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消费是清辉头村公共机构、家户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家户是清辉头村传统历史时期的主要消费主体,其消费按照领域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部分,其中生产消费是家庭再生产的需求,生活消费是家庭成员吃饭、穿衣、住房、结婚生子、维系社会交往等内容的基础保障。本节从家户消费主体、家户生产消费、家户生活消费、社会公共消费四个方面介绍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家户消费主体

家户是消费单元,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共同消费。当家人是家户的代表,对外进行消费活动。消费方式分为现金消费与物物消费两种方式。

(一)家户消费单元

传统历史时期,家户是一个整体,共同消费生活物资,共同消费生产投入,共同消费人情往来,共同消费婚丧嫁娶,共同消费看病治病。当家人是家庭中的父亲或者母亲,具有消费决策权,负责安排家庭消费情况。如表3-16所示。

表3-16 清辉头村家户的消费安排

资料来源:根据清辉头村2016年底调研资料整理。

家户当家人需要根据家庭收入情况“量入为出”,安排好家庭的消费计划。家庭消费单元又分为核心家庭消费单元和扩大家庭消费单元。在核心家庭消费单元中,当家人享有更多的消费决策权,无须征求子女的消费意见,完全自主决定。在扩大家庭消费单元中,当家人需要考虑成婚子女的消费意见,综合考虑家户的消费计划。

(二)家户消费方式

1949年以前,清辉头村家户消费方式分为现金消费与物物消费两种类型,总体来说,现金消费占家户消费的绝大多数比例。根据清辉头村遗留的各种文书,现金主要包括晚清的京钱、银两,民国初期的大洋,民国后期的纸币等,如表3-17所示。

表3-17 清辉头村家户现金消费事例

资料来源:根据清辉头村李建文老人提供的地契整理。

清辉头村在清朝时期使用现金包括京钱(铜钱)、银两,在民国时期使用大洋,但在1943年的民国晚期则使用纸币,老百姓形容其为“闹票色”。现金消费主要是用于集市交易和多数家户之间的交易。

二、家户生产消费

生产消费是家户生产的基本前提。家户的生产消费主要体现在购置牲口消费、购置工具消费、扩大大生产消费等方面。

(一)购置牲口消费

牲口是清辉头村的重要生产工具,提供畜力耕种。清辉头村的家户喂养的牲口包括牛、驴、骡、马等。牲口均是家户从牲口市消费所得。在清辉头村,牲口消费与家庭的经济阶层存在一定的关系,正如李建文老人所说的那样,“好主喂养骡子马,中等的户喂养牛和驴,玄户没有牲口”,10亩地、20亩地的单家独户养不了牲口,只有三四十亩地才能养牲口,只有养这么多地,草料才够吃。

1.马匹

因为马匹的价格昂贵,一般家户消费不起马匹,消费马匹成为“大门大户”的经济特权。清辉头村只有很小的、临时的牲口集,没有马匹贩卖,人们要到深县集市、束鹿县旧城集贸批发市场、磨头等大中型市场购买马匹。大户一般情况下购买两匹马,两匹马同时拉车。民国时期,消费马匹与当下有很大不同,人们去大集上置办马匹,不是与贩卖马匹的人直接交易,而是通过牲口市的交易员中人与卖家协商来达成交易。买家也不直接把钱交给卖家,而是通过交易员转给卖家。在这过程中,实际发生了两次交易,第一次是买家与牲口市交易员的交易,第二次是交易员与卖家的交易,两次交易价格不是透明的,买卖价钱只有交易员才完全掌控。清辉头村购买马匹的家户不多,一般为清辉头村的几个富裕家庭,因为马匹的主要功能不是耕地,而是拉车从事运输。马匹消费不但体现在购置费上,而且家庭还可能需要专门雇请一名长工从事马匹的喂养、日常管理、拉车运输等事项。

