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平原水井社会

黄河以北河北平原腹地的清辉头村,由于地理纬度较高,降水量较少,干旱成为这个村庄的自然底色。但勤劳智慧的清辉头村人为了应对干旱的自然环境,掘土凿井,获得了生活所需的水源,并且在凿井、护井、用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北方村落水井社会。

一、干旱自然底色

传统社会时期,干旱是清辉头村的自然底色。清辉头村的干旱自然底色主要体现在“靠天吃饭”、频繁大旱、严重缺水三个方面。

(一)“靠天吃饭”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能够从事稻作体系的农村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500毫米左右,清辉头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只是长江以南很多地区降水量的三分之一。民国时期,清辉头村已经没有任何河流,清代中期以前存在滹沱河,不但河道经常变动,在清辉头村的河道历史也不长,且携带大量泥沙,不能够灌溉耕地和用于生活。滹沱河仍然未能改变清辉头村干旱的自然底色,至今村民长期从事旱作,不能从事需要水量众多的稻作,而且还“靠天吃饭”。“我们原来种谷子(小米)比较多,我们这里是旱地,没有水可以浇,靠天吃饭。原来种的是谷子、高粱、豆、小麦。” “地里种都是普通营生 ,靠天吃饭,又没有井,俺爹要等到下雨后,地里湿润了才能耩地,因为地里干就不长营生。” “原来人们靠老天爷吃饭,遇到风调雨顺就多收入一些,遇到旱涝就少收入一些。”

“靠天吃饭”成为村庄老人叙述传统历史时期农业耕种频繁出现的话语。因此,春天降水不稳定且相对较少,村民都不敢从事旱作。芒种前后,只有大雨将土地浇灌透彻以后,村民才从事春耕。在传统历史时期,有些年份雨水来得晚,村民也须等到雨水来了以后才能从事旱作。以清朝康熙年间为例,有些年份雨水来得迟,村民仍然有秋收,但是来得过晚则歉收,甚至绝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尽始雨,仍丰收……康熙三十年(1691年),旱,七月始雨,民乏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尽始雨,仍丰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夏大旱,人多流亡,至六月始雨,田禾尽收,人获安业……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旱,至五月始雨,随又旱,闰六月雨方足,禾大熟。

《深县志》记录的以上气候大事件说明了清辉头村作为河北平原“靠天吃饭”的情形,由于人们在传统历史时期还没有掌握地下水灌溉或干渠灌溉方法,完全依赖雨水才能种植庄稼,才能有庄稼收获。雨水来得过晚,则歉收或绝收。

(二)频繁大旱

清辉头村的人们“靠天吃饭”,苍天却不能时常体恤民生艰难,有些时段频繁大旱,导致民间乏食,生存艰难。以清朝乾隆年间(1743—1794年)为例,如表2-6所示。

表2-6 清辉头清朝乾隆年间旱灾情况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5—16页。

清乾隆八年至乾隆五十九年,共51年的时间中,共发生了6次大旱,发生的频率大约10年一次大旱。大旱造成的结果是歉收或绝收。

(三)较为缺水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的干旱自然底色还表现为较为缺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没有水灌溉庄稼。清辉头村因为缺水,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甚至都没有灌溉土地的意识。何小忙老人介绍说,“以前靠天吃饭,天上下雨,人们也不知道要浇水。后来人们为了种植山药,就是用水桶提水后用马车拉着去浇地。从那时候开始,人们才开始学会浇地” 。人们学会浇地是民国时期的事情,人们为了山药的产量,从水井中用牲口车拉运水进行浇地。其二,一户家户根据人口的多少,一天的生活用水60—240升水不等。生活用水的来源从水井中取得,主要用于日常洗漱、烹煮伙食、牲口喂养。一家5—7人的家户一天的用水为100升左右,完全是依靠肩挑背扛的方式从水井取水使用。其三,清辉头村没有可饮用和灌溉的清洁地表水,即使是地下水,离地表也较深,打井较为困难。

