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自然环境形态

自然形态是1949年以前的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的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从事交换活动、文化活动、治理活动的自然基础条件。自然形态有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土壤环境、自然禀赋等要素构成,直接影响清辉头村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

一、地理环境

清辉头村属于我国黄河以北的华北村庄,地处河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一望无垠,无任何山丘,整体地势是西高东低,由西南至东北微微倾斜。根据《深县志》记载:“黄河古称为河水。西周时期,由西南入深县境,分为两股:一股向北,一股向东北。春秋时期,仅存东北一股。”

根据曾经担任过深县县委书记的清辉头人杨占恒老人的考察,古黄河曾经从清辉头边上流过,古黄河的冲积沙导致清辉头的北边土地多为沙土。清辉头村的老人杨栋才指出,清辉头的北部,也即当下村委会办公楼的附近为滹沱河的故道,老人孩提时期还能看见河道旧址。清辉头村曾经因为滹沱河而修建有码头。《深县志》记载: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东北泰戏山,穿过太行山,向东流入河北平原。上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下游淤浅,常溃决成灾……隋朝时期始由西流入深州腹部,于今西蒲瞳村附近流向东北。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滹沱河、漳河并溢,淹深州田百余里。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滹沱河水溢,深州数十村受到严重威胁。

清辉头村地处河北平原中部,地处古滹沱河古冲积扇的前沿,滹沱河与滏阳河沉积的交错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滹沱河层曾南北滚动经过此地。村落分布着东西方向的故河道,有的地方残留河堤缓岗,亦有些残留沙丘、岗、坡、低洼地貌。

滹沱河在历史上几易河道,清辉头村滹沱河故道的土壤几乎都是滹沱河冲积而成的沉积土。清辉头村的地理特征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市场交易等活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如下:其一,清辉头地势平坦,没有高山,特别利于村民在传统历史时期发展牲畜拉车,诸如牛拉车、马拉车、骡子拉车、驴拉车,便于运输各种货物。其二,根据老人介绍,滹沱河流经清辉头的时候,清辉头建设有码头,便于人们用于水运运输货物。其三,无论是黄河古道,还是滹沱河故道,其共同特征是将原来土壤层冲击而走,在河道淤浅过程中,将上流的沙土在河道附近沉积,形成了清辉头村北部沙质土壤。沙质土壤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涵水层不易于涵水,雨水下渗后不适合栽种庄稼,适合栽种树木。其四,平坦的地势便于人们耕种土地和架设房屋,进行农业生产。

二、气候环境

清辉头村处于暖温半湿润区,四季分明,夏冬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冷暖显著,干湿鲜明,光照充足,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气候概况及作物生长

气候由日照时间、降水、温度、四季变化等要素构成,它们均对清辉头人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1.日照时间

根据《深县志》记载,清辉头“年平均日照为2600.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比为59%。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76.9小时;11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175.4小时。日照百分率最高的是5月的64%,最低的是7月的50%……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 。日照时间如表2-1所示。

表2-1 清辉头日照时间表(单位:小时)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88页。

2.降水情况

清辉头村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春夏秋冬的降水分配并不均匀,其中夏季的降水量最多,占一年降水量的七成左右。冬季的降水量占比为2%左右,为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一个季节。春秋两季的降水量分别占一年中的一成左右,其中春季的降水量略高于秋季。年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5月至9月,其中7月的降水量最多。每年5月至9月也是农作物的生长期。

3.温度情况

清辉头村的年平均气温为13℃左右,年最低温度时间段为11月至2月份,年最高气温时间段为5月至7月。清辉头的温度从每年3月以后高于0℃,从4月以后高于10℃,从5月以后高于20℃。因此,从农作物耕种来说,每年的5月份以后才适合棒子、谷子、高粱等作物的耕种。清辉头村各界限的温度开始日和终结日如表2-2所示。

表2-2 清辉头村各气温段(每5℃)初日和终日情况(单位:日/月)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89页。

4.四季情况

清辉头村的四季气候变化明显,温差较大,干湿感受明显,气候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如表2-3所示。

