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分歧

在TOM与丽新发展商讨如何收购丽新发展持有的32.75%亚视股权的同时,刘长乐与北京有关方面就亚视落内地的有关事情在悄悄进行商讨。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宣布,该电视台属下的本港台和国际台两个免费频道,已经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通过广东省有线网络的统一传送,正式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由此外界猜测TOM是为此而放弃了对亚视的收购。由于刘长乐同时兼任着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外界将此次股权变动看成是凤凰兼并亚视:亚视通过凤凰而上天,凤凰通过亚视而落地。

但陈永棋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亚视内部有条例说明“不会成为任何机构的附属媒体”;加上凤凰卫视的股东不单是刘长乐所持有的今日亚洲,还包括默克多的卫星电视等机构,因此,凤凰收购亚视的可能性极低。陈永棋说,两家电视台虽然十分注重内地市场,但由于属于完全不同的媒体,不存在相互竞争问题——亚视是免费电视台,面对的是粤语观众;凤凰是收费电视,面向的是普通话观众。他认为,两家机构拥有共同的股东更有利,因为两者的互补性很明显,通过联合制作一些节目,可降低制作成本及提高效率。

市场人士认为:“TOM确实有收购亚视和凤凰卫视接洽刘长乐之意,但经过几个月的执掌亚视的经验和亚视已经取得银行提供融资的权利,刘长乐会更加珍惜这两项投资,目前绝不会出售两公司的控股权。刘长乐所做的努力,要么是想逼迫TOM自动放弃股权争夺,继续控股,要么是想让亚视落地内地身价倍增,卖个好价钱。”据了解,刘长乐为防御外来的恶意收购,还有意让亚视和凤凰卫视换股,效法当年英资怡和置地连环互控,最终形成两家公司互相控股的局面。

继2000年启播凤凰电影台上市后,刘长乐致力于凤凰卫视的规模扩张,新启动了资讯台、欧洲台和美洲台。而在内地取得落地权的中文台与电影台,广告收入很不理想,实际上是以两台的广告收入来供养五个台。新近入主的亚视的财务状况也不理想,半年间欠下配音制作费、录像设备购置费、片厂租金及版权费共计上千万港元,甚至连最值钱的广播道地皮也早在三年前被抵押给中信嘉华银行。消息传出,全港哗然。

7月23日的《明报》独家披露,刘长乐46%亚视股权早已悉数抵押给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而特区政府已经行使豁免权让刘长乐顺利成为亚视第一大股东。但广管局的人士称,在行使豁免权时并不知道股份抵押事宜。对刘长乐将所持的46%亚视股份抵押予工商银行香港分行一事,刘长乐本人和亚视行政总裁陈永棋都不愿评论。刘长乐说这是商业秘密,并且称任何公司的借贷都是一种惯常的商业行为,既口头上承认他当时只不过是亚视的名义大股东,真正的大股东是工银亚洲。

陈永棋和亚视营运总裁余统浩皆不肯正面回应刘长乐是否已将亚视股份全数抵押予银行,但陈永棋一再强调将股权抵押不影响公司运作:“股东将股权同银行交易作抵押,是正常商业活动;每一个人做生意,有时同银行借钱要抵押,是人做生意都有这样,这不是个问题,问题是股东资金同公司营运资金是两件事,所以不会影响亚视公司运作!”他又保证不裁员,亚视员工有粮出,公司财政没有问题。

《明报》取得的“机密文件”显示,刘长乐曾经三次向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贷款,第一份贷款协定是在1998年6月11日签订,当时刘长乐与封小平合作入股亚视,合共取得46%股份,同时黄保欣、吴征等人也入股5%,加起来构成51%的绝对控制权。第二份贷款协定日期是1999年6月15日,消息人士指出,该次贷款相信与陈永棋出面向郑裕彤等亚视旧股东取得16.25%股份有关,亚视董事局在2000年5月初正式通过该批股份易手。第三次贷款协定是2000年6月13日,消息人士说,该次贷款相信是将原来贷款的部分利息亏欠转为贷款,减轻亚视营运的资金压力。

刘长乐抵押股份一事可能影响正在进行中的亚视股权易手洽商,因为如果刘长乐的财务情况有变,且债权银行有意的话,拟入股亚视的TOM公司可能绕过刘长乐,直接与债权银行磋商入股事宜。刘长乐急忙辟谣,抵押地皮纯粹短期财务安排,亚视财务困局并未影响公司日常运作,亚视有希望在未来半年内从根本上解决财务困难。刘长乐既要清偿旧贷本息,又要负担扩张遭致的巨大资金需求。此时的亚视,已是捉襟见肘,四面求风,八方乞雨。此番表白,只能是攻心之策,对亚视大局无任何实质帮助。