2.骡子

清辉头的骡子基本通过购买得到。消费骡子的基本关系如下:第一,骡子属性与置办的关系。牲口属性各不相同,马的属性是擅长奔跑,速度快,而骡子的属性则是气力大,耕地效率高。因此,骡子的置办价格相对高于牛和驴,价钱偏贵,小土地者多数选择经济实惠的牛和驴,只有40亩土地以上拥有者才会购买骡子。第二,置办骡子与市场的关系。清辉头村本身就是一个集市,但是由于这个农场集市比较小,没有牲口市,只有零散的牲口在出卖,因此“好户”必须到较为发达的有牲口市的集贸市场才能购买到骡子。在市场上有交易员,清辉头人需要通过交易员作为“中间人”进行讨价还价才能买到牲口,骡子交易成功后还需要向交易员付酬劳费用。第三,置办骡子与家庭土地的关系。骡子的价格较之于牛驴偏贵,但其耐力好,气力大,因而受到土地多的家户欢迎,他们经济较为丰厚,能够承担买骡子的费用。因而,这样的家庭更加倾向于购买骡子进行耕地。

清辉头人在生产过程中喂养骡子的关系如下:第一,喂养骡子与家庭经济情况的关系。在清辉头村,喂养牲口的方式分为伙养牲口和自养牲口。但伙养牲口不包括马和骡子,因为这两种牲口的购买价格相对高昂,对于本来就买不起牲口的农民来说,不会选择骡子作为伙养的牲口。因此,骡子的喂养方式基本是家户自养。第二,喂养骡子与土地占有量的关系。喂养骡子的草料来源于庄稼秸秆,包括小麦秸秆、谷子秸秆、玉米叶、高粱秸秆和叶子等。骡子需要较多的秸秆作为草料,因此只有土地比较多的家庭才有足够的草料喂养骡子。第三,喂养骡子与家庭分工的关系。骡子的价钱较为昂贵,占据家户收入的较大比重,因此家户比较重视,会安排一个人用大部分的时间来专门喂养,包括闸草、拌料、喂料、每天更换牲口圈的垫土等。

3.耕牛

消费耕牛需要到有耕牛市的集市采购,甚至还有人到外省去置办耕牛,村里流传一个清辉头村民到河南购置耕牛的故事。

民国时期张仿春和村里的三人到河南置办耕牛,买到耕牛后把耕牛拴在赵村的道上,几个人去饭店找吃住,耕牛因为饥饿而啃了道路旁的麦苗,被当地村民发现了就要求赔偿现大洋。张仿春一行三人刚买了耕牛,身上只有几枚铜钱,再三赔礼道歉却没有用。三人被带到村庄管事的长者那里,长者得知三人是河北清辉头村的村民时说,“深州清辉头村有个张千顷,可否知道?”张仿春连忙说自己是张千顷的子孙,长者说,“俺村里有一半的土地是张千顷的地,这么多年也没有人来收地租”。张仿春说,那是因为地太多给忘记了。这样张仿春耕牛啃麦苗的事,对方不再提了,还热情款待了三人,准备足够的草料给仿春等三人喂牛。

村民为了选购“物美价廉”的耕牛,不惜长途跋涉,跨省购置。村民去大集上置办耕牛,交易员拿着鞭子,看见有耕牛上市,就去交接,得个佣钱。如果交易不了,交易员拿不到佣钱。耕牛交易,由买方掏佣钱。交易员的职能是在买卖方之间充当价格协调员,分别问卖家要多少价,买家愿意出多少,他在中间协调。假如卖家要100,买家愿意出100,这个就容易说合;因为买的和卖的不碰头,交易员容易“吃价”,如卖家要100,买家愿意出120块,中间人就吃这20块钱,还收取佣钱。何运章老人介绍说,不大赶集的人,被他们吃的可不少,买卖两家不通气。买卖耕牛要讲价,但1949年以前清辉头及周边的议价方式与现在不同,原来集市上有行话,比方说,550块,行话是“两拐”,12块是“六尺”,13块是“一品”。问价不用嘴说,靠手摸。即使有人问“你这个多少钱”,卖方也不说。如果都说出来了,中间人就吃不到“价”了。原来的耕牛市场讲究诚信,通过衣袖里摸价来决定卖不卖,这是行规。如果双方价格合适,就成交了,但不是交易现场付钱,而是事后才给,也不打欠条,买家事后将钱款交给牛市的交易员,交易员转交给卖家。