二、村落水井社会

“水井社会”是泛指传统历史时期北方农村社会,人们汲水都来源于水井,围绕水井的使用、淘井、管理等事务,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清辉头村的水井通常为深水井,为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用水所需。

(一)村落水井概况

清辉头村的水井分为公井和私井。清辉头的公井,根据调查有两口,一口是村庄最大的洋井,一口是北头的北井。私井为家族的水井,多为苦水井。

1.洋井

洋井是清辉头村最大的甜水井,为全村共同所有,洋井是人们合作,往下打出来的,打得很深,可供全村家家户户用水。洋井分为母井和子井两个,母井从地下水汲水满后溢出子井,清辉头人就用子井汲水。子井的井口很大,可以容纳五六只水桶同时汲水。

洋井属于官井,即产权归全村人共有。洋井修建于民国时期,以前没有这个井。这个井来源于官司诉讼的赔偿。在1912年左右,清辉头村里有一个张家大户,以前的政策是盐铁官营,张家大户有一个盐店,贩卖官盐,但他也卖私盐。咱们村里有一个姓孟的,孟喜酒,在天津学法律的,回家后看到张家卖私盐,就告官了,得这款来打井,打了30丈,100米。

根据以上所述,清辉头村最大的水井,即全村使用的洋井,来源于张姓大户输了官司后赔偿钱款修建而成,修建的时间是1912年左右。洋井位于清辉头的中心,村民大都来这里汲水,人数很多,担水需要排队。

2.北井

北井位于清辉头村的北头,也是一口官井,因为地理位置偏北,村里只有北头的人们才会来这里汲水,其他头的人们很少来这里汲水。北井是一口公共水井,产权归北头人们所有,其他头的人们也可以用水,但鉴于距离远一般不去北井担水。何运章老人介绍了北井产权的由来:

我听老人们讲,原来这块地属于我家这个院子的,建这个井之前,有一户人家生活挺幸福,日子过得挺好,喂养有骡子,但这北头没有水井,需要到西头饮牲口。人家西头的人不愿意,不让北头的人去,拿着棍子绑骡子腿。从那以后,这户人家就琢磨着自己打一口井,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就请人挖了这口井。这口井还不赖,井水是甜的,不苦。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人死在井里面了,也没有凶手。那时,死一个人很严重,得见官,死在谁的地里谁负责。这口井死了人,主家得负责,一切的摊派由这块地主家出。老人们说,死了这个人以后,主家就拿这块地出来赔偿,此后这口井就是官井了,大伙就在这口井担水了。从我记事开始,这口井就是官井了,不再说是谁的了,大家都可以担水。这口井的水质好,北头和西头半个村的村民都来这里吃水了。原来地里想种植点山药,但没有水浇地,无论多远,人们还来这口井提水浇山药。

根据以上所述,北井原来是一口私井。何姓家户的人家到西头的水井饮牲口,被刁难之后自己修建了一口水井,但后来因为有人跌落井中致死,使得何姓家户吃了官司,被迫将私井转让成为官井供大家使用。除了北井,村庄的西头、南头、东头各有水井,但有些水井为私井,具体使用情况不详。

3.苦水井

清辉头的水井水质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水井,一种是苦水井。前面所述的洋井和北井都是甜水井。苦水井实际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圊里苦水井,另一种是坑井。村里有很多井,但大多是苦水井,南头有一个苦水井,用来饮耕牛;大圊有一个井,也是用来饮耕牛。

“一般的苦水井,是人们挖圊,或者大水坑,挖出来的苦水井。这样的苦水井的产权一般也不哪家的,而是家族的。” 根据李建文所述,苦水井的产权不属于家户,而是家族共有。清辉头村的苦水井一般在圊中。

