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传统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是清辉头村的主要经济形态。人(劳动力)和土地构成这种经济形态的主要生产要素。土地分为哪些类型,人地关系又如何体现,清辉头村人关于人作为劳动力的观念如何,人与土地的生产能力如何形成,成为本节要考察的内容。

一、人与土地的关系

清辉头村处于河北平原的腹地,其土地全部为旱地,其粮田可以按照种地经验、土壤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土地是清辉头村人在传统历史时期的“衣食之源”,人均土地需要2亩才能够维持基本生存,但因家户占有的不平衡,人地关系在村落社会底层较为紧张。

(一)土地类型

民国时期,清辉头村土地全部为旱地,没有水田、滩涂、湖泊、江河、高山等土地类型。土地根据使用类型可以分为宅基地、农田、坑洼道地(道路用地)、坟地、树地、老碱窝地(芦苇地)等。

1.按照种地经验分类

清辉头人根据平日种地的经验,将土地总分为好地、玄(差)地两种类型。两种土地的划分依据有三个:其一,是否能种植小麦,其二是否能种庄稼,其三是否能种地。越能够满足前一个标准,其土地的等级越高。

好地的特征是不但能够种植其他庄稼,还能够种植小麦,在清辉头村的所有土地中,种植小麦的产量最高的土地是“好地”,每亩地均值100块现大洋,甚至能够卖到120块现大洋的高价,除了好地,其他土地都是“玄地”。但根据庄稼种植情况,又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玄地,其特征是除了能够种植谷子、棒子、高粱外,也具备种植小麦的能力,但是产量略低,售价为七八十块现大洋;第二等级的玄地,能够种植谷子、棒子、高粱,且产量不高,不具备种植小麦的土地生产能力,售价为五六十块现大洋;第三等级的玄地为村落东北方向的沙地,只能种植果树,不能种植庄稼,每亩均价在二三十元左右。“土地的价格跟土地好赖有关系,好地在事变 以前100块现大洋,玄地就是七八十、五六十、二三十块。不长麦子的玄地五六十块一亩,东北的那块沙地二三十块钱一亩,沙地多少年不长粮食,种了树,放在那里就不管了,村民多少年都不愿去看一次,因为那时候没有化肥。”

2.按照土壤特征分类

事实上,上述的土地是按照土地耕种经验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因此清辉头村不能耕种的芦苇地没有划分进入以上的分类中。清辉头村有些种地的“老把式”根据土壤的类型,将土地分为五类。

我们村的旱地等级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旱地是蒙金地,自然形成、保水保肥,最适合种植庄稼。第二等级是窑坑地和老门地,也都是保水保肥,但窑坑地是复耕的,老门地沙化稍微严重些。第三等级是沙土坡地,不保水、不保肥,能够种植树木。第四等级是坑洼道地,能够排水和走道。第五等级是老碱窝地和芦苇地,因为是盐碱地,不能种植庄稼。

李志勋老人所说的上述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盐碱性程度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保水保肥效果最好的非盐碱性土地,自然最适合种植庄稼,因而土地分类的等级高,保水保肥效果稍差的非盐碱性土地次之,完全不能够耕种的盐碱地最次。

(二)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历史传统时期人均到底需要多少土地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家户占有的土地为多少,所在的地理位置如何。

1.人均土地需求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多数村民依靠农业经营获得生存资料,因而土地成为村民的“衣食父母”。根据清辉头村土地粮食产量情况,“小麦亩产80斤至300斤之间,谷子亩产100斤至360斤之间,棒子亩产200至400斤之间,高粱产量是200斤至500斤之间” ,家户人均需要两亩地才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因干旱,清辉头村的庄稼亩产产量较低,正常年份好地小麦亩产120斤左右,谷子亩产180斤左右,棒子亩产300斤左右,高粱亩产350斤左右,人均两亩地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土地不足的家庭可以通过做一点小生意、“打短儿” 、打月工、打长工、租佃土地等方式谋求家庭的生存。如果家户租佃土地,家庭人均需要租佃4亩土地以上,才能够生存,因为每亩土地需要交租5块现大洋,相当于10斗小麦或小米 ,16斗多棒子或高粱 ,一年中租佃的土地种植两季,还能够剩下一些粮食维持家庭生存。清辉头村的土地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开垦完毕,没有土地的家户不能通过“开荒”的方式获得土地,只能够通过做生意、雇工的方式获得生活资料。

2.家户土地占有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人计算土地的亩数有两种方式,一种计算方式是按照“大亩”进行计算,另一种则是按“小亩”计算。换言之,民国时期,清辉头村全村土地拥有5530.106大亩,按照0.625的比例折算为当下市亩,则为8848亩地。清辉头村的老百姓习惯性将大亩称为“大地”,将小亩称为“小地”。“土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地,即亩数按照十分地算的地;另一种是小地,按照七分地进行计算,就是我们现在的市亩面积。”

