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生产与生活器具

一、弥生土器

土器是弥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弥生式土器烧成温度约850℃,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经慢轮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壶形器、瓮形器、钵形器、圈足器等,纹饰和彩陶不发达。随着弥生时代的相关考古发掘的不断丰富,学者逐渐认识到该时代除了磨制石器和土器外,已经存在青铜器甚至铁器的使用。1917年,中山平次郎提出“金石器并用时代”的概念,并将弥生时代视作石器时代与金属器时代的中间时代。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弥生时代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前300年,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上主要表现在:一种新的弥生式文化首先出现在北九州,并逐渐由西向东传播,又向北一直达到日本的东北地区,最后遍及整个日本列岛。

弥生时代土器与绳纹时代土器迥然不同,主要表现在:绳纹时代土器褐色多,纹饰发达,多为曲线纹,器类以筒形罐为主;弥生时代土器以灰褐陶和红褐陶为主,纹饰不发达,多为几何形纹饰。弥生时代土器轮制较多,烧制火候高,土器厚度均匀。有的形体较大,甚至高达1米多。土器的种类和形状与绳纹时代土器差别亦较大,甚至无法看出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器类有敛口瓮、鼓腹罐、豆、壶、甑、釜、圈足罐、杯、钵、器盖、支脚、纺轮和埙等。彩陶有少量发现,主要是红彩。

由于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弥生时代土器的形制变化亦有所不同。

九州地区是弥生文化的发祥地。最早的弥生土器出土于福冈市博多区板付字北崎遗址,因此亦称之为板付Ⅰ式。板付Ⅰ式土器的种类主要有筒形罐、鼓腹罐、壶、豆等。纹饰较简单,主要为篦划纹、刻划纹、复线山形纹和少量红彩。九州地区最早的弥生土器是板付Ⅰ式,接下来的板付Ⅱ式土器先传播到濑户内海沿岸,并通过濑户内海沿岸传播至近畿地区。山口县出土的土器与北部九州土器基本相同,但早期的壶腹部明显变长,壶口部呈盘状,颈部较长,肩部明显,纹饰盛行横向附加堆纹。广岛县出土的土器亦开始流行横向附加堆纹,横向刻划纹开始增多。土器以壶为主,肩部不明显。中期由于受到近畿地区的影响,土器流行刻划纹。在山阴地区有的土器发现有红彩。山口县出土的壶口部外敞较大,口沿处有按窝纹或有小圆饼装饰。束长颈,颈饰多条横向附加堆纹,腹部饰斜向刻划纹。

四国地区晚期以爱媛县高松市大空遗址出土的土器最具代表性。土器盛行壶、豆、器座、圈足钵和鼓腹罐。壶颈部较长,有的壶呈扁腹状。器座有较多圆形镂孔。土器纹饰盛行篦划纹和刻划纹。近畿地区早期土器以大阪府和泉市池上遗址出土土器为代表。土器种类有壶、长颈壶、鼓腹罐、敛口瓮、豆、圈足碗、圈足钵、杯和器盖等。壶的特点是颈部较长,腹最大颈偏下。土器纹饰盛行凹弦纹、回形纹、篦划纹和弧曲纹等。

