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化石造假三百年

科学造假五花八门,其中最容易得手的可能就是化石造假,而且至少有300年的传统,因为早在1726年就有著名的“说谎石”(Lügensteine)案件。

事情发生在德国美因河畔的维尔茨堡,附近的三叠纪“壳灰岩”(Muschelkalk)盛产贝壳化石,但是18世纪早期的人们还不知道化石的成因。化石到底是生物的残骸,还是地底下天然形成,甚至是“上帝的玩具”,都有人说。当时维尔茨堡大学的医学系主任贝林格(Johann Beringer,1667—1738)教授,就是一位对化石有特殊兴趣而不知道化石成因的人,他专门收集化石精品,尤其对当地壳灰岩里稀奇古怪的标本格外喜爱。贝林格为自己的收藏感到十分骄傲,在1726年出版了自己的图册《符兹堡的石版》( Lithographiae Wirceburgensis ),故事也就从这里说起。

当时的图册都靠手绘,贝林格图版里的画琳琅满目:飞翔中的蜂蝶和蜂窝(图 1.11A),结网的蜘蛛(图 1.11B),交配中的蛙类,无奇不有。不但如此,还有日月星辰(包括彗星)“化石”在内(图1.11C、D),甚至还有希伯来和阿拉伯文字。贝林格教授对化石的成因很感兴趣,并且持开放态度,从来对他标本的来源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采到了上面写着他贝林格名字的“化石”,方才恍然大悟:他上当了!

坑害他的是两位嫉妒他的同事,因为这位贝林格教授崖岸太高、瞧不起人,他们决定捉弄他一下,雇用了年轻小伙子做助手,帮着加工假化石并且送到山上,等着贝林格来“发现”或者“收藏”。后来贝林格感到收藏到位,真的要绘图出书的时候,他们又害怕了,担心事情闹大,放出风声说这许多“化石”是人造的。不料这一招却更加刺激了教授的决心,还在书里加以批驳。因为 18 世纪早期化石成因确实说法不一,比如相信地里会冒出来一股什么气,形成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化石”,贝林格凭什么要怀疑自己的“发现”呢?

图1.11 贝林格1726年《符兹堡的石板》一书中的图版实例(A-C),D为博物馆藏“彗星化石”的实物照片

一旦骗局揭穿,这些“化石”就成了“说谎石”。丢尽面子的贝林格,一边想方设法把这些散布出去的书用钱收购,统统给追回来,另一边诉诸法律,追诉两位同事的损害名誉罪。他们两人当然丢掉了饭碗,但是被雇用的青年并没有犯罪,还吵着索要答应了的酬金。贝林格虽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仍然在维尔茨堡大学任教直至 1738 年去世。倒是他的《符兹堡的石版》,已经作为历史教训载入史册,1963年还被译成英文再版。

300年过去了,化石造假可有增无减。要论近年来名气最大的案例,应该是“辽宁古盗鸟”。1999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发表文章,报道发现了奇特的动物化石“辽宁古盗鸟”( 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 )。这是个一半是鸟、一半是爬行类的奇特动物,翅膀是鸟类的,尾巴和后腿却是恐龙的(图1.12)。鸟类起源于爬行类,但究竟是如何演化的,正好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经发现了有羽毛的恐龙,古盗鸟的发现恰好充填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空缺。鉴于化石的重要性,10 月里抢在文章发表之前,《国家地理》先在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隆重宣布了这项重大发现。

但是好景不长,当年的12月就发现有假:所谓“辽宁古盗鸟”其实是个拼凑起来的标本,身体和头部是早期鸟类的化石,后面接上了恐龙的尾部。这岂不就是 100 年前“辟尔唐人”的翻版,出了只“辟尔唐鸟”嘛!负面新闻向来走得快,次年 1 月,当美国地理学会正式宣布了这项失误之后,立即引起轰动,各大报刊立即报道,并且纷纷议论:这样的失误是怎样发生的?

“辽宁古盗鸟”来自辽西的“热河动物群”,那里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珍贵化石,而化石采集也成了当地的一种职业。和其他著名的化石产地一样,当地已经出现了一批“加工”能手,能够把碎片胶接成“完整的”化石,“辽宁古盗鸟”就是其中的一件“高档产品”。其实这块标本亦非“天衣无缝”,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专家曾经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疑问,但是一次次都被忽略了。我们在这里只能拷问科学家:科学史上的这类失误,是不是发现欲太强,压倒了科学家严谨审慎的理智?当然,这只能说是科学家的“失误”,加工造假的另有其人。可是一旦科学家本人起了歹心,在自己实验室里造起假来,其后果就不只是损坏学术声誉。

图1.12 “辽宁古盗鸟”。上:复原图;下:化石标本 TiveVW2lGlIRRqW0BqDQ9czbUA2BBgRWm8TRjy04TtiaYO4Fx1a368n37SGvq0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