清辉头人同时使用“大亩”和“小亩”两种计算方式,对外说婚、土地买卖则以小亩进行计算,盘算自己的粮田则以大亩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经当过村庄党支部书记的杨占恒介绍说:“我们清辉头村在旧社会,多数家庭都有土地,但土地占有量悬殊,富裕者的土地上千亩,除了不到两成比例的雇农外,贫农拥有的土地一般为1—5亩之间。”

根据以上所述,清辉头各家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均衡,但多数家庭都占有土地。笔者根据清辉头村大亩计算公式,列举清辉头村部分家户的土地占有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民国时期(1948年)清辉头村部分家户的人口及土地数量

资料来源:根据清辉头村委会提供的材料整理。

按照当下市亩测算,表3-1中家户土地都在8亩以上,最高为33.53亩,其土地位置都坐落于村内。就整个村庄来说,清辉头村在传统历史时期(以1948年为例)有8848亩土地,2768人,人均土地为3.1965亩,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土地需求的2亩以上条件。

(三)生产规模

民国末期,清辉头村500多户,8848亩土地,如果计算平均数则为户均17亩左右的土地占有量,但在实际中,家户的土地占有量并不均衡,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占有量占比为27%左右,中农占有的土地占很大部分,贫农占有部分土地。

咱们土地占有不平衡。当时清辉头有500多户,2000多人,8848亩地,3家地主,其中少鹤堂兄弟3人占了1000多亩地,其他两家每户占有300多亩地,8家富农共占800多亩地。富农和中农是按照剥削量定的,不完全是按纯粹土地拥有量,上中农有地五六十亩至100亩之间。上中农占有土地相对较多,但划分阶级是按照剥削量来划分的,不够剥削量就构不成富农。要按照家庭人口数量来说,还要按照家庭劳动强度来说。上中农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劳动,有时候也雇农人,比如两个劳动力是一家的,比如有些人参加工作了,但也不算工资啊,这也算一个劳动力,劳动力多,生产资料多不能算富农,只能算上中农。按照阶级划分,就这么来,中农就是自己耕种,不雇佣劳动力,有时候也雇佣“打短的”,中农一般有二三十亩地。贫农土地少,一般平均五六亩地。雇农就是给人扛活的,雇农所占的比例在17%—20%之间,他们什么都没有,就靠打工,雇农建立一个工会,有工会主席。

杨占恒老人因为从1961年至1973年当了12年的清辉头村党支部书记,对村庄在民国末期的土地占有情况比较熟悉。根据他的介绍,土地改革运动划分成分并非完全按照土地占有量,而是按照剥削量,那么土地占有量较多,但劳动力也多的家庭不被划为地主、富农。清辉头村在民国末期的阶层占有土地规模如表3-2所示。

表3-2 民国时期(1948年)清辉头村阶层占有土地规模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清辉头村杨占恒、何运章、李建文等多个老人的口述内容整理。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清辉头村有“三大地主,八大富农”的说法。表3-2显示,清辉头村在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地主阶层拥有的土地占比18%,富农阶层土地占比9%,上中农占有土地10%,中农阶层占有土地40%,贫农阶层占有土地23%,雇农家庭占有土地为零。其中三大地主中经营钱铺少鹤堂的李书田三兄弟鼎盛时期占有土地为1000亩左右,至民国末期变卖了300亩左右,还剩下700亩左右。少鹤堂的土地虽然规模可观,但从未实现农场经营。

二、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以经营农业为主,并且以家户为基本经营单位,其生产能力由劳动力、劳动分配和劳动工具及其关系进行体现。劳动力是生产能力的主体要素,劳动工具是生产能力的客观要素,劳动分配是生产能力的统筹安排。

(一)劳动力

劳动力是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但人们对劳动力的观念认识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时代的认知水平,例如“妇女不下地”等迫使只有满了18岁的男子成为家庭主要壮劳动力。家庭的劳动力需求也受到家庭土地存量、劳动力数量等要素的影响。

1.劳动力观念

传统历史时期,平原旱地的庄稼耕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到耕地、锄地、耙地、耩地、盖地、墩地、收割等,小到铡草、拌草料、洗衣、做饭、扫地、汲水、纺织等,都需要劳动力的劳作。家户成员除了小于10岁的小孩,行动不便的老人,生重病的病人以外,凡是能够劳动的人都算劳动力。清辉头村人根据年龄的老中青少分为壮劳动力、小劳动力,根据性别分为男劳动力、女劳动力。1949年以前的传统历史时期,“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大防”的性别观念和道德伦理,几乎将女劳动力限定在家里。

那时候的妇女和现在不同,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光在家里。那个社会是封建社会,妇女不下地。二哥跟着二叔,他们家就俩劳动力。俺爹这边有俺爹、俺大哥和俺,但大哥又干不了农活,实际上就俺爹和俺两个劳动力。俺大哥一出学校就是干会计,不会干农活。