中部地区主要包括伊势湾沿岸至伊豆半岛的东海沿岸地区;以长野县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北陆地区。东海西部地区从中期至晚期的土器非常有特点。土器种类主要为壶、豆、罐、圈足罐和提梁罐。壶多为敞口,少量为敛口或盘形口。短颈,腹部向外膨突,腹最大径略偏下。土器纹饰流行直线和波形刻划纹,直线纹和短斜线纹交互使用,颈部和下腹部涂有红彩。中部地区的千曲川下游和富士川流域,晚期土器具有鲜明的特点。土器种类有壶、罐、碗和器盖等。壶的颈部较短,肩部明显,腹最大径偏上。器身饰篦划纹、短线纹、波形纹、凹弦纹和半圆弧线纹。天龙川流域晚期土器种类主要有壶、罐、圈足罐、碗等。壶的口部外敞,口沿内敛。短束颈,大鼓腹。口沿饰小波形纹,颈部饰凹弦纹,上腹部饰大波形纹、短斜线纹。罐的纹饰主要饰在上腹部,主要饰大波形纹、短横线纹。中期土器主要出自墓葬的瓮棺。以陶壶为棺,壶有细长颈和短颈两种。小口,小平底。器身纹饰繁缛,见有篦划短线纹、波形纹、折线纹、菱形纹、圆点纹、弧曲纹、人面纹、凹弦纹等。晚期土器种类有壶、罐、圈足罐、豆、碗、钵等。壶的口部多呈盘状。土器纹饰有篦划纹、菱形纹、波形纹、对顶三角纹、书香附加堆纹、凹弦纹、圆圈纹、人面纹等。

东北地区呈狭长的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区域为福岛县、宫城县、山形县;北部区域为岩手县、秋田县、青森县。在南北两个区域中,以青森县出土的中期土器最具代表性。主要流行小口鼓腹罐、高颈大口罐、花边口沿罐、花边口沿豆。此外还见有器盖、瓮、短颈壶。土器纹饰有刻划纹、凹弦纹、波形纹、几何形纹、折线纹、长椭圆纹、圆圈纹等。

弥生时代的炊器主要有罐、甑、釜和支脚。以罐和支脚为主,甑和釜数量次之。罐的形态基本为鼓腹敞口,有的肩部明显。从发现的平底罐及数量中较多的支脚来看,支脚是与罐、釜配套使用的。关于支脚的用途,在福冈县宝台遗址也曾发现过三个一组的支脚,是用来支撑罐的。除平底罐外,还发现有较多的圈足罐。高圈足的作用实际上与三个支脚所起的支撑作用完全一样。平底罐和圈足罐素面的较多,有纹饰的多为刻划或拍印的几何纹,此外还见有附加堆纹和弦纹等。甑有罐形、钵形和碗形三种,有的在器身中部偏上处有斜向上翘的对称把手。甑多在底部有一圆孔,少量底部有多个圆孔。釜的形状为敞口球形腹,圜底。器身多有纹饰,釜应是与支脚配套使用的。支脚发现的数量较多,其形状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大底向上渐细,有一部分顶端向外突出,顶端有平面、斜面和突面几种。支脚中空,端面上有一圆孔。第二种底座大,顶端略小,中间偏上呈束腰状,中空。第三种底大,向上渐细且向一侧弯曲。三种支脚的表面绝大多数刻划或压印出各种几何纹饰。

绳纹时代炊器是以深腹筒形罐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束腰形罐蒸器,甑和鬲的数量较少。大体来说,罐类炊器的使用方法应是将其置于炉灶内,或放置于室外,也可能是在罐的底部用石块支垫,在罐的周围放置柴草使其燃烧炊煮食物。至弥生时代,炊器的发展已有了较大的进步,新出现了陶支脚和釜。甑的数量增多,传统炊器深腹筒形罐的底部多加实圈足。从其实用性来看,将深腹筒形罐用陶支脚垫高,或在其底部附加有高的实圈足,这无疑增加了与火接触的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利于空气的流通,使柴草能充分燃烧,提高了炊煮或炊蒸的效率。炊器数量的增多、形式的改进以及新出现的炊器,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炊器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从另一方面还可看出起支撑作用的支脚发现数量较多,但从其分布地域来看,主要集中于福冈和佐贺两县,亦即九州北部地区,而这一地区的农业在弥生时代又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此地发现了多处水田遗址,出土有炭化的稻米,这似乎暗示着较进步的炊器与农业的出现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zvQ7zs2n67GfFAzgcL2vKPwgTdlWXL3mKJ6VMYVrH+qIPxzeUm+AWm+V1UMZ6N8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