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祖父经常说:“你是一个聪明孩子。”听到祖父这么说我肯定会很高兴,但这话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你是一个聪明孩子”中的“聪明孩子”是一种“属性”。
属性就是事物或人所具有的特征/性质。“那花很美丽”中的“美丽”就是属性(属于花的性质)。如果是说人,姿容或学历等就是属性。
精神科医生莱因用“属性化”或“属性赋予”这样的词语来说明人对自己或世界的理解或解释。
“你是一个聪明孩子”是祖父赋予我的属性,也就是赋予了我“聪明孩子”这一属性。倘若仅仅是这样的话倒也没有问题,但莱因医生却说这种属性会“限定并将人置于某种特定处境之中”。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即便是同样的花,也会有人认为漂亮,而有人认为不漂亮。同理,关于人的属性赋予也会因人而异。
如果我自己也能认同祖父对我的属性赋予,或许我会很高兴。但是,那时候,我也许并不理解祖父所赋予我的“聪明”这一属性的意义。
属性赋予出现问题往往是在他人赋予自己的属性与自己赋予自己的属性不一致的时候。不仅仅是不一致,有时还会出现让人无法接受的情况。
倘若单单是属性赋予不一致,自己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属性赋予,那倒也还好,关键是还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
一般说来,A对B的属性赋予和B对自己的属性赋予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B是孩子,多数时候,孩子很难去否定大人(父母)对自己的属性赋予。这种情况下,属性赋予事实上就等于是命令。
祖父在赋予我“聪明孩子”这一属性的时候,其意思就是在命令说“要做一个聪明孩子”。实际上,祖父在“你是一个聪明孩子”这句话之后接着又说“长大后要上东京大学”。我则认为自己必须满足祖父的这一期待。可是,听到祖父这样的话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可能那时谁都无法判断还从未拿到过成绩单的我实际上是否聪明。
不过,升入小学之后,在临放暑假的学期末结课仪式那天,第一次拿到成绩单的我瞬间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原来认为的那么擅长学习。那时与现在不同,成绩分为5级,而我的算术成绩是5级中的“3”。那时的我并不明白东京大学具体意味着什么,仅仅就是理解为如果上了东京大学,似乎就会获得大人的赞赏。从学校到家,当时还是孩子的我需要步行大约30分钟,而在到家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我好几次将成绩单从双肩背包里取出来查看,每看一次就会叹息着想:“完了!这下上不了东京大学了!”
阿德勒说:“一旦努力想要获得认可,精神就会变得紧张起来。”
成人倘若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就会很紧张。孩子也是一样。希望获得认可的孩子和渴望被爱的孩子往往会去顺从外界以属性赋予的形式下达给他们的命令,试图为了满足父母或周围的大人的期待而活。
“这种紧张有助于人将获得力量与优越性作为目标,并付诸行动去靠近那一目标。那样的人生往往会期待获得巨大胜利。”
孩子也许会拼命学习,但其目标是获得力量与优越性。学习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那是以获得力量并进一步期待取得“巨大胜利”为目的,就有问题了。所谓胜利,往往是指在与他人竞争中的胜利。竞争对象首先是兄弟姐妹。一旦进入学校,竞争对象就是同学,面临考试时就是其他考生。孩子必须通过竞争获得胜利。如果能够取得好成绩,父母或许就会很高兴。
阿德勒说:“今天的家庭教育无疑会过度催生孩子对力量的追求,并加剧他们的虚荣心。”
渴望获得他人认可就是一种虚荣心。阿德勒说:“在虚荣心中能看到那条向上的线。”“那条向上的线”就是“追求优越性”。即便努力使自己更加优秀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可教育一旦加剧虚荣心的发展,也会出问题。
阿德勒说过,倘若能够如父母期待的那般优秀,即使非常幼小的孩子也会表现出骄傲自大之类的倾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在职场上用权力去压制他人。因为,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优秀而有力量的人。
问题在于无法取得“胜利”的时候。没有满足父母期待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忽视。知道算术成绩是“3”之后便想到“完了!这下上不了东京大学了”,这并不是认为自己将来无法取得成功,而是担心不能满足大人的期待。
与我不同,有的孩子会勇敢反抗父母或其他大人事实上是命令的属性赋予,这样的孩子往往心理更健康。如果是积极型的孩子,或许会公然反抗父母。但是,阿德勒指出,如果不是积极型的孩子,一般无法违抗父母的命令,继而就会“退出不再喜欢自己的世界,选择一种独自孤立的生活”。即便不那么做,认为无法满足父母或大人期待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可是,会学习或者聪明只是人的一种属性而已。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其不具有那种属性而有所降低。
父母一开始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属性赋予。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所有父母都能够仅仅因为孩子活着就发自内心地高兴。可是,父母慢慢就会对孩子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其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觉得孩子语言发育比较早的父母往往会赋予孩子“聪明”这一属性。对可爱的孩子,父母则会赋予其“可爱”这一属性。也许孩子的确有那样的一面,但父母的理想常常会逐渐脱离现实。
孩子也许会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拼命学习,可一旦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断提升,即使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父母也无法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断提升,就会用那种将理想做减法的形式去看待现实中的孩子。孩子一旦背离父母的理想,父母就会训斥孩子,即便不训斥孩子,父母自己也会变得非常焦虑。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孩子并不是必须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所以,即便父母愤怒、失望,孩子也可以不理会。
即使无法取得父母期待的好成绩,那样的孩子也不会比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价值低。
父母的属性赋予多数情况下都依照世俗价值观,但那种价值观未必就正确。只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去名牌大学读书、进知名企业工作就代表着一个人优秀而已。
其次,父母可以停止对孩子进行属性赋予。父母的属性赋予只不过是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而已。祖父给我的“你是一个聪明孩子”这种属性赋予只不过是祖父本人对我的评价。评价与人的价值或本质并没有关系。而且很多时候,那种评价往往是错的。因为父母常常想要将自己的理想赋予孩子身上,所以就看不到现实中的孩子。
依靠属性赋予、属性化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人,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明白。“理解”在法语中是comprendre。这个词是“包含”或者“涵盖”的意思,但人和世界都无法通过属性赋予去加以涵盖,也势必会有无法涵盖之处。
因此,当包括父母在内的他人试图对自己进行片面或者任意评价时,我们完全不必去迎合他们。虽然他人往往试图用属性来评价我们,但即便是没有得到正确评价,那也只是说我们可能不具有评价者所期待的属性而已。
倘若父母认为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孩子,那恰恰说明他们正确理解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