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日常生活中,郭大庄的村民并非孤立地存在,家户是村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但同时家族、村庄内部的交往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要与自己家庭内部成员发生交往,而且也要与村内、村外的其他人进行换工、帮工等联系与交往,这样才能保证日常生活正常进行。本节拟考察1949年之前郭大庄村村民的交往活动与交往关系,并考察帮忙及其关系的情况。

一、交往活动

“人要亲朋,马要鬃”是郭大庄村民间流行的一句俚语,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村民交往的对象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包括本家亲人、远亲,也包括挨边的四邻、同村的村民以及同乡、熟人等。交往对象比较广泛,但受亲疏、距离、交往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村民与不同交往对象之间交往的频次、内容和表现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

(一)交往频次

根据郭大庄村老人讲述,村民与亲人(本家兄弟、叔伯等人)的交往是最多的,一方面这些人是最亲近的,另一方面居住的距离比较近,虽然邻居住得很近,但碍于情面,很多事情不好打扰邻居或者不想让邻居知道;交往频次中仅次于亲人的是邻居,在郭大庄当地有“宁为近邻,不为远亲”的说法,村民与村内其他居住较远的、关系比较好的村民交往频次仅次于和近邻的交往频次;再次就是和村外远亲的交往,村民是很注意和远亲保持距离的,郭大庄村的大多数村民认为“亲戚要走得稀,地里要去得勤”;在所有的交往对象中,村民交往频次最低的就是村外的熟人,只是在有需求、需要寻求他们帮助时才会往来。

整体看来,村民在自己村内部的交往频次要高于和外村人的交往频次,一方面是受天然的关系亲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距离的影响,距离太远,往来不方便。

(二)交往内容与方式

交往对象不同,交往的内容就有差异,交往方式也有所差别。与亲人交往,多为向亲人求助、商量家庭事务、闲聊以及人情往来等,交往地点多选择在家里,或者自己家或者亲人家里;“一家有事,四邻不安”,与邻居交往,多为换工、伙工、闲聊、人情往来、互相照顾等,交往地点冬天多为家里,有时候也会在村里的晒场或者饭场,夏天多为街上或者胡同里;亲戚往来多为人情往来、借钱、借粮,串门及互相帮忙的情况比较少,所以交往方式多为在亲戚家里;与村外熟人往往不会发生刻意的往来,除非关系特别好会抽空到对方家里坐,村外熟人往来一般是集市上偶遇、村里偶遇或者道路上偶遇。

二、交往关系原则

(一)“啥人找啥人,扁嘴找摆尾群”

除了亲戚、“挨边的”等特殊农户,村民在选择其他交往对象时一般都会遵循“啥人找啥人,扁嘴 找摆尾群”的原则,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方面,一般找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农户交往,如果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就跟巴结他一样,巴结也巴结不上” 。家庭经济水平情况,主要看土地,交往比较多的农户家庭土地数量不会差别很大,家里只有几亩土地的人基本上不会与家里有二三十亩地的人往来。穷人结识的多为穷人,富人交往的多为富人。

二是脾气、秉性要合得来,在郭大庄当地,有“人对脾气客对货,老牛对着麦秸垛”的说法,脾气、秉性不相同或者不相容的人,相处在一起肯定要发生纠纷,郭其姓老人介绍说,他与村里一个与他年龄差不多的人脾气合不来,两人只要在一起,就要互掐,互相看不顺眼,两人几乎没有往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是一类人之间不会有往来,他们之间只不过往来不多,在有特殊目的时才会有交往。家里有几十亩地衣食富足的农户,很少与村里穷困之户打交道,但当要卖粮食的时候,会主动找到推粮食的农户,让他们帮忙把粮食推到粮行卖掉。

(二)“一礼还一礼”

