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村落经济变迁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百年,当然也是清辉头村的经济形态变迁极大的百年。特别是1949年以后,清辉头村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土地“平分”,并快速变为“大集体”生产经营的经济形态。

一、1949年前传统经济形态

1949年以前,清辉头村传统经济形态是家户小农经济,与西方农场经营相比,其“小”体现在土地数量少、经营人数少、产值数量少,并且生产以家户的吃穿为主要目的。

(一)以家户为小农经济单元

在清辉头村,家族并非严格意义的经济单元,其拥有的公地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保障家庭的坟墓用地为主要目的。村落也不是生产经营的经济单元,而是维护村落公共利益的治理单元。家户作为基本的小农经济单元,具有土地数量规模小,土地经营人数少,土地经营产值少的特征。

1.土地数量规模小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除了“三大地主”的土地规模勉强达到农场经营的规模标准外,其余家户均不具备现代农村的土地规模。即使清辉头村的“三大地主”家户,其土地也不具备农场经营的土地经营条件,因为其土地并非集中在一起,而是零散分布在村内外的不同区域,单块最大的土地不超过10亩。零散分布的土地形态,不具备集中、高效经营的条件。多数家庭土地数量为1亩至30亩不等,更加不具备农场规模经营的条件。

2.土地经营人数少

传统历史时期在农业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农场经营需要人数较多的农场产业工人。与农场经营相比,清辉头村基本是家户经营,经营人数以家户的壮劳动力作为计算依据。根据何运章老人介绍,其父亲与叔叔的扩大家庭,总人口规模21人,拥有20亩大地(折合为当下32亩土地),但家户生产经营人数只有父亲和叔叔,即两个生产劳动力。何家只有在农忙的时候雇佣一名月工补充家庭劳动力的不足,进行生产经营。其他家庭也与何家相似,家户的土地经营人数以自身的劳动力作为基础,不足的情况下以雇工形式作为补充。家户劳动力经营不了的土地,则通过租佃的方式进行经营。

3.土地经营产值少

清辉头村家户的土地数量规模小、土地经营人数少,加上普遍缺乏肥料和土地浇灌技术,导致清辉头土地的产量普遍较低。

一亩四分地肯定不够吃。原来遇到好年岁,小麦能够产一二百斤,年岁不好就一小撮,也就二三十斤、三四十斤。刚解放那几年,雨水多了,收成好了,一亩地能产两布袋粮食了,一布袋120斤,过了几年好日子。

家户的土地数量偏少,加上土地产值极低,只能“养家糊口”,不能赚取大规模利润,成为家户小农经营的一大特征。

(二)以吃穿为目的

清辉头村的俗话讲“儿子的江山,闺女的吃穿”。实际上,家户小农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解决家庭成员的吃穿问题。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多数家户均不以赚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家户自供自给解决吃穿问题。为了解决吃穿问题,不同家户的小农经营采取了不同的经营策略。土地较多的家庭采取的经营策略是劳动经营、租佃土地和雇佣经营相结合,基本能够解决家庭吃穿的自供自给。人均三亩土地的家庭,则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通常采取劳动经营方式。部分少地或者无地的家户,则需要通过做工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解决家庭的吃穿问题。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以吃穿为目的的家户小农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重,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其一,家户的多数生活物资诸如粮食、咸菜、衣服等,并不从集市采购,而是家户自己生产;其二,家户自己生产的多数物资也不以向市场出售为目的,只有在家庭消费不了的前提下,或者家户紧急用钱的前提下,才会向市场出售物资。例如何运章老人介绍说,在灾荒年月,很多家庭将家具等物资运到安平县城等较远的市场出售,换取当地产的粮食,以解救家庭的饥荒。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

清辉头村从1947年底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带来土地产权的变化,清辉头老人将这一运动称为“平分土地”,这个时候小农经济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和地位的平等性。1958年进入“大集体”生产经营以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家户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变为村落“大农”经济。

(一)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小农经济

土地改革运动实际上是改变传统历史时期生产资料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使得“耕者有其田”,生产关系发生了变迁,但家户小农经济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变迁主要体现在划分阶级成分上,租佃与雇工关系与传统经济形态有极大不同。

土改时期,评阶级成分并非完全按照土地数量来评,而是根据土地数量、雇佣工情况和家庭牲口情况来综合评定的。比如,你有10亩地,我有15亩地,我不雇工,我就是中农或者上中农,你置牛置车,雇了一个长工,再雇一个短工,你就是富农。贫下中农协助委员会给定成分。你有100亩地,还喂马,雇长工就是地主。评价成分根据剥削量。

我们这里土改是根据剥削量来的,上中农土地也很多,但是劳动力壮,少有或者没有雇工,就没有剥削量,上中农和富农的土地差不多。上中农劳动工具齐全,有些是做买卖,赚了钱后就买了地。

我们村地主和富农都不多,中农比较多。以我家来说,我们有3口人,原来我们有3亩地,分了人家4亩地。土改后,家里有7亩多地。土改那会,我姐姐都嫁人了,我们家实际有9口人参与分地。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清辉头村根据土地数量、雇佣工情况、家庭牲口和剥削量来划分阶级成分。当时农会(后来改为“贫协会”)是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治理主体,根据家户人口、原来土地情况等重新划分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期,清辉头村家户租佃经营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经济形态的货币地租,而是变迁为分成地租。