妇女被传统村落社会限制在家庭,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妇女不下地”的性别角色,不能参加土地上的劳作。加之妇女都被缠足,也不便下地劳作,只能在家庭从事房屋范围内的劳作。家庭也会根据儿子的数量和经济情况,安排劳动力的行业分配,例如何运章的大哥被安排到学校学习会计知识,不从事农活劳作。

俺这一家就是一个农民户,没有做买卖的,俺大哥不上学校后到旧城找事做,在一家花店做事,旧城的南边是束鹿,那边兴种棉花。农民摘了棉花就拿到旧城去卖,俺哥哥所在的花店就是买卖棉花的,他做会计。那时我小,没有问哥哥收入多少钱。1937年日本人来了以后,旧城就被占领了,哥哥就回来了。他回来后在家里呆了几年,他不会做农活,后来就上城里合作社当会计去了,当了10多年。

2.劳动力需求

从劳动协作的劳动需求来看,清辉头村在传统历史时期的旱作需要三个以上的劳动力,特别是耩地的时候,一个在前“傍牲口”,一个在中间掌耧并且播种,另一个在后面拉砘子压实土地,以“保墒”。但从家庭土地数量来说,土地越多的家户需要越多的劳动力。因为家户土地占有的数量不均衡和家庭劳动力数量的不同,使得土地多的家庭往往劳动力不足,而很多无地或者少地的家庭出现了劳动力的剩余。

土地占有量多但劳动力少的家庭往往采取雇佣经营和租佃经营两种模式经营土地,换言之,清辉头村最大的钱铺少鹤堂原本拥有1000多亩地,家庭无论有多少劳动力都不够耕种,为此这个家庭采取雇请其他家庭的剩余劳动力从事耕种,并且将一部分土地租佃给劳动力剩余但土地存量不足的家庭进行耕种。富户雇请的劳动力不分村内村外,但需要有中人进行介绍和做担保,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雇请本地的剩余劳动力概率要大一些。富户雇请劳动力的方式分为“打短儿(短工)”、月工、长工三种形式,报酬计算方式也不同,“打短儿”当日结算工钱,月工则一月结算一次,长工则一年结算一次。中等经济条件的家庭如果劳动力剩余,则会被安排从事当学徒,从事其他行业的学习和经营,例如学习经商、抓药,做木匠、裁缝、铁匠等。贫穷家庭的富余劳动力一般从事雇工。民国时期,李建文家庭就是这样的家庭,他介绍说:“我头一次出门做长工,那年我15岁,俺村里有一个人在西北100多里地的一个村子种菜。他是俺村人,在那里租地,同五六个人开了一个菜园子,这些人都是咱村的人。我跟着那个人去的,他帮我找了第一个主,因此我与介绍人是同乡。干了一年后,我就不愿意去了。因为冬天我回来的时候,从滹沱河过来,几十米的河面一片雪茫茫,一个人都没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那时候还小,一天需要走100多里路,就害怕了,不敢去了。”

李建文家庭是一个无地的家庭,租种了族中的一亩四分地,其父亲与叔叔分家后,租佃的土地只剩下七分地了,家中兄弟三人因为无地可耕都成了富余劳动力。在这种缺地背景下,他15岁就开始当长工,赚取粮食养家糊口。雇工是无地或者少地家庭富余劳动力的通常流向,也是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生产要素配置的方式之一。

(二)劳动分配

劳动分配以家庭为单位,按照性别和生产协作进行分工,其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户分工成为村落家户分工的惯例。村民一年中只有五个月的时间可以从事土地上的农业经营,而长达五个月的农闲时间,村民通过其他方式的经营来补贴家用。

1.劳动分工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生产经营以家户为主体,因此劳动分工主要体现为家庭内部的分工。家庭的分工中,男性壮劳动力承担着家庭的主要劳动项目,包括旱地的锄地、运输肥料、耕地、耙地、盖地、耩地、砘地、除草、拔麦、收割、收拾庄稼“叉根子”、做生意等房屋以外的一切农活。女性劳动力则负责家庭房屋内的各种劳作。

最先的时候,女的裹小脚,不能到外面干农活,但这个时间比较早,比我出生还早。我出生后,有一个同辈女性裹过几天脚,后来就不裹了。有一段时间剪辫子,放小脚。如果你不剪辫子,有人拿剪刀帮你剪。女的裹小脚,不上地里去,不上集上去。我小的时候,有少数女的上地里干活了,大部分女的在家里,纺棉花、织布、弄锅头。妇女用织布机用棉花织粗布衣。

民国中后期家庭的女性劳动力不再裹小脚,但还是“不能上地里干活”,主要负责家庭内部的所有农活,包括洗衣、做法、扫地、喂养牲口、喂养家禽,将男劳动力运输到家庭场房的庄稼晒干、脱粒、存储。此外,女性劳动力还有专属的农活,包括纺棉花、织布、制作衣裳、缝补衣裳、制作鞋帽、照顾家庭的老人等各种劳作。