在郭大庄当地,有“收个人情欠笔债”的说法,“欠债要还”的,如果不还,双方的关系就很难维持,例如A经常给B家帮忙,而B却很少给A干活,这种情况下,两家的往来关系就很难维持。不管是亲人之间、邻居之间、亲戚之间还是熟人之间,交往过程中都比较在意“老驴啃痒,一来一往”,这种原则在近亲之间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在邻居之间、远亲之间以及其他熟人之间就比较明显。

郭大庄的老人介绍说,“一礼还一礼”特别表现在人情往来方面,有时候人与人交往就是图点东西,近亲之间有时候随礼随得少了会产生不快,邻居、远亲之间人情往来时如果“太小气”更会产生隔阂。郭其宇家里的孩子比他哥哥家的孩子都小,他哥哥家最小的孩子是女孩按照村里的习俗,年龄太大的孩子和女孩子都不给压岁钱,但鉴于哥哥家没有适龄的男孩子,考虑到“一来一往”,每年郭其宇的妻子都会给他这侄女压岁钱。

“一礼还一礼”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村民比较在意,就是陪客。传统时期,当村民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会喊本家亲人、邻居等人做陪客。陪客非常讲究礼尚往来,如果A家来了客人喊邻居B做陪客,但是B家来了客人并没有喊A做陪客,A心里就会不舒服,会影响到双方日后的交往。陪客时候的礼尚往来不仅仅表现在邀请的次数方面,还表现在去对方家里陪客的时候带的东西是否对等。按照郭大庄村的惯行,去别人家陪客的时候至少要带一盒烟丝和一瓶酒,如果A去B家陪客时带了烟丝和酒,但B去A家做陪客没有带烟丝或者酒甚或两样都没有带,A以后就不会喊B做陪客,双方的关系也不会像之前那么融洽,可能B日后喊A帮忙做其他的事情,A都不会答应。

(三)“大差不差”

在郭大庄,村民与人交往,遵守着一定的规则,不仅交往对象选择方面遵守“差不多”,而且在交往内容方面也遵守“大差不差”。访谈中,老人介绍说“人情是很难还清的,大差不差都妥了”,与人交往方面,村民并不要求“量”上的绝对对等,只要“大差不差”,双方的关系就可以维持,例如A经常向B借东西,并不要求B也必须有东西借给A或者向A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但如果B向A借东西,A如果故意不借给,双方就会产生隔阂;A经常向B借钱或者借粮,并不要求B也要借东西给A,只要在A需要B帮助的时候,B不故意推托,双方的交往就可以维持;A经常去B家找B聊天,但B从来不去A家里,渐渐地A就不会再去B家里。

郭其姓老人讲述说,之前村里有个人,每次村里有红白喜事,管大总安排他帮忙干活的时候,他都以家里忙或者要去看亲戚为借口推托,后来他的父亲去世,去请管大总,管大总起初不想答应,可是碍于面子,答应了,但管大总安排下去的任务,没有村民执行,没有一个人到他家里帮忙,眼看白事就办不下去了,他又去找管大总,一连给管大总磕头,管大总又亲自去农户家里说情,最后白事才按照规划完成。

但“大差不差”也有例外,就是人情往来方面,一个表现是上礼,A家红白喜事的时候,B给A随了礼,到B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A必须要随礼,而且A给B随的礼要等于或者多于B给A随的礼,绝对不能少于;另外一个表现是请客,如遇别人请客,改日要回请,“请不起客,就别做客”。

郭培善老人讲述,之前他邻居家的爱人骨折了,他送了20个鸡蛋过去,后来他儿媳妇小产,邻居没有送东西表示关心,他心里很不舒服,“也莫想着让他送多贵重的东西,哪怕送个馍都中,多少是个礼,大小是个情” 。从那时起,邻居家再需要找他帮忙的时候,他不会每次都答应,可能请求五次,他只答应两次。

(四)选人交往

虽说“人要朋友帮”,多交往人总是好的,但村民并不会和所有的人都交往,对于不喜欢的人,即使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村民也不乐意与之交往。