“从地理位置分布来说,东头有一个孟家圊,姓孟人家的;南头的是李家圊,姓李人家的;西南角还要一个曹家圊。这个圊是怎么形成呢?就是用来取土搞建筑,使土的时候,搞房舍的时候,没有砖,土得是黏土,搞得土坯也是黏土,取久了就成为一个大坑了,里面就有水,冬天可以吃。一个宗族也不只有一个坑,这个坑也能起到减轻洪涝灾害的作用,下雨大,呼啦啦都到坑里去了。老百姓看到这还有水,就取了出来,就可以取水来洗衣服、饮牲畜。” 按杨占恒老人所述,苦水井来源于村民从土地中挖土制坯或砖头,日长月久就逐渐成为占地面积较大的土坑,清辉头的人们将这样的土坑称为“圊”。由于圊离浅地下水层较近,村民就继续往下挖井,清辉头村的地下潜水层多为苦水层,因而形成苦水井。

另一种水井为“坑井”,也是苦水井,一般为家户私人挖的井。“坑井也是饮耕牛的井,是私人挖的坑,挖一个坑,丈二八尺的,挖出水来饮耕牛,井的四周垒上砖,坑井垒砖两米多深。”

坑井的形成与圊井的原理相似,只是前者是专门挖的井,而后者是取土日久后挖的井。坑井的产权归挖井的家户所有,家户所挖的坑井必须在自己拥有产权的土地上,不能在他人土地上挖坑井。

(二)水井使用关系

村落水井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井的使用关系中,水井使用关系包括水井产权关系、看护关系、淘井关系等。

1.水井产权关系

水井的产权决定了水井的使用人群。清辉头的水井分为官井、家族私井、家户私井等三种类型。官井即为村庄公共产权的水井,均来源于官司后的赔偿。洋井是一口100米左右的深井,分为子母井,产权归全村共有,村落的任何人均可至洋井汲水,但不允许村外的人进行汲水。北井也是一口官井,来源于官司赔偿,将私井变为官井,产权归村庄所有,供所有人进行使用。家族私井是家族共同购置的土地长期取土后变成了圊,从圊往下打井变成的苦水井,其产权归家族共同所有,一般位于家族聚居区,没有经过允许,不许外人进行使用。家户私井一般为坑井,其在自己的土地上开挖的水井,多为苦水井,产权归家户所有,不经允许,其他家户不能使用。

2.水井看护关系

清辉头村的官井,其上都建有井房,是为了防止灰尘、石头、下雨等弄污了水井的井水。以清辉头村最大的水井洋井为例,洋井分为子母井,母井从100米左右的地下往上渗水,人们从子井汲取多少井水,母井则给子井灌进多少井水,保持水位平衡。清辉头的人们不但在母井上面盖了一幢井房,而且用巨石将母井井口封住,必须有几个人才能将巨石搬动,最后还在井房上锁,确保无人破坏母井。子井上面也建有一幢井房,井房房顶盖瓦,但下面只有房柱,没有围墙,便于人们取水。子井平时无人看守,但汲水的人络绎不绝,相互监督,并制止在周围玩耍的小孩子投石进入子井,凡是发现有人往水井投掷石头或者其他杂物者,由乡公所罚款500文钱。

3.水井淘洗关系

清辉头每年都需要淘井,淘井由受益者进行参与。淘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出钱,其二是出人,其三,如果不愿意出钱出人者,将受到处罚。淘井的第一步是敛钱,即各家各户都需要捐钱请人淘井。

淘井的钱不归村里管,谁吃这个水,谁就交这个钱。不是村里,而是管事的人动员大家敛钱淘井。爱管事的好人们去敛钱,他们不是村里当官的人,是庄稼人。这人一般在这一湾有威信,说话人们都听。敛钱的人,不一定是巷口管红白事这俩人。爱管闲事的人,其实也是做好事,乡亲们都同意他的做法,比如敛钱淘井,谁不吃水呢?大家就商量着挖井,请人挖井,大伙摊钱,摊钱没有规矩,就是随便多少。有一个村叫孟丘,离这里有六里地,有一伙人专门淘井。淘井给他们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是得管饭管酒。

