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话

以上看到了科学家的两类错误:一类是研究过程里的失误,包括被否定的假说,或者不成功的实验;另一类是学术造假,蓄意欺骗。前一类可以说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对科学家个人来说应当尽量避免,但是不应当被责备。特别是人类极少了解的研究对象,无论地球内部,还是天体起源之类,起初只能猜想,而且知识越少,假说越多。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赫胥黎对深海黏液的处理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正因为第一时间主动承认错误,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的古训,用在这里十分贴切。

然而后面一类却完全不同,那就是欺世盗名的罪恶行为。当然里面也有差别,就像偷盗,既有屡犯的惯偷,也有偶尔失足的,应当区别对待。“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对于那种一念之差而犯了错误的,还是应该治病救人。格外可恨的是那种以科学作敲门砖,拿论文当化妆品的无耻之徒,学术界混不下去换个行当再混,科学界本来就不该让这类人入门。

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促成科学作假的客观因素,是不是教育和政策上的失误,也在催生这些学术的败类。撰写本章的重点在于介绍国外的教训,让我们引以为戒,其实我们国内学术腐败也到了惊心动魄的程度,而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学术界风气的败坏。随着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长和科技队伍的急剧扩大,金钱的作用在学术界不适当地高涨,各类专家评审系统中非科学因素暴增,带来了科技界的“环境污染”。如果说社会上的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防堵污染源,科学界的“污染源”很大程度上正是我们科学界同仁自身。

对于科学界的精神建设,多年来我们没有少加注意,各种道德委员会、自律条例应有尽有。尽管对论文抄袭、成果作假的现象不能容忍,但学术风气的败坏却被认为是“人之常情”,大家视而不见,说起来也只是摇头叹气而已。毕竟道德建设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情,如果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们,能够站出来发声,而不是选择默认,更不是随波逐流,黄金时期的中国科学界,也有望建成精神环境的模范村。

扫一扫,看视频 ZiRWuyOF49zLtHUH7mn+fAxKZ4/Q5szNYGxhmzXhk9d4imNzCd9OWG2zOeNlog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