1.喜欢交往的对象

据郭大庄村老人讲述,大体上村里人喜欢的交往对象主要有如下几类:第一类是“高门来来,低门不去”,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近亲、远亲,村民倾向于多交往,但对于邻居或者村里其他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农户,村民并不会刻意加强交往,多数会觉得“巴结也巴结不上”;第二类是“实应人”(实在人),与“实应人”往来比较放心,不会担心自己会吃亏;第三类是管大总、厂方以及其他在村里有影响的人,这些在村里比较有影响的人,是村民会经常请他们、麻烦他们的人,不管是穷困人家还是庄主家,都乐意与这些人多交往、保持好关系。

2.不乐意交往的对象

不管在村子内部还是在村子外部的交往活动中,村民不太喜欢的交往对象主要有:一是咋咋呼呼的人,这种人嗓门比较高,不管到哪里都喜欢“抢着说话”;二是小气的人,有的村民不仅人情往来的时候上礼较轻,而且平时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却经常借用别人家的东西;三是狂妄的人,有些“半吊子”“穷光棍”说话比较猖狂,不干活,只知道吃喝享乐,“外面摇断了膀子,家里饿断了嗓子”,对于这些人,村民是不乐意交往的;四是爱占小便宜的人。

郭其姓老人介绍说,之前他们家邻居为人比较小气,每次找他们家借东西,他们也会借,但是会派一个人盯着,如果大人有时间就大人盯着,大人没时间就派小孩子盯着,假装闲聊,借东西的人忙着干活,他们在一旁看着,唯恐别人在使用他们家东西的时候把东西弄坏。而且把东西借出去几个小时之后,即使借东西的人没有用完,他们也会派人把东西要回去,导致后来别人都不愿意去他们家借东西。

三、交往关系维系

传统时期,在郭大庄村,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村民采用不同的方式维系,与有的人交往,村民采取的是比较随意的交往行为,而与有的人交往,村民就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行为选择。

(一)不同交往对象的行为差异

郭大庄村民与自己亲兄弟或者其他近亲关系的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比较随意,不会太刻意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只要是“面上过得去”,近亲之间不会计较很多,但如果涉及金钱方面的往来,一般都会比较小心,“亲是亲,钱财分”。村民和四邻交往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注意,“街坊高打墙”,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当邻居家里有事情的时候,只要自己方便,都会积极主动提供帮助,“不然以后没人搭理你”。邻居的人情,是必须要还的。但不管是近亲之间、四邻之间还是村内其他居住比较近的农户之间,平时往来是比较多的。远亲之间的交往,村民比较在意如何把握分寸,虽然村里有“亲戚远来香”的说法,但“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在家里需要帮忙、换工的时候,会尽量避开远亲,而且远亲往来,往往会比较客气,一般一年最多往来两三次。

(二)交往关系维系的差异

“牙跟舌头(牙和舌头),也有不相和的时候”,不管是兄弟等近亲之间还是邻居、远亲以及其他朋友之间,在交往过程中有摩擦是很正常的情况,与不同的交往对象产生摩擦,村民采取的态度与做法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兄弟之间产生的摩擦一般都不大,很少有找人调解的情况,过几天或者等到大家庭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就会得到缓解,不存在一方到另一方家专门道歉的情况,等有事情时双方误解会自动消除。堂兄弟之间、表兄弟之间如果有一方对另外一方不满意,就可能会产生“断亲”的情况,郭武善叔叔家的两个儿子为人比较“刁”、很自私,即使在过年的时候,他们近亲大家庭组织家庭聚会,两个人都不会参加,而是两个人小聚,家庭里其他的人就提出要跟他们两个“断亲”,断绝往来,然而考虑到血缘关系的存在,“断亲”的事情传出去,对所有人的影响都不好,虽然没有“断亲”,但他们之间的往来少了很多。如果邻居或者其他熟人之间产生了误会或者摩擦,双方都不会主动找对方要求化解,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关系有所缓和,双方的关系也回不到从前,不会像之前那么亲密。

(三)交往中的“刁”