我小时候,衣服是俺娘洗,后来大嫂来了,全家的衣裳是大嫂洗。当时人多,家里活是大嫂做得多。那时候洗衣服都是手洗,没有洗衣粉、洗衣液,用做饭的灰做成灰水,用来洗衣服。再一个是碱水,就是发酵面粉的碱性水。碱性水花费大,也不大使用。俺这个家人不少,10来口人,俺娘和俺大嫂都会干家务。

家庭女性分工具有辈分接替的秩序,从长辈逐渐过渡到晚辈,反映了家庭内部地位。家庭中的小孩也不能闲着,满了8岁以上的男孩、女孩都要开始帮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农活,例如男孩子帮着捡拾狗粪、牛粪等粪便,女孩学做纺织棉花、扫地等轻便农活。

小孩的活分家庭情况,9岁小孩就可以给家里担水了,从土井里担水。北头的井叫北井,其他头也有井。土井水可以饮牲口,有时候人也可吃。哪头都有井。村里当时的甜水井就两个,一个是北井,一个是洋井。

家庭生产是全面参与的过程,老人和小孩也分饰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老人在健康状态下,也不会坐着等人伺候,也在家庭中从事力所能及的事务,包括收拾家务、指导治家、帮衬农活等。小孩则根据能力承担着一定的家庭生产任务。

2.劳动时间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没有通电,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依靠灯油从事家户内部的日常活动。但多数家庭为了节约灯油费用,按照大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清辉头村的冬天时间较长,春天少雨也不能耕作,因此,清辉头村人能够耕种的时间一般是二十四节气的小满至霜降,即五个月的时间。换言之,民国及以前时期,清辉头村人有七个月的时间不需要从事土地上的劳作,但这也不意味着人们在这七个月的时间完全处于休息状态。

农闲的时候,人们总不能都闲着,要从事其他事情。例如剃头匠从事剪头发,做小生意、做木匠、跑牲口车拉运货物。春天来了,人们使用碌碡压实房顶,补漏房顶防止漏水。

自然环境使得村民在一年中大多数时间不能在土地上进行劳作,但人们不愿意闲置时间,想尽一切办法从事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补充家庭的收入。男性劳动力从事的经营主要是做小生意,有手艺的从事手艺活,有牲口的家户还可以从事“拉脚儿”。妇女更是一年四季都闲不了,农闲时候从事纺织粗布、缝制衣裳等工作。

(三)劳动工具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生产工具根据大小、特性可以分为大型工具、小型工具和牲口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生劳动工具的置办、使用、借用等关系。

1.大型工具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大型工具主要有犁、耙、耧、盖,并非每个家户都能置办,需要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才能置办,没有大型生产工具的家户可以通过互助、借用、雇请等方式完成生产。

(1)犁及购置关系

犁是村民用犁套上牛、骡子、驴、马等牲口,在大块土地上进行耕地的生产工具,一般用于面积较大粮田的翻耕。犁作为大型工具,也非任何家庭都置办,有些家庭置办不起,采取人工的方式进行耕种。“如果家里地少的,只有3—5亩土地的家庭,什么大型农具都没有,没有犁耙,耩地的耧也没有,只能靠借,但中农以上的家庭一般置办有犁、耙、耧等部分大型生产工具。”

家户置办犁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分别是:其一,拥有土地15亩以上的家户才会置办犁,不足15亩土地的人家有的依靠人力,有的依靠换工、借用等方式来完成犁地;其二,喂养有牲口,或者曾经喂养有牲口的家庭才会置办犁;其三,拥有男性劳动力的家庭才会置办犁,因为女性不出家门参加土地劳动,不能够使用大型工具。

(2)耙及使用关系

耙是用犁耕地之后,用于碎土和平地的工具。农民用牲口套着耙,把刚刚犁过的土地整平,便于播种。耙是与犁配套的生产工具,合称犁耙。一般来说,购置有犁的家庭也同时购置有耙,使之成为一套大型生产工具。耙作为大型劳动工具,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如下:其一,犁耙是配套工具,只有当家庭土地达到一定数量规模后才置办。家户的土地达不到一定数量规模(10亩以上),则会选择人力等方式耕种土地,例如有1—6亩地的家户,人工就能完成耕种,因此也不需要购置犁耙等大型生产工具。其二,耙与外借关系。耙是大型生产工具,对一个家庭来说所购置的成本很大,因此不轻易外借。如果有人来借,双方关系十分亲密是基本前提,还要看是否正在使用。外借的时候,只有当家人才对耙的外借具有决定权,其他家人不能答应外借。其三,耙与生产协作的关系。清辉头使用耙的时候,一般不是一个人在操作,而是两个人在协同,即前面有一个人牵着牲口走道,后面有人掌着耙平地。因此,用耙平地涉及生产协作问题,如果家庭劳动力不够,还得找人要么串忙,要么换工,否则一个人不能完成。