(二)购置工具消费

生产的大型工具有犁、耙、镂、盖,如果家里只有3亩、5亩地,就不会置办大型农具,主要原因是家里没有钱置办不起,次要原因大型工具使用次数少,不划算。家庭占有土地5—15亩之间,会置办部分大型生产工具,例如犁耙,但很少置办镂,因为多数人不会使用镂耩地,要么换工、要么请工。锄头、镰刀、木锨、平耙这种平常的、简易的生产工具,几乎家家都有。家庭平时不使用,但有一段时间必须使用的生产工具,诸如风车、碌碡,造价成本相对较高,清辉头的人们有两种方式置办这类生产工具,一种方式是富裕的家庭独立置办一份,另一种方式是几户共同置办一份,需要用时轮流使用。有些工具是由有专业专长的人才置办、例如木匠使用的工具、剃头匠使用的工具、铁匠的工具、衣匠的工具。耩地的镂虽然是农忙从事农业生产常常使用的工具,但是村庄只有少数人会耩地,一般只有会耩地的人家才置办镂。有些家户私人置办可以公共使用的生产工具。家户购置工具的消费方式如表3-18所示。

表3-18 清辉头村家户购置工具的消费方式

资料来源:根据清辉头村李建文老人提供的地契整理。

家户购置生产工具的消费分为整件购置消费、部件购置消费、伙同购置消费等三种类型。每个家庭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消费方式。

(三)扩大生产消费

扩大生产消费主要表现为购置土地、典当土地、租佃土地以及从事副业生产,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特别是购置和典当土地所需的资金较多。笔者将一些家庭扩大生产消费的事例列举如表3-19所示。

表3-19 清辉头村家户扩大生产消费的部分事例

资料来源:根据清辉头村郭书强老人提供的地契整理。

表3-19为郭永丰、郭柱廷、张美良三个家户扩大生产的案例,主要是购置土地和典当土地两种类型。此外,李建文老人的父亲租佃土地进行扩大生产,私人土地每亩租佃费五块大洋,家族土地租佃费每亩二块大洋。何运章老人的父亲在农闲的时候还从事副业生产,诸如贩卖木材,需要消费一定数量的本钱。

三、家户生活消费

生活消费是家户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能够取得相应的生活服务与生活物资。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家户生活消费包括零用消费、教育消费、治病消费、结婚消费、丧葬消费、养老消费等。

(一)零用消费

零用消费是除了大数额消费和专项消费的各种家庭零散消费,诸如买菜、针线、水果、食盐、礼盒,染布等各种小额零散的消费。

我这个家庭的零用多,除了人情招待,还有染布,穿衣裳的人多,这部分的开支比较大。置房子和要(买)地是家庭开支的大头。俺从记事开始没有置房子和要地,就是买卖牲口,另外是零用钱。俺家零用开支多,兄妹多,仨姐姐,俩哥哥和我,那时候旧社会兴这个,姑娘出嫁,回娘家后返回婆家需要拿礼盒,也就是礼物呗,礼盒里装着包子、卷子。无论是多大的妇女到婆家去,都得拿这个。平常过节,生活得改善改善。过年了,家里闺女带着女婿来拜年了,为了招待女婿,得花钱。家庭条件越好,在这方面的开支越大,如果不随着社会那么办,就对不住人。即使当时家里没钱,借钱都得那么开支。药钱和染布钱,都是快过年了统一结账,也即腊月结账,一年的全部费用结账给人家。那时候就是这个规矩。

零用消费是家庭日常运行和社会交往的开支部分。由于传统华北农村,普通家庭的钱粮都比较有限,因此零用消费尽量控制到最低。家庭零用消费按照用途,主要分为日常零用消费和人情消费两部分。

(二)教育消费

学费是家户生活消费的重要部分,主要是给家庭中的子女缴纳。学费一年缴纳两次,春季缴纳一块大洋,秋季缴纳一块大洋,中等以上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学费。两块大洋购买三斗高粱棒子,大约有45斤,够一个家庭一个多月的口粮,也够李建文这样的家庭支付家族义地的租佃地租。民国时期富人家庭儿子和女儿可以都上学,村里的首户甚至将儿子送到深县读最好的中学,但穷户的孩子则上不了学。除了学费外,上学的学生还要出笔墨纸砚费用。