郭大庄村村民将与人交往过程中爱耍心眼、使心机的人称为“刁”,在村庄里“刁”最主要的表现是为人不“实应”(实在),与其他人在交往的时候爱占小便宜。总体上看来,亲人、邻居及其他熟人之间耍“刁”的情况比较普遍,远亲之间虽然关系没有那么亲近,但交往过程中耍“刁”的情况不常见。“刁”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的,也就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明着提出来要对方的某样东西,这种情况不多见,多发生在亲人之间,邻居及熟人之间发生这种情况的比较少;另一种是背地里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邻居之间和熟人之间。

传统时期,受条件的限制,不管在农业生产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只要有合作,只要涉及财力、物力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人耍“刁”。郭月亮老人讲述说,他弟弟就比较“刁”,在两人联合的时候,总是以自己家条件不好为由,耍“刁”。之前他大伯半身不遂,躺在床上没办法动,他与弟弟商量要买点东西去看望大伯,起初说好的费用两人均摊,但买完馃子、鸡蛋等东西之后,他的弟弟直接提着东西离开了杂货店,剩郭月亮一人在杂货店结账,事后,他弟弟也没将钱还给郭月亮,但他又不能张开向弟弟要,要求他还钱,只能“哑巴吃黄连”。

“案板响,不是炖肉就是包饺子”,传统时期,农户家里只要传来案板的响声,说明家里要炖肉改善生活了,周围的邻居就会去串门,问家里要做什么好吃的了。像那种比较“刁”的人家家里有小孩子的,会故意让小孩子到做饭的邻居家里玩,到了饭点,邻居碍于面子不会赶小孩子走,一般都会盛一碗饭让小孩子送回家让家里的大人尝尝;家里没有小孩子的,有的会在饭点的时候端着饭碗到邻居家串门,自己端过去的饭吃完之后,邻居会提出为他盛一碗饭,一般都不会拒绝。

亲人之间如果发现了一方比较“刁”,只要不是特别过分,一般不会计较很多,不会因此而产生心理或者行为上的疏远,亲兄弟之间如果知道其他兄弟跟自己耍“刁”一般都不会让自己的爱人知道,以防出现纠纷。邻居或者其他熟人之间如果知道对方经常耍“刁”,可能会因此使双方关系陷入紧张的格局,虽然不会导致大的纠纷,但至少不会有很多的交往,顶多就是闲聊,除此之外不会有很多的换工、帮工、帮忙、人情往来等。

四、帮忙及其关系

传统时期,帮忙是郭大庄村民社会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帮村,邻帮邻,不能个人管个人”是郭大庄村流行的说法,“不帮人家(别人)在街里都站不住脚” ,在互相帮忙的过程中,不仅给别人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自己积攒了人情。

(一)主体选择与事务

帮忙多为发生在村子内部的交往活动,在郭大庄村,帮忙主体主要是亲人、邻居、亲戚和熟人。帮忙的事务多为农忙、做房子、红白喜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如帮忙“发竹子”等,其中红白喜事帮忙最为常见。

村民遇到需要帮忙的事项,不管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还是生产环节遇到的问题,会优先选择找亲人寻求帮助,“亲人是没有啥不能麻烦的”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如出远门让邻居帮忙照看下家里,有时候也会首先考虑找邻居帮忙,但找邻居帮忙的前提是邻居家比亲人家离自家距离近。邀请帮忙,其次的选择对象是邻居,“一家有事,四邻不安”,邻居住得比较近,沟通起来比较方便,遇到紧急情况喊邻居帮忙,比较省时间。最后一种情况是请远亲帮忙,只有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会请远亲,远亲一般被称为“歪脖子客”,不仅不好请,而且请了之后要求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村民都不会轻易请远亲帮忙。