(3)耧及使用关系

耩地需要用到耧,耧是耩地过程中把种子播在土地的工具。如果说耕地、耙地所匹配的犁耙是具有一定规模土地的家户常备的大型生产工具,那么耧则是少数耩地的“老把式”家庭才会置办的大型生产工具。因为很多人会耕地、耙地,但不会耩地。耩地是干农活大把式才会的手艺。

购置耧的家庭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家庭一定拥有土地20亩以上,没有这个数量的土地一般可能购置有犁耙,但不会购置耧,因为耧这个大型工具不但昂贵,操作起来也需要技艺。耩地是犁地、耙地之后的第三道工序,也是清辉头耕种旱地农活时的耕、耙、耩、盖四个中最繁复的工序,很多农民都不会耩地。很多土地少的家户要么选择请工,要么选择换工,但不是购置耧进行耩地。第二,家庭有干农活老把式成员。经济富裕的家庭,要么有干活的老把式,要么雇请农活老把式,才会置办耧。但一般的家庭,如果当家人就是农活老把式,家庭有20亩地以上一定会置办一套耧,不但满足自己家庭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被人请工的时候还有工具可以劳作。第三,家庭有耕地的牲口。牲口是衡量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没有牲口的家庭,不会选择购置耧这样的生产工具。

耧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关系如下:其一,耧与生产协作的关系。何运章老人说,耩地需要三个人,一人傍牲口、一人拿耧耩地、一人拉砘子盖地,有时候两个人也可以,但这时候就没有人拉砘子了,砘子系在耧上。一个人也可以耩地,要求牲口必须是熟使的牲口。一个人耩地的很少,大部分是两人。“我父亲是庄稼汉,耩地也是一把好手,在这北头也是有名,我就是跟他学的。我学的时候套着牛,拉着耧,俺爹帮我牵着牛,这个叫傍耧,要我学着耩地。俺爹傍着几次耧,我就学会耩地了,耩出来地直,在村里耩地算是好的。我有个后邻家,他要我跟他耩地。他家在村北的那片地挺长,耩谷子,耩12摞谷子接一摞高粱,地里十分好看。人家都评价这户耩这个地真好。” 耧所需的劳动力多,需要村民之间进行劳动协作才能够完成。耩地是一门技术活,因为涉及套种、间种,需要农活老把式手把手教才能够学会。其二,耧一般不外借,因为是贵重生产工具,没有耧的家户需要耩地的时候,不但需要借耧,还需要请人,所一般直接雇请拥有耧的老把式耩地。

(4)盖及购置条件

“盖”是一种由木头制成,上面有很多树条编织而成的工具,用于耕地、耙地之后整平土地。村民用牲口套着“盖”把粮田土地梳理平整。盖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说耙能够大体整平土地的话,那么盖能够在细节上整平。购置盖的家庭条件:其一,家中有犁耙大型工具之后才会置办“盖”,因为“盖”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家中没有犁耙,单独置办“盖”的作用不大。其二,家中有牲口。有牲口的家庭才会使用到“盖”,没有牲口的家庭很少会购置盖这种生产工具。

(5)风车及使用关系

风车是秋收时候使用的生产工具,其作用在于扬尘、净谷。风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造价高,使用少,不是常备生产工具。风车使用的频率少,一年才用一回两回的,但收割庄稼的时候又必须使用。鉴于风车的特性,风车的置办正如李志勋老人所述:“购置风车的家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户人家单独置办,因为大户人家经济实力强,土地数量多,因此选择购置风车;另外一种是家户共同购置风车,风车不经常用,但收割庄稼时候又需要使用,为了节约成本,大伙共同购买。”

根据以上所述,风车置办分为家户单独置办和共同置办两种置办关系。土地不多的家庭要么与兄弟、族人、邻里共同置办风车,要么借用风车。购买风车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即使共同购置,家户也需要分担一部分钱,因此拥有10亩地以上的家庭才会愿意共同分担购买风车的费用。土地不足5亩的家庭一般不会选择购置风车,往往借用其他家户的风车,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为庄稼除尘。

风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关系:其一,风车使用与季节关系极大,大部分集中在春收和秋收的时候使用,其他时间长期闲置。其二,与犁耙耧盖等生产工具相比,风车对劳动力没有特别多的要求。家户中使用风车的多为家庭妇女,因为她们负责麦子、谷子、高粱的收拾、扬尘等工作。其三,几个家庭共同购买风车,其产权是按照比例进行分配,一般为共同均摊购买费用,产权也按照比例分配。