李嘉诚如果在这个时候入主亚视,可谓顺手牵羊,不经不觉中走出的一步绝妙好棋。不过,话说回来,如此机密的商业秘密,《明报》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的呢,市场人士不无疑虑。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亚视股权发生地震后,北京有关方面已出手解决亚视大股东刘长乐的财政问题,除了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对刘长乐做出财政支援之余,还帮助刘长乐以3.588亿股亚视股份权作抵押获得巨额贷款,从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转往北京总行,以减少刘长乐在香港贷款的压力。这恰恰是所有收购中的实质与焦点。刘长乐能在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取得工商银行的贷款,既反映他和内地相当密切的关系,也显示他当时或许并非全部用自己的资金来控制亚视。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能斥资数亿收购亚视,显然得到了上面的强有力支持。李嘉诚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敏感含义与现实的奥妙。雾里看花,香港所有的分析家都仅仅看到了问题的表面。

虽然,经济对权力的关系不应只是介入,而政治对经济的介入,则往往是无形的介入;从一项决策转到另一项决策,也不应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取代,如目前广泛存在的跨国企业,李嘉诚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经济本身就是权力,这权力如何体现?又与传统权力如何包容?如何相辅相成?却实实在在制约着李嘉诚。

TOM集团CEO王兟解释称,公司无法对亚视进行有意义的尽职调查,并含糊地表示“双方在商业原则上存在分歧。”TOM管理层在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时进一步表示,对于放弃收购亚视,公司强调五点:第一,TOM进行所有的收购和投资,都会贯彻谨慎的原则,会考虑投资回报率;第二,这些原则在现时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尤为重要;第三,公司非常重视与合作伙伴的经营理念是否一致;第四,公司非常重视收购内容的未来发展前景;第五,TOM希望能够对TOM本身业务运作产生产业协同效应。

TOM的“商业原则分歧”一说遭到了亚视方面的反驳。亚视总裁陈永棋在取得广东落地权后说,快速增长的广东市场将会增加公司的收入,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使得收购亚视并非易事。分析人士认为,亚视股东方面一定是依仗广东落地权向TOM提出了更高的要价。而这显然不符合李嘉诚一贯的低价吸纳原则。后来TOM也表明有这方面的考虑。可见,落地的变故使得TOM收购亚视股权已经在价格方面失算。也有人一针见血地说,上述因素可能还不是TOM退出这场收购游戏的最大原因,这场收购关系到TOM的跨媒体战略问题,只要价格不是离谱,TOM不会轻易放弃。而且,价格的变化正是深层次矛盾的表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恰好成了掩盖兵荒马乱的收购战的弥漫硝烟。

可能正如TOM最初所说,“双方在商业原则方面存在分歧”,TOM除了价格还另有考虑。TOM集团CEO王兟曾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说,一个简单的商业决定却引来多方的揣测和谣言,令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商业决定变得非常复杂。显然,王兟的话指的是,此前曾有媒体暗指李嘉诚方面通过发布刘长乐的股权被抵押传闻,使之陷入困境,从而达到收购目的。王兟说,李嘉诚先生被牵涉其中,对他很不公平,这是一件令人很遗憾的事。王兟还说,他们曾经与刘长乐、陈永棋等就收购事宜接触过不止一次,对方亦表示愿意出售有关股权,亦向我们提出过收购建议价钱。但后来看到有报道指出对方无意出售,觉得十分惊讶。很显然,王兟是在委婉地指责有关人士出尔反尔。因为之前亚视高层张立曾经明确表示接触过李嘉诚等有关人士。

分析人士说,这就让人觉得,亚视方面对于TOM的收购从来就没有诚意:亚视开始表示不会出让股权,后来又软化立场,“大家可以坐低慢慢倾(谈)”,而到最后还是说无意出售股份。此外,TOM方面一再表示放弃原因是“无法对亚视进行有意义的尽职调查,”可能暗示亚视方面在这方面没有给予应当的配合。这位分析人士认为,如此的话,TOM难免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甚而怀疑自己成了亚视内部纷争的一粒磨心石子。这就或许正是TOM婉言的“商业原则分歧”,可谓另一种失算。

亚视股权战背后莫非是李嘉诚、默克多相争之继续?一位长期关注香港媒体板块的证券分析师认为,刘长乐如非财务困扰不会轻易放弃亚视的控股权。从刘长乐的媒体战略来看,亚视对他非常重要:凤凰卫视作为普通话节目,目标观众群主要针对内地市场。而亚视作为粤语节目,可以很好地服务珠三角市场,两个台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完美的跨区域跨语种业务整合。此前,亚视已经在珠三角非正式落地多年,有非常高的收视率,其被当地电视非法插播的广告就已经达到每年6亿元人民币,日后如果正式经营的话,可能还会大过这个数。这位人士还大胆猜测,由于刘长乐的凤凰卫视里有默克多的部分股份,如果亚视有被李嘉诚的TOM收购的危险,那么,默克多焉能袖手旁观。因为,此前无论是李嘉诚收购台湾杂志时,还是争夺默克多持有的37.6%凤凰卫视股权时,这两位都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对手。

