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村落的建制

村落建制是国家对村落治理建立行政区划。国家在所属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编户齐民,便于纳入统治和治理范畴。历史上,清辉头村隶属深州,其建制在历史上也屡有变迁。基于清代以来史料,可逐渐明晰深州下辖清辉头村的建制过程。1949年以后,清辉头村的建制经过几次变迁后才趋于稳定。

一、历史上的深州市建制

清辉头村与深州只有8公里的距离,自古以来归深州统辖。深州历史上的国家建制几经变迁,春秋时期,深州属晋。战国初期,深州属魏,后来归赵国所有。西汉时期,深州隶属信都国,东汉时期隶属安平国,直到魏晋时期不变。隋朝始设深州,“以州西故深池为名”,大业二年州废,其土地分入博临、河间两郡。唐朝期间则先置深州,经历后废再置深州。从五代十国后撤销深州建制,元朝复置深州。明朝永乐十年,深州府迁至吴家庄,即今地。清朝时期,深州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深州改为深县,抗日战争时期,将深县先后划分为保定道、真定道管辖。1952年,深州划归石家庄管辖,直到1962年划归衡水市至今。历史上的深州建制,如表1-1所示。

表1-1 历史上的深州建制情况表

续表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9—60页。

二、传统时期的村落建制

由于史料缺失,清辉头村在清代乾隆以前的村落建制无从考证。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设置27个社对村庄进行管辖。清代乾隆时期以前延续了明代的做法,为了派征徭役方便,将几个自然村庄设置为一个官村,因此深州500多个自然村,分为260个官村。为了建制管理,将260个官村按照“社”进行划分管理,一个社管理9—11个官村。清代初期,深州管理村落的社有27个,其中每9个社分别编制为上九社、中九社、下九社。清辉头属于中九社中的阳台社。

根据《深县志》记载,清代乾隆时期,深州共设524个村庄,分为四路进行管辖,其中东南路管辖239个村庄,西南路管辖143个村庄,西北路管辖75个村庄,东北路管辖67个村庄。清辉头村属于西北路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深州改称深县,延续着清代的建制。民国九年(1920年)设置12个镇,12个镇分别为唐奉、穆村、阳台、魏家桥、王家井、磨头、陈二庄、护驾池、榆科、辰时、北溪村、大冯营等,管辖260个官村,513个自然村,其中清辉头村隶属阳台镇。民国二十年(1931年)进行大乡制建制,清辉头村始设清辉头乡,换言之,清辉头人口较多,原来的一个村建制为一个乡,管辖面积不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7个区,辖305个乡,18个镇,2746个闾,13383个邻 。换言之,民国二十二年,清辉头乡下设闾、邻两级管理单位。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深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全县划分为5个区,其中清辉头村隶属第二区,区驻地在东魏家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深县划分为13个区,清辉头村隶属第二区,区驻地在东魏家桥的情况不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划分为10区,深县隶属第七区,区驻地在东魏家桥。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划分为19个区,清辉头隶属第十一区,区驻地在东阳台。清辉头村1949年以前的建制,如表1-2所示。

表1-2 清辉头村1949年以前的建制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62—63页。

三、1949年后的村落建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10个区,清辉头乡(沿用民国时期的小乡制,一村一个乡)隶属二区,区驻地为穆村。1953年,深县划分为8个区,设置116个乡,清辉头乡仍然隶属二区。1956年,撤销区级建制,将116个小乡合并为35个大乡,下辖438个行政村。清辉头村是清辉头乡的乡政府驻地。1958年8月,撤销乡建制,建立8个人民公社,清辉头生产大队隶属第七人民公社,公社驻地东魏家桥村。1965年12月,全县共设35个人民公社,468个生产大队,清辉头为其中一个公社,下辖8个生产大队。1984年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乡镇建制,清辉头公社建成清辉头乡,辖清辉头、西康庄、小康庄、西辛庄、小寺家庄、大寺家庄、柳庄、吴家庄等8个行政村。1996年,清辉头乡并入东安庄乡,清辉头建制为行政村,隶属东安庄乡。清辉头村1949年以后的村落建制如表1-3所示。

表1-3 清辉头村1949年以后的村落建制

资料来源: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66页。 LWiI+yx1whsJNn48aPQ1vEvs5vuciKoVBt91xrUsUdoq8da/4D8yXj/XsRxWCo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