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转换

一、《学制》体制下的问题

1872年,明治政府推行法国式的国民普通教育方针,发布《学制》,规划在全国设立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 一举建成近代教育体系。由于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校舍建设均感不足,《学制》不乏理想主义色彩,且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至1878年,男女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1%,不足幕府时代“寺子屋”就学率的一半,女生入学率更低于平均数。在校生当中,“士族、商人子女占有绝对优势,农民、工匠的子女几乎告无”。 至1879年,大学和中学尚在调整、筹建中,小学建成2.8万余所,刚刚过半。 可见,要实现《学制》提出的“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国民皆学”目标,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1873年,文部省少丞西潟讷考察了北陆地方第六大学区的新潟、柏崎、置赐、酒田、若松、长野、相川、新川等8县和东北地方第七大学区的宫城、磐前、福岛、山形、水泽、岩手、秋田、青森等8县的小学教育状况。1874年1月10日,《文部省杂志》刊登了西潟的考察报告。报告认为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材“文辞难读、含义难以读懂”;二是小学教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三是小学校的设置失衡,上报的学校数字弄虚作假。其中,某县官吏追求政绩虚名,谎报建立了100所小学,实际上连50所都不到;而且因“寺子屋”被关闭,大量学童无读书之所,小学校舍看似宏伟,颇费钱财,却不方便学童就近上学,小学生的入学率偏低。 可见,推行《学制》并非那么简单易行,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1877年5月至7月,文部省大书记官西村茂树巡视东海、北陆地方第二大学区所属的爱知、滨松、岐阜、三重、度会、筑摩、石川、敦贺、静冈等9县,重点调查了200余公私立小学校。在考察报告中,西村首先肯定实施《学制》以来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认为“如今小学的教学规则一改旧来之陋习,令天下面貌一新。其善美固然不可与往昔寺子屋汉学者教育同日而语”。同时,也认为“不能谈旧法则悉皆粗恶,说新法则悉皆善美”,应防止“矫枉过正之弊。”

西村认为在推行《学制》5年以后,小学教育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即:(1)“存在只是注重表面上的修饰,而将教育的根本宗旨置后之弊”。(2)“教育过分耗费人民的金钱和时间”。西村说,“较之过去的寺子屋,如今的学校让人民付出十倍之多的学费”。过去读寺子屋,小学生能学会记账、写信;现在的小学校虽然漂亮,但小学生的日用能力却不及寺子。寺子屋每天上午8时至12时上课,《学制》规定上课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3时,小学生无法像寺子那样做家务劳动,学费又高,令父母苦恼。(3)“教学规则与教课方法有迂阔固陋之处”。单词问答学习时间过长,用罗马数字来运算为“无益之劳”;先学楷书,后学行书、草书的习字不实用;七色图用光学专业用语,学生听不明白;暗射地图过于细密,学生不易辨明方位;对小学生来说,几何、代数的教学内容过于深奥;作文课多浮华虚饰,使用高妙怪癖之语,却不会书写日常的信件;教育废弃孔孟之道,又未取耶稣教,任由浅学、年少且不懂道德之理的教师口授,邪论迭出,危害甚大。(4)“将统一规定的教学规则施行全国,存有弊病”。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西村茂树提出多条修改建议,包括:(1)量民情、民力而行。大都名邑建立新学校,穷村僻壤可以自由开设私人学校,教给学童读书、习字、算数三科,仿效美国的做法,每年授课时间22周,让贫困之家的学童有时间参加家务劳动,减轻家长的负担。(2)调整教学内容,语音课不用五十音图,改学伊吕波歌;取消单词问答,通过板书让学生掌握字义;习字以掌握日常书面表述为主,先学行书、草书,后学楷书;罗马字掌握读法即可,不必学会书写;作文应让学生掌握日常的书牍、公用文。(3)在德育方针上,强调“修身之教第一在诚信”,“小学的修身课本当首选汉籍《四书》”,“修身依据孔孟之教,开智则采欧美诸贤之学”。 东道西学,兼而有之。

10月,文部省大书记官九鬼隆一考察第三大学区大阪、京都二府和滋贺、堺、和歌山、兵库四县等关西地区的小学校教育状况。在提交给文部省的报告中,九鬼以所见所闻和咨询调查为据,认为《学制》实施以来,“值得祝贺的事情固然不少”,但也有“令人叹息之处”,表现为:(1)在教学方法上,“教育者仅只停留于照本宣科,很少讲授道理”,教师的学力品位良莠不齐。(2)在师资培养上,存在“外观先于实际利益的风气”,因此“以文雅、历史、政事论等高尚华丽的学问为先,而将与身体养生、产业经营、衣食住行相关的有用学问置后”。(3)在教学管理上,官员掌握教则、校规乃至教课方法的制定之权,官员出身的学务委员“从不授课却掌握权力。在教学现场讲课的教员却被排斥在外,官员视教员为雇工,疏于道理服人”。(4)在教育模式上,“地无山间海滨之别,产无农商樵渔之差,家无贫富饶歉之异,一概模仿文部省直辖的三四个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特别缺乏结合实际、斟酌适宜切实的好方法”;学生家庭有贫富的差别,中等以上家庭的子弟适于《学制》规则,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贫困家庭的子弟自六七岁起,就要参加劳动,小学校却未“恰当制定法宽事简的规则”。(5)在学费负担上,未能因地制宜,忽略了学童家庭收入的差异。农民“收入少得可怜”,“其三四成充作正税,一二成缴纳公费,又有二三成须交给地主,故年终收获的十石谷物,剩余的不过一二石。”下等农户的“衣食住每天的费用约合二三钱至四五钱”,不堪学费负担等。

为此,九鬼提出以下建议:(1)停止执行严苛、划一的学费征集法,参考美国、瑞士的做法,“依照各地从来的习惯”,因地制宜;“学区学务委员不得以一己之见随意配置集资”。(2)新建的学校应讲究“简单整洁”,停建“表面华丽的建筑”;放宽学校门禁,方便学习者出入;开办夜校,让贫困生或留级生接受小学教育。(3)教则及教学方法等设立或修改之权,不再由地方官吏一手把持,将斟酌优劣之权委任给教师;不可频繁更换教员。(4)废除各府县统管下的划一的教则学规,根据各学区学童中贫富、丰歉、山海、都鄙、士农工商的千差万别,制定各自符合实际的教规学则。(5)少年男女学生在讲习期间,不应只专注于讨论,徒然沉湎于辩论,热衷语言措辞的华丽,却有损于记诵。

由上述的考察报告可知,实施《学制》以来存在的问题并不仅限于东北地区至关西地区,具有普遍性。涉及教育的问题相当多,解决起来难度大,涉及各方的利益,在短时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可见,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教育改革,也并非仅靠太政官简单的一纸命令,就能建成《学制》式的近代教育体系。在挫折中不断摸索前进,才是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真实过程。 0h7LM4edXpQUkn9Dpjp+Q+5kcnaF/3RQoW8sNo4cDncxytuejbaGfvC0v9qJ78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