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造假大王”的撤稿纪录

韩国法院判处黄禹锡的罪名,主要是欺诈和挪用资金,但是考虑到他的学术成就,给予缓刑两年。科学界单纯因为学术造假而锒铛入狱的例子极少,但也不是没有:将近 10 年前,一位旅美韩国科学家因为学术造假,在美国真的被判刑坐牢。

这里说的是助理教授韩东杓。他 2008 年到美国参加艾滋病疫苗研究项目,发现兔子体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一度被学术界认为是重大突破。但在2013年初,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验证韩东杓所在团队的实验结果时,发现有问题。经调查证实后,韩东杓本人也供述,起初误把含有抗体的人血与兔子血混合,从而导致实验结果看似兔子体内产生抗体。他发现了错误,但是隐瞒不报,而且继续造假,理由是不想让导师“失望”。其实韩东杓入狱时已经58岁,绝不是个初出茅庐、少不更事的学术青年。

骗局曝光后韩东杓辞职,并被禁止3年内参与任何美国政府资助项目。但是一位联邦参议员认为处理太轻,改由美国联邦检察部门重新提出刑事指控,最后以伪造研究数据和提交不实报告以获得政府资助的罪名,判处韩东杓入狱57个月,并偿还720万美元研究经费。

重罚的原因可能是特别针对生物医学领域,因为该领域错误的“学术”成果可以直接危害生命。然而偏偏在这个领域,近十几年来的学术造假愈演愈烈,由此导致的学术论文撤稿数量也在急剧上升。根据PubMed国际文献数据库资料统计,截至2018年初至少有6485篇被撤稿的文章,并且集中出现在最近的10年里(图1.16),撤稿的原因大多都与撰稿人的学术行为不端有关。

发人思考的是,在生物医学各大领域中,撤稿数以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包括麻醉和重症监护)领域所占的比例最高,在因学术不端而撤稿的论文排行榜中高居首位,原因可能是有个别研究者的学术造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30 年来被撤稿的 375 篇围手术期的论文中,有 4 名研究人员的论文就占到了300篇,被谑称为“撤稿大王”。

图1.16 生物医学领域被撤稿论文数的增长趋势

按数量排队,高居榜首的是日本麻醉医生藤井善隆。这是位麻醉领域的专家,重点研究手术后恶心和呕吐的预防,从 1990 年到 2012 年发表了 200 篇文章。2000年,有人向《麻醉与镇痛学报》编辑致函,认为藤井善隆的数据过分完美。2012年,有人对他在麻醉期刊上发表的168篇论文中所列出的33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些数据真正出现的可能性小于 1×10 -33 。最终调查表明,藤井善隆在其20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的文章有183篇涉及伪造数据(图1.17),从而使他成为目前单个作者撤回论文数量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藤井因为学术造假,已经被他所供职的大学解聘。

第二名是德国的博尔特(Joachim Boldt),他也曾是位麻醉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人工血浆和静脉输液方面享誉全球,1986年至 2011年发表了 350多篇论文。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中胶体液的使用,特别是使用羟乙基淀粉的优势。2009年底的文章也是因为研究结果太过完美,使读者难以置信。追查的结果表明,他的大多数论文都缺少研究文档,存在虚假数据,导致他有 96 篇论文被撤回(图1.17),并被所在的大学和医院解雇。

图1.17 被撤稿论文数的“冠亚军”:日本藤井善隆183篇,德国博尔特96篇(据2019年统计)

按照被撤稿的论文数量,麻醉领域的藤井和博尔特堪称“冠亚军”。生物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是治病用的,学术造假会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这类危险当然不限于麻醉领域。比如 2018 年,美国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安维萨(Piero Anversa)的31篇医学论文,因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而被撤回,其造成的影响也许更为严重。他声称发现了心脏中含有可再生心肌的干细胞,从而开创了心脏干细胞疗法。然而,当其他的研究团队重复这一实验时,结果都失败了。哈佛大学经过检查发现论文造假,通知所有相关期刊:“心脏中没有干细胞。不要再发布这些结果了。”安维萨教授在 2015年关闭了哈佛的实验室,从哈佛医学院离职。

学术造假自然不会局限于生命科学,比如物理学就有舍恩事件。德国人舍恩(Jan Hendrik Schön)研究半导体物理纳米技术,声称发明了分子晶体管,2000—2002年在《自然》《科学》等杂志发表众多论文,甚至在2001年平均8天一篇,获得了各种奖励。2002年,他被揭发出大规模学术论文造假,《自然》《科学》等杂志撤销他28篇论文,博士学位也被收回。 7+JV7Mq7Z6doWpHFZVPZvgyBUtKRTuJAa/+cVo1UkAQc3wg5xb1pLFGrMkhgRZ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