(三)治病消费

治病消费是家庭生活消费的构成部分。家庭成员生病后,家户请郎中看病,“抓药”治病成为治病消费的主要支出。民国时期,清辉头村有郎中,是私人药铺的大夫,连卖药带看病,看病要请到家里去。看病请大夫不是哪个近就请哪个,而是哪个大夫水平好就请哪个。那时候,郎中看病挣不了钱,基本属于义诊,因此家户看病消费的钱基本用于抓药。

病人吃药,这部分也是比较大的开支。家人生病后,跟当家人讲,请先生上门来看,先生上家来号脉、开方、抓药。我们这一家的药费,一到了腊月就得备着,人家来要了,得给人家。

大夫给穷主看病没什么钱,但给大主看病,大主给送点礼钱,所以大主比较好请大夫。大夫看完病后,主家得套骡子车把大夫送走。西头有一个看小孩长疹子的大夫。那时候小孩长疹子,发高烧,就烧死了,春天里发疹子和高烧死的人不少,很多人都来请他看,有些时候他能够治得好。很多人没有钱抓药,可以到博文堂药铺赊欠。年底腊月博文堂药铺来结账,有钱就给,没有钱来要两趟,没有就算了。

大夫看病不收钱,但看病钱都在药里面。李建文老人表示,药铺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一块钱本钱的药,能卖出一千块钱的利。治病消费不但体现抓药治病的消费上,而且还有招待大夫的“隐形成本”。

请看病大夫要套马车去接,还得管饭、请喝酒。不能光用饼子招待,得到街上去买鸡蛋、卷子,得炒点菜。郎中看病后,主家留他在炕上吃饭。老百姓这样做是为了让先生能够尽心尽力地看病。请大夫要套马车,但不带礼物,如果不套马车,大夫就跟别人走了,耽误事。

传统华北清辉头村的看病大夫分为两种:一种是店铺里面明码标价的坐诊大夫;另一种是农民兼职的义诊大夫。前者是病人到药铺诊断抓药,病人付费消费,但基于熟人社会的规则,部分药铺允许赊欠消费。后者更多是基于人情的义诊,甚至低廉药费都可以减免,但存在“邀请”方面的条件竞争。因此大夫看病后,家庭一般会使用最好的伙食招待大夫。例如何运章记忆中的招待大夫的菜品,包括“菜有一盘咸鸡蛋,家里自己腌制的;另一盘是豆豉腌制的咸菜,烙几张饼。这是拿来待先生的” ,另外加上一点酒。民国时期的条件有限,何运章的家庭招待大夫的菜品,很多贫困家庭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遇到不要钱的郎中,过年过节,要给他送点礼。有些人到药铺看病,等看好了,过年过节也给大夫点小礼物,如包个粽子,送份月饼等。

(四)结婚消费

结婚是每个家庭子女的大事,包括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等,都需要家户花费一笔钱财。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嫁娶不需要彩礼钱。家户结婚消费主要包括陪送钱、酒席钱、抬轿钱等。

1.陪送钱

“陪送”,也即俗话中的嫁妆。传统历史时期,因清辉头村“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方不但不收男方的彩礼,而且陪送嫁妆。

旧社会,娶媳妇不需要交聘礼,但有的户陪送嫁妆。嫁妆要看结婚双方的家庭条件,有条件的家庭才能陪送嫁妆,没有条件的家庭也不陪送。原来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富户与穷户不可能结婚。按照当地习俗,结婚的头一天,女方使用车拉嫁妆到男方家。