土改之后有“二五”地租,即出租土地的人家把土地租种给佃户,佃户扣除劳动力的25斤粮食,剩下的粮食由地主和佃户平分,即分成地租。

传统历史时期,佃户先要向地主缴纳货币地租,第二年才能够租佃土地。租佃土地过程中,佃户需要承担着“靠天吃饭”的风险。但土地改革运动过程中,地租形式发生了变化,租佃关系偏向于佃户。因为佃户可以在收成的时候扣除劳动力要素的产值,即每亩地扣除25斤粮食,然后租佃双方再平均分配土地收成。这样的土地租佃关系,相较于传统经济形态,佃户能够拿到更高的土地分成。以小麦耕种为例,1947年至1951年间大丰收,亩产小麦达到240斤左右,佃户能够从每亩产值中获得55%的收益。传统经济形态按照正常雨水年月进行核算,每亩小麦产量不高,夏麦收割每亩约120—160斤,可以再种植一季夏种玉米套种大豆,亩产200斤玉米和100斤大豆,当时小麦5毛钱一斤,大豆和玉米3毛钱一斤,佃户最多可获得每亩土地产值的50%—55%的收益。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家户雇工经营的工钱标准也有很大的提高。根据李建文老人从事长工经历,传统经济形态时期,他一年工钱最多是500斤粮食,一天不到两斤粮食。

1949年后,出工、派工、派活都是8斤米的标准,就是给你一张条,你可以领8斤米。如果是短工,可领5斤米或者只吃饭。短工有些是童工,有些不是童工,就得五六斤小米。

传统经济形态,短工的日平均工钱高于长工的平均工钱,长工胜在“一年每天都有饭吃”。土地改革运动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家户之间成立“互助组”,在经营上进行生产互助。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开展生产互助,许多村成立了由三四户或五六户组成的互助组,这些互助组不断发展壮大,到年底,80%的村庄普遍成立了互助组。这些互助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3种:其一,人工换人工(也有叫插伙、拨工、帮工的),即在农忙季节组织起来,互助换工,以不误农时。其二,合犋,因牲口小合起来耕种土地,以解决畜力不足问题。其三,人工换畜工,有人工无畜力或有畜力无人工的互相搭伙耕种和收割。参加劳动互助的阶层大多数是贫农或下中农,基本上是一种“穷帮穷”的互助合作组织,互助成员一般是青壮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全县共有农业互助组5051个,包括14260户、31046人。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清辉头村人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效率。

(二)集体化时期村落经济状况

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清辉头村进入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以后开始进入高级生产合作社。

1956年1月,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超高速发展的猛烈浪潮中,深县仅用20天左右的时间就骤然完成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县内的初级社全部扩大、合并为高级社,原来未加入初级社的农户直接加入高级社,全县共成立高级社298个,入社农户94686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9.7%。1957年,调整了社队规模,划分24个联村社,将生产队划分为3247个,平均每队28户左右,使生产组织适应了生产发展。同时完成了社民主选举,改进了生产管理,全县98%的高级社实行了包工、包产、包财物的“三包制”,广泛推行了“队包产、组包工、田间管理包到户”和“组包块、户包垄”的集体动分工负责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年底,全县共有高级社393个,其中联村社18个、单村社375个。

1956年深县开始了“高级合作社”的进程。农户将土地、生产工具、肥料、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全部交由高级社进行统一管理经营。清辉头村同样在县领导和推动下,开始了集体大生产的进程,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家户小农经济形态。

1955年我村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社,成立了34个初级社,后成立高级社。高级社为大社,设社长、副社长、会计、记工员、连长、治安员、保管员各一人。从那时起,农业合作社代替了村政管理委员会行使职权,村民改叫社员。1961年,我村高级社实现政社合一,实行军队片制。清辉头乡成立人民公社,清辉头村为生产大队,民兵连设大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民兵连长一名,会计、出纳、妇联主任、治保主任各一人,委员若干名。生产大队下设19个生产小队,小队有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民兵排长、记工员、保管员、出纳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红卫兵、造反团等造反、夺权组织,冲击大队管理委员会。后来,上级提倡一手搞革命,一手搞生产。为了恢复生产,又成立了生产班,设班长、副班长,委员若干。

集体化生产时期,家户将土地、农具、牲口、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全部交给人民公社以后,家户小农经济便从历史上消失了,变成了集体大生产。集体大生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土地规模大,清辉头生产大队掌管着全村的8000多亩土地,下面生产队也掌握着几百亩生产土地;其二,劳动数量多,全村的劳动力全部集中进行劳动,劳动人口在生产队层面从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但清辉头生产大队的产值并不高,不是以营利作为目的,仍然摆脱不了吃穿问题、自供自给的小农经济宿命。 1dgOfJk38AQYVR9NxQs7aYHc5GNNdmw2W7mofUMvRERtR6ih2cfu55UXVfm1Lb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