表2-3 清辉头村四季日期情况表

资料来源:来自拟编撰《清辉头村志》的草稿材料(手写版)。

表2-3体现了清辉头村一年四季的基本情况。《深县志》描述说“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0℃,即进入春季。一般年份春旱,最小降水量仅为8毫米左右,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和春播所需的水分” 。1949年以前,清辉头村由于没有地下水灌溉设施,不具备春播的条件。耕种基本是立夏以后才能够进行。夏季时间较长,为一年农作物耕种和生长的时间。秋季则为收割和冬小麦栽种的时间。冬季漫长,为人们生活冬藏的时候。

5.气候与作物关系

气候与作物耕种存在极大的关系,因为作物的生长不但需要充足的日照、雨水、温度,还需要相适应的其他气候条件。清辉头村民在忙成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了作物的生长规律,作物耕种讲究农时,而不是凭借个人的喜好违反气候规律进行耕种。而且每种作物对气候的要求均有不同,例如冬小麦是入了秋才进行播种,能够承受华北严寒的冬天天气,而棉花、春花生、谷子、棒子、高粱等作物,必须要到立夏之后才能够耕种。换言之,这些作物必须在一年中气温最高、雨水最多、日照最足的时间段才能够进行耕种。清辉头村主要农作物生长周期如表2-4所示。

表2-4 清辉头村主要农作生长周期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93页。

(二)气候灾害与作物耕种

传统历史时期,清辉头村遭受的气候灾害主要是洪涝与干旱。气候灾害如果是洪涝,水退了以后侥幸的情况下还有部分收益,但是严重干旱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颗粒无收。清辉头上历史发生的气候灾害如表2-5所示。

表2-5 清辉头历史上遭受的气候灾害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28页。

表2-5显示,洪涝与干旱的气候灾害产生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使得农民根本无法种植庄稼,即使种庄稼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人与人相食,严重的年份如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死者达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民生多艰。

三、土壤特征

土壤是清辉头村民从事农业和建造房屋的基础。土壤的类型和特征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类型以及收获情况。土壤类型可以根据土壤的形成来分类,也可以根据土壤的使用来分类。

(一)按照土壤形成分类

按照土壤的形成,可以将土壤分为风化土与冲积土。风化土是岩石、土壤经过自然风化过程形成。冲积土是经过河流携带的沙石冲积而成。

1.风化土壤及特征

风化土是自然形成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土壤地下五六厘米以下有一层红壤或者黄壤,该层土壤具有保水功能。降水渗透到了这一层以后,下渗的速度变得十分缓慢,能够保持土壤土层的水分便于农作物的吸收,因而是种植庄稼的理想土壤。清辉头也有部分风化土,主要分布在南边和西边。

2.冲积土壤及特征

冲积土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保水层在地表一米以下,地表土层不涵水,不适合种植小麦、谷子、高粱等庄稼,因为它们的根系不长,无法到一米以下的保水层吸收水分,但可以种植柏树、杨树等,树木根系长,可以深入地下几米吸收水分。

曾经担任过深县县委书记的杨占恒老人介绍说:“原来黄河古道从河南小浪底、开封往北来,经过深州,到山海关入海。我们清辉头往西是氧化土壤,清辉头是冲积土壤。按照地质现状,黄河从清辉头流过,清辉头西边是自然土壤,不是冲积土壤,而清辉头北边是冲积土壤。束鹿这一代都是自然土壤,束鹿一条线,深县一大片,束鹿的土地没有深县多。但束鹿这条线是风化土,是自然土壤,深县这边是冲积土。为什么说这个,因为风化土打井不需要砖就能打下去,打出水了在边上贴上砖。在清辉头这边打井就成不了,得使用砖。以这个为标准,就是风化土与冲积土的区别。”

从杨占恒老人的介绍中,风化土是大地原本就有的自然土壤。冲积土则不同,冲积土是河流携带泥沙淤积而成,所携带的泥沙将原来风化土覆盖在底下,冲积土淤积在其上,距离底下风化土有一至二米的距离。清辉头村的冲积土壤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北部。

(二)按照土壤使用分类

李志勋老人长期在清辉头村担任村干部,也是种地的“老把式”,对清辉头的土地如数家珍,根据他介绍,土地土壤按照农民耕种使用可以分为沙土坡、老碱窝、蒙金地、窑坑地、老门地等。

