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织田信长的统一活动

一、作为战国大名的织田信长

在中世以来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日本从16世纪中期开始逐步走向新的政治统一。织田信长原本是战国大名之一,但是他逐步发展势力,尤其是在永禄十一年(1568)上洛之后,最终掌握了中央政权,以京都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最终他没有能够完成统一事业,就在“本能寺之变”中被明治光秀背叛围攻,不得已而自杀身亡。

织田信长不迷信日本古代和中世的权威,其一系列具有变革性的政策,开启了日本近世化的历史进程。自然,作为过渡时期的人物,其各项施政也保留了强烈的中世残余色彩,例如对座的特权予以承认和保护等。

尾张国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作为最早开始种植棉花的地区,又处在近畿与关东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其农业经济与货币经济都比较发达。织田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原本是尾张国守护代的家臣。天文二十年(1551),信长继承其父信秀的地位,不久便在1555年灭掉守护代,占据了尾张国。他设法赢得领国内国人阶层的拥护,奠定了自己的势力。他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一方面发展经济,一方面强化军力。为了确保财源和兵源,强化对武士和农民的控制,他在领国内实施“兵农分离”的政策,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成为专职战斗的步兵,即所谓“足轻”。他积极采用新式武器——火枪,并创造性地开发了梯队轮流射击的战斗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

距尾张国不远的远江国大名今川义元势力比较雄厚,是东海地方最大的大名。他本来计划凭借其家族在东海长期积累起来的实力,称霸全国。尾张正位于其西进的必经之路上。今川氏首先迫使三河国的大名德川家康臣服,然后与关东地区的武田信玄、北条氏康结成同盟。永禄三年(1560),今川带兵进京觐见将军,即所谓“上洛”,为此而进攻尾张国,初战告捷。但在夜宿桶狭间时,遭到织田信长的偷袭。织田信长以少胜多,今川义元战死。桶狭间战役之后,织田信长解除了今川氏的威胁,并与此前追随今川氏的松平元康(即德川家康)结成同盟。松平元康控制东部地方,而织田信长则全力西进。桶狭间战役的胜利,坚定了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信心。他从此开始使用印文为“天下布武”的印章。一般认为这表明了其统一全国的决心,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这里的“天下”主要是指以京都为核心的畿内,织田信长的意图是要以武力控制京都及畿内地区。

1567年,织田信长打败其岳父美浓国的斋藤氏,迫使其降服,将美浓的稻叶山城改为岐阜,把自己的居城从清州迁至此地。正亲町天皇派遣敕使,奖赏其武功,称其为“古今无双之名将”,并让他负责收复皇室在浓、尾(美浓、尾张)两国的庄园。织田信长开始认识到利用天皇权威的价值。当时,足利义昭逃离京城,投靠越前朝仓氏,织田信长将其接到了美浓。

将军足利义辉在1546年被三好义继和松永久通合力暗杀。足利义昭希望能够实现足利家的复兴,亦称“天下御再兴”。永禄十一年(1568),织田信长在此名义下,率领军队,和足利义昭一起进入京都(“上洛”)。本来掌握着京都实权的松永秀久被迫降服。织田信长废掉幕府将军足利义荣,扶植义昭为傀儡将军,将实际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足利义昭任将军之后,建议织田信长接受副将军或管领职等作为褒奖,还提出将五畿内作为信长的知行地。织田信长并未接受,而是要求把堺、草津、大津等重要城市作为自己的直辖地。

从永禄十一年(1568)到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掌握日本中央政权大约15年,即其家臣太田牛一所谓的信长的“天下十五年”。织田信长征服了畿内领主,把臣服的小领主与国人阶层都编为部下,扩大了直辖领地,加强了常备军队。他也致力于剥夺重要的自由城市的自治权。他在1568年命令堺市捐献二万贯铜钱,遭到拒绝后便威胁要攻打烧毁堺市,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

在1568年成立的实际是足利义昭和织田信长的联合政权,织田信长名义上承认与足利义昭的君臣关系,奉其为主君。足利义昭的命令(御下知)在形式上代表了室町幕府的最高意志,通过足利义昭指派的幕府奉行人的连署状以及织田信长的朱印状,具体推行各项政策。然而,足利义昭个人的命令其实没有多少实际的强制力,脱离了织田信长的军事力量,这一政权便无法成立。