(6)碌碡及使用关系

碌碡就是一个四方架,固定着一个圆形的石头,用牲口来拉着碾压谷粒使谷粒脱落的生产工具。碌碡是一块被石匠雕刻成为圆柱状的巨大圆石,其使用的场地是每家每户都置办的场房。清辉头村在房屋建造过程中专门建了一处场房,场房一般置于后院,其上有房顶,四周有院墙,大门可以供牲口拉车出入。场房面积较大,平时用于盛放牲口车,秋收时候场房主要用于晾晒小麦、棒子、谷子、高粱。谷子、高粱的颗粒脱粒工作通过碌碡在场房中进行。此外,碌碡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泥土抹房顶的时候,可以用碌碡压房顶上的泥土。碌碡的使用特征:其一,碌碡不是常用的工具。一般来说,碌碡和风车一样,其特点都是闲置时间长、使用频率少,所以置办碌碡的家户不多。其二,碌碡一般只有在场房中才会被使用,没有场房,碌碡则没有场所施展其功能。其三,碌碡比较笨重,需要牲口拖着滚动,有牲口的家庭才会购置。

碌碡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关系:其一,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由女劳动力使用牲口拖着碌碡碾压谷子、麦子、高粱,进行收拾、扬尘等工作。其二,大多家户不购置碌碡,外借碌碡的人一般是关系紧密的邻居、亲人、朋友,只要当家人同意,碌碡可以外借,因为碌碡这种巨石做成的生产工具不易损毁,外借过程中不需要担心损毁问题。

2.小型工具

清辉头村的小型工具有锄头、镰刀、平耙、木锨、砘子等。小型生产工具几乎家家都配备,其使用不需要借畜力,人力便可。

(1)锄头及使用关系

锄头是家户最基本的生产工具之一,用于锄地,几乎家家都备有,而且按照家庭的劳动力配备。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从事耕耘,锄头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也是清辉头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生产工具,它不但可以用来锄土,还可以从事锄草、清理土地等相关工作。锄头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关系:其一,锄头与打短工的关系。清辉头没有土地的家户依靠打短工补贴家用。这样的打短工的人天微微亮就要到人市进行集合,等待雇主的雇佣,一般需自带锄头。如果有人自带锄头,有人不带锄头,雇主优先雇佣带生产工具的人。其二,锄头与换工的关系。每个家庭的锄头数量有限,一般是按照壮劳动力匹配的,换工时候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壮劳动力在一起做工,当事家庭的锄头不够使用,要么依靠借,要么需要各自携带锄头。其三,锄头与外借的关系。锄头这样的生产工具,临时相互借用十分正常,但借期均为一天,即要求当天借当天还。外借锄头的多为附近的邻居,住处相隔较远一般不外借锄头,除非是儿女亲家等关系紧密的人。

(2)镰刀及使用关系

镰刀也是清辉头农民常备的生产工具之一,几乎家家备有,秋收时候使用最多,是收割庄稼必须使用的工具,一般家庭也是按照劳动力数量,人人配有一把。镰刀的用途十分广,除了每年收割庄稼,还用于收割猪草、牲口草料,野外采集草药等。镰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关系:其一,镰刀与雇工的关系。清辉头雇工市场十分发达,雇工分为长工、月工、短工。穷人如果被主家雇佣为长工、月工的话,一般是主家为雇工准备镰刀等生产工具,但是如果穷人为打短儿,有时需自带镰刀等小型生产工具。其二,镰刀与外借的关系。镰刀虽然是家户常备的小型生产工具,但遇到农忙抢收或者其他情况,也常常发生镰刀外借的事情。只有关系紧密的人,家户才会外借镰刀,因为镰刀的锋刃特别薄,遇到硬物容易出现缺口,损坏镰刀。其三,镰刀与生产的关系。秋收忙的时候,亲友、乡亲之间需要相互换工或者串忙,但当事家庭没有那么多镰刀,那么换工的邻居或者串忙人自己带镰刀,或者向附近邻居借用。

(3)木锨及使用关系

木锨就是收割庄稼用的,用于归拢庄稼,几乎家家有。木锨制作十分简易,使用木头制作而成,对木锨质量要求高一些的家庭或是从每年三月庙会以及集市购买,或者找木匠制作,贫困家庭使用一根木棒和板子简易制作而成。木锨对于清辉头村人来说主要特点是制作简易、价格低廉、家家拥有。木锨的主要用途是归拢庄稼、杂物、细碎柔软的物品。木锨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关系:其一,木锨与家庭劳动分工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木锨几乎是小孩和妇女使用的生产工具,她(他)们在家庭生产中属于辅助关系,使用木锨在土地上归拢庄稼秸秆,特别是谷子秸秆、高粱秸秆等。其二,木锨与外借的关系。家户几乎都具备木锨,木锨外借的情况不多,但有些家庭没有木锨或者木锨损坏了,也需要借,外借木锨不一定需要家长同意,家庭成年成员都可以同意外借木锨。其三,木锨与家庭土地的关系。木锨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关联性不大,任何家庭都可以置办。