陪送嫁妆没有硬性规定,完全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自己决定。

2.酒席钱

民国时期,清辉头村不会大办宴席,通常情况结婚的酒席只有2—5桌左右。但在物资较为缺乏的年代,酒席也需要很大的家庭花费。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办酒席,就是女方的婚房内有一桌酒席,叫内上席;外面有一桌酒席,叫作外上席,外上席基本就是男性。酒席就这两桌。串忙的人和其他人没有酒席,就是大锅的饭,大锅的菜。那时候婚宴一般一天就结束了,不像现在闹腾几天。旧社会婚宴,没有特别安排陪席的人,即使有也是一两个,不像现在陪席的人比较多。谁家要办红喜酒席,筹备的时候,主家一般要请管事的、厨房的、本房的和知己的人先吃一顿饭,商量结婚事宜。虽然结婚没有大办酒席,但串忙的人、抬轿的人、管事人等都需要吃饭喝酒,因此事主需要准备卷子、馒头、凉肉菜、面食、酒、好烟,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消费。结婚时候,厨师也是过来串忙的人,但与其他串忙的乡亲不同的是事主家庭会给厨师一些酒和烟以表示感谢。

结婚酒席分为几桌,除了内外上席外,还有串忙人的酒席、抬轿人的酒席、此外还有一桌晚上供邻居吃的流水席。在清辉头的习俗中,邻居们吃过晚饭后,到结婚家庭随礼道贺,在流水席上喝一杯酒,吃一点菜。实际上,邻居们是为了不增加结婚事主家庭的经济负担,没有去吃酒席正餐,只是自家吃晚饭后象征性地吃“酒席”。这样便于住家减少开支。

3.抬轿钱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人娶媳妇需要抬花轿去迎接。清辉头村专门开办轿行,为婚事当事家庭提供服务。凡是确定结婚黄道吉日的家户,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上预定,轿行派八个轿夫随同新郎迎接新娘。新郎是坐着花轿去迎接新娘,迎娶新娘的时候由新娘坐花轿。轿行根据迎亲距离的远近收取费用。

(四)丧葬消费

丧葬是任何家庭的重大事件,以至于有部分穷困家庭为了解决丧葬事务,不惜借债办理。丧葬消费主要体现在棺材消费、建坟消费、伙食消费三个方面。

1.棺材消费

棺材消费占整个丧葬费用的较大比例。民国时期,清辉头村的棺材分为若干等次,每个等级的价格均不相同,但整体来说相对昂贵。

棺材分等级,最差的棺材就是很薄的木板做的,没有条件的人只能这样。最好的棺材是柏木材、杨木材、柳木材,且是独棺、独底、独帽,意思是全部由一根木材做成的,不是拼凑成的。每一种等级的棺材所需花费各不相同。

棺材消费是家庭财力的重要体现。它的价格从15块大洋至100块大洋不等,越殷实的家庭在这方面的消费越高。

2.建坟消费

与棺材消费类似,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修建坟墓的消费也分为几个等级,每个等级所花费的材料、工艺均不同,消费的费用也自然相异。

坟墓分为几个等级,最差的等级就是土坑,刨个坑就埋了。再其次是档次高一点的,这个坟墓就要动砖了,用砖砌成“老牛套”,砌坟头;最好的坟墓是船棺,就是在地里盖一间屋子,里面放着棺木。条件好点的人家,就埋好点;条件差点的人家就埋玄一点,当地人叫“有钱的埋钱,无钱的埋人”。因为坟墓级别不同,花费差异也很大,最好的船棺需要买砖修砌,还要用石灰刷白,而最差的土坑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

不同等级的坟墓修建标准不同,越高等级的坟墓不但要动用砖头,而且相当于在地下盖一幢“房子”,还要刷白,花销自然就较大。每个家庭修建坟墓的花销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来确定。

3.伙食消费

丧葬伙食消费通常情况下是不讲究,但根据主家办理丧葬的等次而不同。主家举办丧葬的等级越高,伙食消费越大。

有丧事的家庭如果使用柏木材安葬死者,并且坟墓垒砖,那么串忙的人必须喝酒,吃肉,吃卷子。如果有丧事的家庭只挖土坑埋葬死者,那么只吃米饭就可以了。

丧宴的酒席也是一样,主家举办丧事的层次越高,对伙食的要求也越高。

(五)养老消费

有些家户赡养老人,需要消费一些粮食和资金。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养老方式存在两种,一种是轮流养老,一种是养老地养老。