永禄十三年即元龟元年(1570)正月(本稿近代之前的月日皆为旧历,下同)二十三日发布的文书(五个条条书)进一步明确规定,足利义昭委任织田信长处理天下事务(“天下之仪”)。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处置任何人。义昭的御内书必须有信长的副状,之前的义昭的下知都不再具有效力。此后,信长发布的命令中经常出现“天下之为”的用语。接受将军的委任而治理“天下”,这构成了织田信长权力正当化的逻辑。

当时日语中“天下”的含义比较模糊。有学者认为信长的“天下”体现了新的统治秩序,有学者认为他是以“天道”思想对抗天皇和将军的权威,或者认为他与“天下”实现了一体化,从而抛弃了日本中世性质的“公仪”。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其历史意义评价比较低,认为这不过体现了其对传统秩序观念的依赖,或认为这是对私权的削弱。还有观点认为,“天下”实际上是指将军统治的领域,织田信长只是取得了将军的权力而已。有学者分析指出,信长所谓“天下”本来是指以京都为中心的五畿内,直到本愿寺势力投降之后,才扩大到日本全国。无论如何,织田信长没有使用一般用来指将军的“公仪”,而是使用“天下”这一概念,并进而将自身作为“天下”的代表者即所谓“天下人”,这一选择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昭示了织田信长开始相对地独立于幕府权力。

织田信长在形式上依然继续保持着对将军和天皇的忠诚。他在永禄十三年即元龟元年(1570)正月二十三日发出文书,要求21国的大名到京都来,理由就是要求他们向幕府和朝廷效忠。他在元龟三年(1572年)9月以“十七条异见书”批判将军足利义昭,其逻辑依据也是义昭没有充分尽到对天皇的义务,作为将军是失职的。元龟四年即天正元年(1573)2月,足利义昭和织田信长双方兵戎相见,在谈判讲和时,强调的是“天下再兴本望”,也就是复兴足利幕府的本来愿望。此时距离室町幕府灭亡已经不远,织田信长自我正当化的根据却依然还是“天下”,并未否定足利幕府的存在本身。

双方短暂的和平很快被打破。元龟四年即天正元年(1573)七月,足利义昭离开京都,以槙岛城为根据地,再次举兵反对织田信长。信长大军赶走了义昭,室町幕府灭亡。信长强调是义昭放弃了天下,自己取而代之以安定天下。有学者指出,这时信长口中的“天下”,其实具体所指的是京都。虽然信长的主张受到了天道思想一定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采用天道思想来阐述自身权力的正当性。和其在统一尾张国时的做法一样,他谨慎地与 “革命放伐”的行为保持距离。信长强调自己对义昭是忠诚的,背信弃义的是义昭,其行为不合道理,自然得不到佛天的护佑,所以最终招致身败名裂。信长在表面上保持了室町幕府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前提来负责实现“天下静谧”即“国家安治”。他的权力并非来自幕府任命的某种职务,而是来自义昭的委任,从而负责治理“天下”。基于这种权力正当性逻辑,信长将统治据点设在京都就很自然了。

而且,京都还有织田信长可以尝试利用的天皇权威。当时是所谓“下克上”的时代,赤裸裸的实力至上主义风行一时,朝廷的权威本来并不为人所尊重。但是,封建领主割据的局面逐渐走向统一,开始出现能够完全控制地方一国甚至数国的大大名,声名最著的大内义隆、今川义元、毛利元就和上杉谦信等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的正当性,不断尝试与天皇接近。他们为了赢得天皇或者公家贵族的支持,乐于向天皇提供举行即位仪式的经费,也经常捐助皇宫的修缮等。

织田信长在1568年进京时,也曾大兴土木,修缮皇宫,还保证每年向天皇奉献156石稻米作为生活费。其经费来源原本计划向京都市的水旱田征收每段一升的税,然后用收来的520石向上京和下京的市民放贷,年利高达30石,利息收入交给天皇。但是,织田信长烧毁了上京,无法再实施这一强制性高利贷计划,于是他向天皇重新奉献领地,贡赋高达300石。天皇对此表示非常感谢,给了信长一个右大臣的称号。在驱逐足利义昭之后,信长再次上洛以利用天皇的权威,促成天皇朝廷改元,年号定为“天正”(1573—1593)。 NRCJQLN7vdkZqi44sBf8SAdS0hjUWh67p57Ha/+r2Cvz26MZK7lEwtHZ4jvpf/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