(4)平耙及使用关系

平耙由铁制成的钉耙与木棒制成的手把构成,平耙不能够由家户自己制作,需要到市场上购置,或者需要购置钉耙,村民自己制作手把。平耙是一种小型生产工具,类似于锄头,几乎家家都具备。平耙的特点主要是价格便宜、使用频率高。平耙是清辉头家户从事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平耙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关系:其一,平耙与家庭劳动分工的关系。在家庭劳动分工中,平耙几乎成为男性劳动力的专属劳动工具,女性劳动力几乎不使用平耙。家庭的男性劳动力使用平耙完成的工作主要是平整土地、清理牲口圈的脏土等。其二,土地不多的家庭使用平耙平整土地,因为他们不能置办犁耙,平耙则成为代替耙。其三,平耙与家庭土地数量的关系。如果说拥有20亩土地以上的家庭大多数使用畜力和大型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的话,那么拥有10亩地以下的家庭大多使用人力和小型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平耙是少地家庭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

(5)砘子及使用关系

砘子是一种用石材制作而成的生产工具,是清辉头村民耩地播种时候的辅助性生产工具。砘子的用途在于压实土地,换言之,土地经过犁地、耙地、盖地之后,村民开始进行耩地。耩地的过程是一个人在前面拉着牲口,一个人在后面掌握着耧进行播种和翻土覆盖种子,一个人在后面拉石砘子压实土壤,其目的在于保留土壤的水分不散失。清辉头有一句嘲讽的话:“傻子拉砘子”,说明了拉砘子是一件相对容易操作的耕种方式。购置砘子的家庭条件:第一,家中有牲口。石砘子是耩地的辅助工具,前面有牲口拉车,后面才能够使用砘子压实土地。因此,砘子是喂养牲口的家庭才会准备的生产工具,没有喂养牲口的家庭很少愿意准备这样的工具。第二,耕种土地。砘子是旱地耕作的辅助性生产工具,只有家庭自己耕种土地或者租佃土地,才会使用砘子。第三,家庭有劳动力。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清辉头原来只有男性劳动力才会从事土地耕种,因此使用砘子的必须也是男性劳动力。如果家庭男性劳动力不足,可以通过请工、换工、帮工等方式,换取拉砘子的人手。

砘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关系:其一,砘子与石匠的关系。砘子是石匠雕刻制作而成的生产工具。在清辉头村,石器生产地与村庄相距几十里,村民需要赶着牲口车到两百里的山脚下购买石器。从这个意义上说,购买砘子实际上是村民与石匠跨村庄的一种交换方式。其二,砘子与旱地耕作的关系。稻田耕作方式与旱地耕作方式差别很大,稻田耕作方式不需要砘子,但旱地耕作方式则需要,只有用砘子压紧了播种后的土壤才会使得水分不散失,种子才能够发芽。

3.牲口工具

华北平原的牲口使用与南方不同,南方多数地区以养耕牛为主。清辉头村作为华北平原的村庄,较之南方村庄来说,喂养牲口种类较多,包括马匹、骡子、耕牛、驴等牲口。村落里的人们在置办、喂养、使用牲口工具的时候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1)马匹及使用关系

传统历史时期的清辉头村,置办马匹基本是土地在60亩以上的“高门大户”,马匹善于奔跑且奔跑速度较快。“高门大户”拥有马匹的产权,但使用马匹的人通常并非完全是家庭成员,有些家户是由常年雇请的长工进行使用。

马匹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使用关系:

其一,马匹与长工的关系。富裕的大户专门雇请赶马车的长工,其主要任务是喂养马匹和赶马车。赶马车的长工长期与马相处,包括住在离马圈不远的地方,便于喂养马匹,“马无夜草不肥”,长工半夜需要给马匹喂草料。平时,赶马车的长工等候掌柜的召唤,为其赶马驾车。

其二,赶马车与掌柜的面子的关系。喂养马匹在清辉头村象征着社会地位,因为只有“好户”即土地在60亩以上的家户才能喂养得起马匹。老人介绍说,赶车的长工如果拉着马车在路上为掌柜的驾车赶路,被后面赶来的马车飞驰超越的话,掌柜的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也认为赶车的长工赶车技能不好,长工因此面临着被辞退的可能。

其三,马匹运输与家庭经济的关系。马匹虽然是“面子工程”,但会精打细算的好户绝不会让马匹和赶车的长工长时间的歇息,因此马匹实际上长时间地从事着生产活动。例如,清辉头村最大的富户李书田雇请的赶马车长工,除了为掌柜的驾车出行外,还从事着粮食、药材等货物的运输工作。

在清辉头村,很少发生马匹的借用,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马匹买卖价格十分昂贵,主家担心马匹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借用人赔偿不起,借用人基于同样的原因不会借用马匹。其二,驾驭马匹需要一定的技艺,没有马匹的家庭一般不会使唤,就得连同人带马一起借用,对于产权人来说,通常情况下都不情愿无偿借用。其三,马匹拉车可用牛车、驴车、骡子车进行代替,对于没有马匹的人来说也没有必要借用。