清辉头分家时候土地是按照兄弟人头数来分配,只有少部分家庭刨出地来作为养老地。平时,兄弟养老一般是共同居住伙着养老或者分家轮流养老。分家养老就是提供给父母一日三餐的饭食。老人还分能否自理,不能自理就由儿子料理。身体好的老人自己居住,儿子们按月或者年提供面粉、小麦,一般是先商量好的,每个儿子一年给多少面粉,多少小麦。这个一般是分家的时候,由比较体己的长辈来定,这个长辈一般是叔叔。叔叔把各位小侄子叫在一起,商量着赡养父母的方式和每个人的责任,最后由叔叔定下每个月的量,小侄子们按月交粮食给父母养老。如果是轮流养老,老人在哪一家住房,住几年或住几个月,都要规定好。有些家庭就一个儿子,那只能跟儿子住了。

传统清辉头村的家庭财产由诸子均分,因此养老通常也由诸子均担。依照传统,清辉头村伙着居住共同养老的家庭占据多数,很多家庭在老人还在世的时候,维系着扩大家庭的规模,即所有儿子与老人共同居住,直到两位老人均逝世后才分家,老人的生活所需由儿子们共同承担。有少数家庭在分家的时候,给老人划拨养老地。

有一户寻了这房媳妇养活了几个小子,又寻了另一房媳妇养活几个小子,等分家的时候就留出养老地来。大婆和小婆一辈子都是靠着养老地,谁种养老地,谁就管到死。其他不种养老地的小子对老人生不养,死不葬,这种情况有的是。

养老地是包干制,即获得养老地的儿子负责养老的所有消费。但基于孝道,所有的儿子都要担负丧葬的费用。

四、社会公共消费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除了家户消费单元,还存在以家族、村落为代表的公共消费单元。一个消费单元是基于血脉关系形成的,另一个则是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

(一)家族消费

家族消费主要体现为家族内的聚餐。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部分家族有未被使用的坟地,或家族坟墓的储备地。这些土地上经营所得用于家族内部的消费,即家族聚餐。家族聚餐只有男性族人才能参加,而且参加的基本前提是男性族人必须参加祭祖活动。

族里出大事,不用开会,就是管事的人要参加,打官司,管事的人得去。族里聚会,一般是清明节吃顿饭,老辈的就向其他人介绍介绍,相互认识一下。聚会的钱来自坟地的卖柏树、杨树的钱。柏树、杨树很高,能够做棺材,“七手一个,八手俩,够了九手就出仨”,七手能够出一个棺材的木料,达到八手能够出两个,九手就能够出三个。这个指的是树的粗细。1943年,柏树、杨树全部锯掉,属于这个族的每家每户都分钱了。

清辉头村比较大,住户较多。家族通过经营所得组织族人在祭祀先祖的时候共同聚会,其目的是让大家相互认识,分清辈分,理清血脉关系。

(二)村落消费

村落为了维护公共需要也存在公共消费,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村落安全消费;其二是公共服务消费。

1.村落安全消费

1937年以后,日本全面侵华。深县的政府、监狱全面失控,社会失序。监狱里面的犯人由于无人监管,则逃狱。清辉头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种盗窃、抢劫等情况多有发生。为了震慑各路盗匪,清辉头村组织一群人在晚上打更值守,晚上轮流在村落里进行巡逻。

这个说来话长,日本人走后,这个地面就没人管了,不法分子抢、夺。以后村里成立打更的,在街里转悠。以后就有了县政府了,有了区了。

打更人是一个团队,村庄需要给他们发放工资,这方面的消费属于村落安全消费。费用由村落经营和摊派支出。

2.公共服务消费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过年过节的时候有些公共服务消费,诸如大年三十放炮仗、正月十五挂灯笼,鬼节点灯等。

过年的时候,村里有人上户里来敛挂灯笼钱。正月十五敛路灯钱,鬼节也是一样。这个敛不多,都靠自愿,不强制,不咋的户不给也没有关系。三月庙会敛戏钱,做买卖的愿意多给钱。

村落公共服务消费的资金来源于上户敛钱,由人们自愿捐献,一些大户捐献较大比例的公共服务费用。 Gf7n8qSrdMlUGvzWlgPuBkTcwyHKHiA4JED/6mC8eHfrbaj0eBTGCwuH40bR/s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