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今天几乎不见,故许多人不知它为何物。而在两千多年前,“杵臼”应用非常普遍,它是先民用于粮食加工的基本工具。
“杵”是形声字,文字研究者认为,“午”本是“杵臼”之“杵”的原形。
甲骨文
金文
从甲骨文刻画看,“午”就像木杵之形。
“臼”的古文(战国陶文、石刻):
古文像臼的剖视图形。“臼”中有齿形,有学者认为这表示臼里面粗糙不平,也有学者认为表示的是要舂的米。
人类最初进入农业社会,为了将采集到的谷物脱皮、碾碎,花费了不少气力。开始是用手搓磨,后来想到用石块,逐步地制成了石盘和碾棒。在石盘和碾棒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杵和臼。
简单的臼,就是在地上凿成一个凹槽。先秦古书《周易·系辞下》说:“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说的就是在地上挖成臼(臼里当然要铺一层硬实的东西)。后来臼又改进,用石头或木头制作。杵是一根粗壮的木棒,下端削成椭圆形。把带壳的谷子放入臼里,双手持杵往下捣,这个动作叫“舂”。连续舂多次,最后加以吹簸,就可以得到净米。
甲骨文“舂”字,像双手执杵在臼中舂谷之形
杵臼是谁发明的?是哪个年代发明的?这在古书中记载都不一致,有说是黄帝发明的,有说是黄帝手下的大臣发明的。实际真正的发明者可能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从出土文物知,杵臼使用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古诗文中常有描写使用杵臼的情形,如古老的《诗经》写道:“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意思是说,要问祭神怎么祭,有人忙舂米,有人忙舀米;有人舂二道,有人簸糠皮,响叟叟是淘米,热气腾腾是蒸饭。诗歌展现了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画面,也表明了商周时期杵臼应用的普遍性。
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的杵臼
后来古人在杵臼的基础上又发展起碓,就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临臼一端装一块圆形石头或木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随之起落,连续舂米。碓的原形就是杵臼。碓,先是用人力,后来发展为用水力,水碓是一种功效高、省力的舂米机械。由于构造简单,借水就势,工作可靠,直到20世纪末,水碓在中国南方不少农村地区仍有应用。
古代用杵臼舂米是个体力活,从业的多是普通劳动者,后人便用“杵臼之交”来比喻不计身份尊贵差别而结交的朋友,故事见《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吴)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杵臼之交”由此而出,也简称为“杵臼交”。
明代《天工开物》中的碓和水碓
家用蒜臼,是一个小型杵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