1.沙土坡及特征

清辉头沙土坡,也即上面论述的“冲积土壤”。李志勋老人说:“沙土坡在大村北一片,留不住水”,因而不适合种植庄稼。因此,清辉头北部的沙土坡在传统历史时期有三个用途:其一,用于栽种树木,树木根系可以从一至二米以下的保水层吸水存活;其二,栽种花生,根据村民介绍,沙土坡适合种花生,不适合栽种小麦、棒子(玉米)、谷子(小米)、高粱;其三,用于修建坟墓。

2.老碱窝及特征

老碱窝,又名芦苇地,顾名思义是洼地,土地碱性较重,长不出庄稼,只能长出芦苇,是一片芦苇地。“老碱窝的特点是下雨不渗水,在村里遍地都有,比平地略洼的地方;早先还有一片地叫芦苇地,这个地不长粮食,碱性严重。芦苇地,不管是雨天还是干天,不管施什么粪便,它只长草,不长粮食。地底下的草根盘根错节,根本弄不了。”

从上述可知,老碱窝土壤的特征是地势低,不渗雨水,因而长期是一片湿地,不长粮食。老碱窝在传统时期的清辉头基本是废弃不使用,成为一片芦苇地。

3.蒙金地及特征

蒙金地土壤是清辉头村最适合耕种庄稼的好地,因而广受村民的喜爱。蒙金地30厘米下面是一层保水层红壤。红壤其色状如“黄金”,上面覆盖一层土,将“黄金”蒙在地底,因而被形象地称为“蒙金地”。“早先的好地分布在东南方一带,叫蒙金地,为什么叫蒙金地呢?因为这个地在30厘米以上是沙壤地,30厘米以下是红土,这个红土能够隔水,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不往下渗透,能够保水保肥,有利于棒子、谷子的生长。蒙金地就好在这,因为上面是沙壤,下面是红土,适合种庄稼。如果下面不是红土,就留不住雨水。”

根据以上所述,蒙金地土壤的最大特征是保水保肥,有利于棒子、谷子、小麦等作物的生长,被称为清辉头村最受欢迎的土地类型。因而蒙金地几乎都是种植庄稼的土地。蒙金地主要分布在清辉头村西南方向一带。

4.窑坑地

窑坑地,根据李志勋老人的介绍也是“好地”。窑坑地实际上也是蒙金地,不同在于窑坑地是村民取土用于“扣坯”或“制砖”后复耕的土地。“窑坑地是老百姓用来扣坯的地,老百姓把地面30厘米的土取了之后,就用下面的土壤来扣坯,这个地也保水保肥,是取土之后又复耕的土地。这个地在西南方向。”

根据上述所言,窑坑地是改造过的土地,也具有保肥保水的功能,利于作物的生长。

5.老门地

老门地是以家户姓氏命名,据传这块土地原来属于姓“门”的一家人,但后来这家人搬走了,村民仍然以“老门地”来命名此块土地。这一块地也是蒙金地,坐落在东北方。现在村里没有姓门的了,但是原来村里有一户姓门的地,他们家地的特点上面是沙壤地,下面是红壤地,这种地便于耕种和锄苗。如果是纯红土地,红土地的特点是湿了泥条,干了硬,不湿不干弄不动。

老门地实际上是冲积土覆盖了沙化土以后的结果,但冲积土较薄,大约有二三十厘米,下面是红壤地,仍然具有保水保肥的作用,利于作物的生长。

四、资源禀赋

清辉头村的土地位于河北平原腹地,土地经过了几千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熟地”,主要是生产庄稼粮食。河北平原因为缺乏河流灌溉和地表水灌溉,只能生产旱作物,包括小麦、棒子、高粱、谷子、花生、棉花、地瓜、大豆。此外,沙地上还盛产柏树、杨树、果树等木头,用于构建房屋、制作家具等。清辉头村还不具备完全使用木头构建的房屋,多数房屋是土木结合,少数房屋是砖木结合。因此需要取土建造房屋,人们还从蒙金地中取土扣坯或者烧砖用于建造房屋,取土的窑坑地用于积水,当地人称之为“圊”,其积水用于洗衣和饮牲口。 fPogpiXM8E26Sm+EjkF1D7spYDeJcfeFpHjkj0eEyTKySrk1JGqd3RiFHuWP9I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