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洪水还是大冰期?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湖光山色中,经常会见到有大块的砾石孤零零地伫立在草丛里。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多少万年前的大冰期,阿尔卑斯山的巨大冰川从高处带下来的冰川砾石。但是在200年前这却是个谜:有什么力量能把这么大的砾石从远处搬下来?

19世纪早期,几位瑞士的学者为此琢磨了好多年。我们这里只举德·夏彭蒂耶(Jean de Charpentier,1786—1855)一位为例。他从事矿业,住在日内瓦湖边上的贝城(Bex),他家附近就盛产这种来历不明的巨石。在离他家几百米处一块体积有 4500 立方米的巨石上,后人刻上了他的名字以纪念他的学术贡献(图 2.4C)。奇怪的是这些巨石并不是附近产的,他追踪过一块巨石,发现其源头在山谷的上游,相距30多千米(图2.4B)。那它们是怎么搬过来的呢?

按照当时传统的说法,只能是大洪水。人类太坏,上帝决定发大洪水把世界毁掉了重来,这是上帝创世之后最大的灾变,包括地层里发现的化石,也只能是大洪水的牺牲品。所以大家相信,阿尔卑斯山奇怪的砾石,就是当年大洪水搬来的。但是对于瑞士的几位科学家(包括德·夏彭蒂耶在内)来说,这种解释无法接受。什么样的大洪水,能够把几层楼高的大石头搬几十里路呢?他和同伴们都想到了冰川:不用大洪水,现在阿尔卑斯的山谷冰川就在搬运不同大小的冰川砾石。是不是曾经有过极大的冰川覆盖阿尔卑斯山,才会留下这些惊人的巨砾?

德·夏彭蒂耶找了当时瑞士自然科学协会年轻的主席阿加西(Louis Agassiz,1807—1873),告诉他自己的设想,邀请他到贝城自己家附近来共同考察这些巨砾,顺便也观察一下阿尔卑斯山谷正在搬运中的冰川漂砾。阿加西是研究鱼类的古生物学家,对冰川没有兴趣,更不会相信德·夏彭蒂耶的奇谈怪论。但是作为朋友,阿加西还是接受了邀请,以便到现场去给他指点迷津。1836年,阿加西应邀考察了贝城的巨砾和冰川(图 2.4A),但是出乎他自己的预料,参观之后他坚定地转向德·夏彭蒂耶一边,相信历史上出现过大冰期。阿加西可是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不会像德·夏彭蒂耶那样围着巨砾磨蹭许多年。1837年7月,瑞士自然科学协会年会上,阿加西就以主席身份做了大冰期的学术报告,第二天就带着知名学者们去现场考察。于是,“大冰期”的假说正式问世!

图2.4 阿尔卑斯山谷冰川漂砾。A.瑞士冰川素描图(阿加西1840年绘);B.冰川巨砾(德·夏彭蒂耶1840年绘);C.凿文纪念德·夏彭蒂耶的冰川巨砾

但是,这项新假说和《圣经》的“大洪水”直接撞车。年会的听众多数并不赞成,他们本来以为阿加西会讲他研究巴西鱼化石的成果,结果却来了个“大冰期”。当年的地质界,即便是主张进化论的莱伊尔,在他的名著《地质学原理》中,也是把漂砾说成是大洪水搬运来的,只不过添加了“冰山”,说漂砾是冻结在冰山里被大洪水带来的。关于“大冰期”之争的答案还要等待更多证据的出现,那是在 19/20世纪之交,德国的彭克父子(Albrecht Penck & Walther Penck)进一步找到了阿尔卑斯多次大冰期的证据,争论方才告一段落。然而大洪水的命题吸引力太强,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圈。到了 20/21 世纪之交,另一场大洪水的争论又在学术界发酵,那就是黑海的大洪水。

大洪水故事的焦点在于诺亚方舟。按照《圣经》的说法,150天后洪水退去,方舟停在阿勒山(Mt. Ararat),那是土耳其的最高峰,海拔 5000多米,位于土耳其、伊朗与亚美尼亚三国的边境,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去过那里寻找方舟遗迹。“二战”以后在主峰西边又发现有像今天航空母舰大小的异物轮廓,所以直到近年还在吸引人们去组队考察。尽管直至今日还不乏信徒炒作,但是要说诺亚方舟停在了四五千米的高山顶上,这种故事想在科学界产生影响,成功概率太小。可能有吸引力的不是方舟本身,倒是大洪水的遗迹。世界各民族都有史前大洪水的传说,据说版本不下 200 种,很可能反映了八九千年前季风最盛期的气候特征。地质学家专门进行过一项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瑞安(William Ryan)教授,二十来年前曾和同事们对黑海进行考察,提出了诺亚大洪水故事的科学版本,认为那是7000多年前发生在黑海的一场自然灾变。

黑海是个封闭型的深海盆,最深处约 2200 米,却全靠一个百米来深、几千米宽的浅水通道和地中海相连,这个通道就是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瑞安和同事们研究了黑海北部的陆架区,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海水面比现在低80米(图2.5A、B)。冰期结束后世界海面回升,地中海和黑海的水面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冲破了达达尼尔海峡决口,地中海海水灌入黑海,造成海面突然上涨50—60米的大洪水,淹没土地 70 000平方千米,面积相当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瑞安他们认为这次大洪水就是《圣经》“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可以设想:原先黑海边上的平原本来植物茂盛,相当于原始人的“伊甸园”,是大洪水的灾难使得他们向西迁徙,为南欧带去了早期农耕文明,同时也为后来的宗教传说提供了蓝本。瑞安他们还发表了科普作品《诺亚大洪水》(图2.5C),一度成了畅销书。

可惜瑞安的研究并没有解决问题。首先是宗教界不高兴,《圣经》上说“大洪水”是对全人类的惩罚,现在瑞安等人说是黑海的地方故事,岂不是对《圣经》的歪曲。再说学术界也有争议,比如黑海的西北角是罗马尼亚,那里的学者在仔细分析多瑙河口外 40 多米长的岩芯之后,认为冰期时黑海水面比现在只低30米而不是80米,冰期结束后“大洪水”造成海面上涨也只能有5—10米而不是50—60 米,淹没的面积也只有 2000 平方千米左右,还不如北京密云区的面积大,叫“大洪水”有点牵强。科学家煞费苦心,想为宗教和科学双方找到两全其美的答案,可惜事与愿违,结果弄得两头都不讨好。

图 2.5美国的瑞安等人寻找“大洪水”遗迹的研究。A.现代黑海的地形,粗白线表示大洪水时古海岸线的推测位置;B.黑海连接地中海的狭窄通道;C.瑞安等1998年所著科普读本《诺亚大洪水》 02bgbtIHJRcTAe6OCwrsoJx6X9I7FFRQHSlIdwuDSW/T1K/oOHDkPwRHbU3I9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