(二)主动帮忙与受邀帮忙

根据所做事务性质的不同,村民根据是否受帮忙对象邀请而选择是否提供帮助。家庭事务中遇到的事情如果不紧急,像耕地、播种等,村民只主动去亲人家提供帮助;对于邻居、远亲等其他人,只要主家没有邀请,一般不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对方只要提出邀请,一般都不会拒绝。如果家里有较大的事情发生,需要较多的人帮忙,像白事,亲人肯定会主动去帮忙的,不用主家邀请;邻居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但邻居的帮助多为短暂性的,而且帮的忙多为干点杂活像摆桌子、烧锅、刷盘子之类,不会每天都去帮忙。

如果亲人、邻居、远亲等人发出了帮忙邀请,自家如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会拒绝,但若是邀请人之间时间上有冲突,会按照亲人、远亲和邻居的关系确定帮忙的顺序。如果远亲是首次或者一年中只提出了一两次请求,会按照远亲、亲人和邻居的先后顺序确定帮忙的顺序,发生了特别紧急的情况除外。

(三)帮忙中的经济关系

传统时期,农户之间互相帮忙讲究的是“情分”,看重的是“人情”,“别人来找帮忙,别管想不想帮,都是高兴,觉得自己被看得起” ,有的亲人或者邻居需要帮忙,却没有邀请自己,心里边会觉得不痛快,会觉得自己“被瞎看了”(被看不起)。在帮忙关系中,一般都不会有经济报酬,但讲究的是“老驴啃痒,一来一往”,我有事情麻烦你,你经常提供帮助,等你有事情找到我,我也不会拒绝。

帮忙虽然没有经济报酬,但要管饭,除非是小事情,用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解决则不需要管饭,如果是干力气活或者干其他比较浪费时间、精力的活就要管饭,根据关系远近和帮忙的内容不同,管饭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是盖房子、红白喜事等比较大的事情,一般要管早、中、晚三顿饭。如果是其他的事情,例如帮忙收麦、收秋、耕地等,亲人帮忙一般早上他们在自己家吃饭,只需管他们中、晚两顿饭;如果是邻居、朋友或者远亲帮忙,要管早、中、晚三顿饭。一般情况下,早饭和午饭比较简单,午饭多为面条,晚饭要准备丰盛一些,不仅要有肉菜,还要准备酒。

(四)帮忙中的意外

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可能会有意外发生,意外包括两种,其一是工具损坏,其二是人身伤害。如果在帮忙的过程中受到了损失,主家要承担责任。

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自己带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损坏,主家要帮忙维修,工具受损严重,没有办法维修的话,“主家一般会提出置办个新嘞赔偿,但都不会让赔,亲亲邻邻嘞,自己干活弄坏,不能让赔” 。干活的过程中如果用主家提供的工具,不用负责维修也不用负责赔偿,维修与赔偿都由主家负责。

帮忙中还有另外一种意外情况就是人身伤害,有的人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弄伤了自己,主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是自己把自己弄伤的,主家要负责医疗费用,而且要送点鸡蛋、肉、小面粉等到受伤人家里。如果是干活的过程中,有人不小心把另外一个人弄伤,那么伤人者要负责医疗费用,主家也要拿些鸡蛋、鲫鱼等到受伤的人家里看望下,而且伤人者也要拿礼品去看望。

之前,村里有一户农户盖房子,请的是亲人和周围的邻居帮忙,上大梁的中午吃饭时大家喝了点酒,下午盖房顶(往房顶弄瓦块)的时候,一个帮忙的邻居踩断了一块木片,从屋顶上摔了下来,胳膊骨折。主家仅在第一次去医院的时候拿了医药费,从医院回来的第二天送了20个鸡蛋到受伤的人家里,之后再换药的时候就没有拿钱。受伤的人气不过,觉得自己是因为帮忙盖房子而受伤的,主家理应负责到底,于是到主家要求他们承担医药费,但主家坚持不给,两家因为这件事情闹得很僵,不再往来。 cBfVWbsJcczIFQcb6Djjk7kYFOQRvNxilh9UtB6ruz8dWR/FejkuI8MCKVE1qP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