其实,即使是刘长乐取得了亚视在广东的落地权,以刘氏目前的经营理念与手法,亚视的现实收益也未必像他预测的那样乐观。这从后来的亚视实况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有消息称,亚视在取得广东省有线网络落地权后,现阶段只是按分享广告时段的方式作为与广东省方面的谈判基础。亚视今后可以分享插播频道最少五成的广告时段,远高于华娱电视和星空卫视的频道现在分享的一至两成广告时段。

据估计,广东省有线电视台盗播亚视及电视广播电视节目的插播广告费一年可达15亿元人民币,按两台的收视比例,亚视带来的广告收入约6亿元人民币。如果按五五广告分成,对于财政资源长期处于紧绌状态的亚视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宋公明奉送的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刘长乐想通过亚视落地获得高额广告利润促使亚视市值上涨的如意算盘要大打折扣,而李嘉诚适时退出毫发无损。”南方证券一行业分析师认为。由于8月8日在广东省的落地权立即生效,按行规,亚视须立即向进口节目的供应商多缴版权费,毕竟广东省的收视人口比香港地区多达十倍。亚视总裁陈永棋指出:“这项批准对亚洲电视的业务发展是一项突破,将会加强亚洲电视与广东省电视同行的交流合作,并增加亚洲电视在华南地区的周边利润。”他重申,亚视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香港地区为本位,以香港观众口味为依归”的节目方针,并继续坚持新闻采编的独立性。陈永棋透露,亚视正与广东方面洽谈落地的细节,不过暂时没有时间表。依照行规,一般节目在内地的版权费比香港区高出两倍至数倍。以广东省约占内地的五分之一市场计算,亚视的外购节目版权费已实时上涨了三至四成以上。

盘点一心想尽快成为跨媒体帝国的TOM,可以发现它在收购丽新发展的亚视股权上的确显得有点居高临下稳操胜券下的操之过急。7月9日,在TOM与丽新发展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后不久,李嘉诚就公开声称,TOM有意成为亚视的大股东。在收购事情还没有一点谱的情况下,李嘉诚就早早暴露了自己对未来亚视的控股野心,似乎是打草惊蛇,犯了“兵家之大忌”。进一步了解内情,又似乎不是这样,因为之前李嘉诚方面已获有关人士明确表态,愿意出让有关股权。只不过,突然间,冒出广东落地权问题,令到出让价格方面相差太过悬殊,才无疾而终。所以,自始至终,表面上看来似乎都是一个价格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上面的疾风劲草,秋风卷落叶的大刀阔斧式的收购运作。

有业内人士更声称TOM收购亚视是一种恶意收购行为,TOM企图一箭双雕,先吞并亚视,后取凤凰卫视。TOM的做法,无疑深深触动了刘长乐捍卫资产的敏感神经。而香港也有对李嘉诚垄断媒体的担心。其实,翻查李嘉诚六十年投资记录,从来都没有恶意收购的事情发生,一切都是你情我愿,就算收购不成,也仍然是合作对象,决不会闹翻脸,更不会公开对赌。

而刘长乐最为担心的是,TOM在收购亚视股权时的估价太低,如果丽新发展所拥有的亚视股权被贱卖,势必会危及到大股东的利益。根据TOM与丽新发展在7月9日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TOM在11月15日前决定是否以3.6亿港元的价钱收购丽新发展名下持有的全部32.75%的亚视股份。这一交易中,亚视整体估值被拖低至仅9亿港元。而在年初亚视重组股权时,其独立财务顾问对亚视的企业价值评估亦达18亿港元,而仅仅数月之后,现估值只是年初的一半。这对亚视股东来说,情何以堪。

而且,就在1998年刘长乐和封小平财团进入亚视时,在亚视当年亏损达2亿港元的情形下,从同一卖家丽新发展林百欣家族手中买走66%的股票时,亚视的整体估价也有14个亿港元,而且亚视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已开始出现好转,2001年转亏为盈赚了4600万港元。显然,刘长乐不会轻易将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东西贱卖出去。就算要卖,也要让财大气粗的李嘉诚掏个好价钱。 9ItxV6N259X8i3rtcy8Uakp12upKyKQq/GE9Fb99o6WTZMNpL3/qzdTJM03BTt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