(2)骡子及产权关系

骡子的特性则是气力大,耐力好,耕地效率高。因此骡子的置办价格相对昂贵,甚至与马匹的价格相同,只有土地较多的富户才喂养骡子。清辉头村的富户李书田,不但喂养了两匹马,还喂养了四五头骡子,因为其土地较多,需要多头骡子才够进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工作。家户拥有骡子的产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骡子的支配权。家户拥有自己购得或者继承而得的骡子的全部产权,主要表现为支配权。支配权意味着家户拥有骡子的处置权,包括赠送、买卖、宰杀等,其他家户不得干涉。第二,骡子的使用权。民国以前的清辉头,家户置办骡子主要是为了取得骡子的使用权。一般而言,家户对骡子的使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骡子用于耕地,骡子的气力大,耐力好,是耕种土地比较好的选择。另一个方面是骡子用于拉车。骡子耕地一年只有两段时间,分别是芒种时期和秋分时期,芒种耕地是为了耕种,秋分时期耕地是为了来年土地更加肥沃,便于耕种。除了这两个时期外,骡子也不能闲着,平时用于拉车,包括拉运货物、请医生看病、接送亲戚等。第三,骡子的外借决定权。在清辉头,亲人、族人、邻居之间也会发生互相借牲口的情况,当有人来借骡子的时候,有产权的家户具有是否外借骡子的权利。

清辉头人在骡子喂养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如下:其一,喂养骡子与家庭经济情况的关系。在清辉头村,喂养牲口的方式分为伙养牲口和自养牲口。但伙养牲口不包括马和骡子,因为这两种牲口的购买价格相对高昂,对于本来就买不起牲口的农民来说,不会选择骡子作为伙养的牲口。因此,骡子的喂养方式基本是家户自养。其二,喂养骡子与土地占有量的关系。骡子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秸秆,包括小麦秸秆、谷子秸秆、玉米叶、高粱秸秆和叶子等。骡子需要较多的秸秆作为草料,因此土地比较多的家庭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草料喂养骡子。换言之,土地比较少的家户不但没有足够的本钱,而且因为土地存量较少,土地上产不出足够的庄稼秸秆来喂养骡子。其三,喂养骡子与家庭分工的关系。骡子的价钱较为昂贵,占据家户收入的较大比重,因此家户比较重视,会专门安排一个人用大部分的时间来喂养牲口,包括闸草、拌料、喂料、每天更换牲口圈的垫土等。

(3)耕牛及伙养关系

清辉头村中等经济水平的家庭一般喂养耕牛。根据何运章老人介绍,在他父亲与叔叔分家之前家里有二十几亩地,便喂养了一头耕牛。耕牛分为自养和伙养两种方式。土地在20亩以上的家庭能够单独喂养,如果只有十几亩地,往往采取伙养耕牛的方式。清辉头人把伙养耕牛称为“搭伙”,“搭伙”按照比例分担购置费用,有五五分、四六分、三七分,也按照比例来分担喂养任务,比例多的喂养就多一些,比例少则承担的喂养任务少,但不能不养,“因为别人也不愿意伺候人” 。何运章的父亲与叔叔分家之后,原来的耕牛变成了伙养关系。

俺家和俺叔家伙养着一头耕牛,谁使就商量着来。如果这个半月轮到俺叔喂着耕牛,俺爹需要使用耕牛,就得跟俺叔商量,反之也是一样。谁喂着耕牛,就喂谁的草,喂谁的料。草料都是地里的庄稼,谷子、高粱的秸秆,山药的藤蔓,大豆的叶子、花生的叶子。如果这些都不够了,就打地里的草来补充。

限于家庭财力,合伙喂养耕牛是华北传统农村的一种常态。“搭伙”喂养耕牛的形式多样,其中一种形式是家户按照比例进行喂养,按照比例分担费用和责任、权利;另一种伙养形式是一方出资,一方出力,其权利分配是出力方获得部分使用权,但耕牛的产权和粪便全部为出资家户所有。

(4)驴及使用关系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清辉头拥有土地较少的家庭选择喂养购置费用较低的驴。传统历史时期,驴在清辉头村喂养的所有牲口中采购费用最低,土地不多的家户能够承受。驴的特性是耐性好,力气相对小,不仅能够耕地,还能够拉车。驴也分为单独喂养和伙养两种方式。驴的伙养方式与耕牛的上述伙养方式相同。驴的使用关系主要如下:其一,家户对单独购置的驴拥有完全产权,不但自己喂养,而且也享有全部的粪便收益和驴的使用权,外人需要借驴的时候,需要经过喂养家户当家人的同意;其二,如果是几个家户伙养的驴,则需要根据议定的比例分担购置费用、喂养义务和使用权利,如果外人借用驴需要征得所有伙养家户当家人的同意。 rxGIHYPXB+ILcMUE+m+nqQ+auVV/9E2/ZwtK7tKAtwzPwnq9FDdJlkJIEkWvY4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