衬他们的技术和智慧,其潜在的意思,是说这些工匠是可以和国君平等交流的,他们甚至可以是国君的启蒙者。自由建基于平等,一种可贵的平等主义思想,已然从庄子笔端流露。考虑到工匠在历史上的实际地位很低(有的甚至是奴隶),可知庄子的描写是理想化的,或者说是一种“诉求书写”。亦即,他是在为工匠争地位,为工匠代言;他就是工匠们的知音和伯乐。 e+fKHNLv+Iv/IvovodLGcCM78Vwc5DO9S+tDTpHDjhvwCU8a/TrV3kw9BaK8gf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