根据何运章老人的以上所述,淘井的第一阶段由村里“爱管事的好人们”挨家挨户进行敛钱,敛钱没有具体的派款要求,各家户交钱多少各凭心意,敛到的钱用来请人淘井。民国时期,清辉头村的人不会淘井,须请相距六里地孟丘村的专业淘井人进行淘井。

淘井的第二环节是各家户出人进行拉井绳。淘井是一份体力活,雇请的孟丘人只能在井底作业,需要人们在陆地上拉井绳,将水井清理出来的淤泥用滑轮拉上来,并运到规定的地方进行倾倒。拉井绳需要水井的受益户,每户都必须出人出力。“吃水的人们都有义务,拿着滑车用三根腿架起来,用滑轮一斗一斗地把淤泥拉起来。” “原来村里的洋井是全村的,人们淘井靠拉滑车,齐喊着‘拉起来吧,拉起来,回来吧’。谁吃这个井的水,谁就要去淘井拉滑车。”

固定水井的吃水家户,淘井的时候需要出人出力进行淘井,主要是拉井绳。实际上,拉井绳并不需要太多人,但每个家户出人表示意在参与的“出人头”。即使在一边看着,家户也必须出“人头”。如果家户敛钱的时候既不愿意捐款,也不愿意出“人头”者,将受到村民的惩罚。“淘井由片长敛钱,或者由管闲事的人敛钱。怎么是管闲事的人呢?就是有威信的人,说了算,大家有什么事都爱找他。没有威信的人,敛钱,别人不拿。能够压得住别人的人,我们称为‘棍’,东头的刘永霖就是这样。没有交淘井钱的人,‘棍’看见他去担水,直接说没有交钱,把水倒了。别人不敢干这种事,只有‘棍’才敢干这种事。下次敛钱,还这么干,就是给他一个眼,让他看看。”

4.水井用水关系

清辉头人兴建水井、维护水井的主要目的在于汲水。清辉头村的大多数人到洋井进行汲水,洋井中的子井是人们汲水的水井,其井口非常宽大,可满足六个人同时进行汲水。洋井没有为人们提供井绳,因此每家每户需要自己准备井绳,按照六个方向进行排队汲水,汲水按照每个队的先来后到顺序进行,不允许插队。家户如果提一只桶则提水,如果准备两只桶则担水。人们在汲水过程中,也会相互交流,聊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有些则交换生产的经验。

三、干旱与储备水

清辉头村干旱的自然底色使得水源十分珍贵,村民们不仅去水井汲水用于生活,而且想尽办法储备水源以备不时之需。

(一)储备雨水

传统历史时期,人们取水较为困难,即使清辉头村最大的水井即洋井,是民国时期才兴建,意味着明清时期的水井更少,人们十分珍惜水源。雨水成为人们可利用的水源之一,不但可以浇灌种庄稼的土地,而且可以成为饮牲口、洗衣服等生活用水。因此很多家庭用水缸、水桶等方式承接房檐的雨水。因为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房屋屋顶多数没有瓦,而是用泥土压制而成。下雨的时候,雨水冲刷房屋顶的泥土,使得家户承接的雨水较为浑浊,因此常常需要放置至水中的污浊泥土沉淀以后,水质变得清亮,才能让牲口饮用,或者作洗衣之用。

(二)储备圊水

前文已经叙述,“圊”是村民取土制作土坯和土砖之后形成的大土坑,由于地势低洼,成为雨水流向之所在,因而成为蓄水的大水塘。清辉头人将这种大水塘称为“圊水”。圊储备雨水的效率和体量明显大于家户使用工具承接的雨水。由于圊基本归家族所有,因此圊水的使用权限具有排他性。换言之,家族拥有的圊,非本家族族人不能取水,不能使用该水源。在家族内,家族成员可以自由去圊地取水,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只有早去的族人才能取到水。根据老人们介绍说,圊水是积水,只有早晨去才能取到水,到了下午水就基本被取完了。圊水主要用于喂养牲口、洗衣服等。 Q/jOQOFhZbNEBHLPv2XaGAHSXc2ac40zWK1Q01UF/JHJwT1ZKiuwr26d29bGqq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