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吴鑫基教授以86岁高龄又完成一部40余万字的力作《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真使人钦佩不已!更何况这还是一部迄今未见同类著述的填补空白之作,其学术价值、研究价值与科普价值皆使人称羡。

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颁予科学领域的奖有三种,即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它们常被统称为科学类诺贝尔奖。诺贝尔本人并未为天文学设置奖励,然而这几十年来,其物理学奖却再三再四地授予现代天文学取得的重大成就。设若诺贝尔再世,他会认为这有悖于自己的初衷吗?

我想,他会深感始料未及,却又赞同授之有理。20世纪以来,现代天文学同物理学的紧密交融与渗透,使得天体物理学不仅成了天文学的主干,而且成了物理学的靓丽生长点。在《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一书中,吴鑫基教授对此做了深入的阐释。

吴鑫基教授在书中列出了两份非常简洁而又十分重要的表格:表1-1是“20世纪前70年重大天文学成就”(指未获诺贝尔奖者),共8项;表1-2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学项目”,共19项。表1-2之第一项,即年份最早的那一项,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Victor Francis Hess)因于1912年发现宇宙线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同的学者对于这是否应该算作天文学项目各抱己见,但宇宙线终究是美妙的“宇宙佳音”则毋庸置疑。表1-2之第二项,是美国核物理学家贝特(Hans Bethe)因于1938年发现太阳和恒星产能的核反应而获得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些人认为这开启了天文学成果荣获诺贝尔奖的先河,另一些人则认为那只是将物理学研究新成果用到了天文学上。其实,有《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书中的清晰阐释,上述这类歧见非但已经不成问题,而且更彰显了当代天文学与物理学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来,英国天文学家赖尔(Martin Ryle)因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而与1967年发现脉冲星的休伊什(Antony Hewish)分享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天文学成就名正言顺地进入诺贝尔奖殿堂的里程碑。

但另一方面,世事时有意外。天文学重大成就错失诺贝尔奖者也不乏其例。典型案例之一,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于1929年发现“哈勃定律”——河外星系的光谱线红移量与星系的距离成正比,从而提供了宇宙膨胀的首要观测证据。几乎毋庸置疑,这项成就足堪荣获诺贝尔奖。事实上,据广受称道的《星云世界的水手——哈勃传》 一书记叙,哈勃夫人曾听说,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两名委员——费米(Enrico Fermi)和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与他们的同事一致投票推举哈勃为物理学奖得主。后来,天文学家杰弗里·伯比奇(Geoffrey Burbidge)和玛格丽特·伯比奇(Margaret Burbidge)夫妇还从钱德拉塞卡那里证实了这一传闻。但是,死神在关键的时刻否决了哈勃应得的荣耀。1953年9月28日,哈勃因脑血栓突然去世,而诺贝尔奖是不授予逝者的。本书表1-1列有哈勃的这项重大成果,正文的解说更是深中肯綮。

面对这部厚重的《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我不由得回想起,跨入21世纪之际,纪念诺贝尔奖颁发百年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29卷本“诺贝尔奖百年鉴”(以下简称“百年鉴”),被纳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这套书将科学类诺贝尔奖百年来的全部获奖项目梳理归入26个领域,各领域皆以学科进展为主线写成一卷七八万字的小书,相应的获奖项目则宛如穿在线上各放异彩的珍珠。丛书另设3卷综述,分别鸟瞰20世纪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以利读者高屋建瓴把握全貌。

在“百年鉴”的29卷书中,有一卷名为《宇宙佳音:天体物理学》。遥想当年,我们为此卷物色作者,可谓一锤定音:非吴鑫基教授莫属!吴鑫基是国际知名的脉冲星研究专家,脉冲星则是一种全新类型的天体,其发现乃是领受1974年物理学奖的两个项目之一。凑巧,也在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赫尔斯(Russell Alan Hulse)和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 Jr.)发现了第一例射电脉冲双星。为此,他们于1993年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吴鑫基教授正是从此时开始,持续探究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的关联。1998年他和温学诗老师合作,在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著名科普期刊《科学》上发表《摘取桂冠之旅:射电脉冲双星的发现》一文,很受读者欢迎。他们接受写作《宇宙佳音:天体物理学》的约请后,将书写得深入浅出,晓畅易读,赢得了各方的普遍赞誉。

作为“百年鉴”的一名策划者(另一位正是本书责任编辑之一匡志强),我曾以千字短文《回眸百年创新史》(载于2002年5月20日《文汇报》)简介此项目,文首“破题”曰:

百年来,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数百位得主,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百年来,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数百项获奖成果,改变了世界面貌,推进了人类文明。

系统地回顾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程,有助于洞悉20世纪科学精神的升华,科学思想的飞跃,科学方法的鼎新,科学知识的结晶。

系统地回顾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程,可以催人继往开来,奋发勇进;也便于人们以史为鉴,省身笃行。

……

实际上,这些感悟也照样适用于如今的诺贝尔奖颁发120年。光阴荏苒,较诸21世纪初,如今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体量又增长了五分之一,天文学成就获奖的比例更是持续上升。《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之表1-2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态势,表中的19个获奖项目,属于20世纪的只有9个,属于21世纪头20年的倒有10个!

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简洁浅显的《宇宙佳音:天体物理学》已不能完全满足今日读者的需求。人们希望有一部更详尽的著作,深浅适度地全面展示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的关系,并从中领悟科学研究的种种成败得失。当然,讨论国人普遍关注的“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亦是此书的应有之义。

完成这项工程,绝不是一件轻巧的事,需要作者有不一般的学识、功力、耐心和责任感。谁来做这件事?

有答案了。吴鑫基教授挑起这副重担,在没有蓝本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从83岁那年(2018年)开始动笔,奋战两年多,终于大功告成。吴鑫基教授长我8岁,数十年来于我亦师亦友。作为一名天文同行和科普同道,我深感他的这部新作价值非凡。对此,我有许多话要讲。但日前有幸先睹了叶叔华先生的“序一”,我深感她已经道出我的许多心里话,是以此处不再赘述。不过,有一点我倒是不惮重复,有意再申:

吴鑫基教授这部《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奖》,对于有志投身我国科学事业的年轻一代极富启迪意义。奋发图强,勇于创新,学习前人,超越前人,永远是我们的使命。时不我待,吾人其勉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
上海市天文学会前副理事长
2021年11月 gefanyNltzENPvHHpZxZdZtBafw8k+aszCjzab1vny2Cd8E+ZkT70JMkwoZzm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