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传统时期,从事农业生产是郭大庄村民生活的基础,除此之外,村民还从事一些副业以补贴家庭生活开支。农业与其他行业共同构筑着郭大庄村的业缘与业缘关系。本节从粮行、脚力联合组织、编制联合组织三个方面考察1949年以前郭大庄村的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粮行

传统时期,为保证买卖的顺利进行,郭埠街集市有鸡鱼行、粮行,为买卖鸡鱼和买卖粮食的提供服务。我们以粮行为例,对传统时期郭埠街的业缘关系进行分析。

(一)粮行概况

粮行是从事粮食买卖的场所,集市上的粮食交易都在粮行内发生,根据村民的介绍,粮行在粮食买卖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可以说,不通过粮行,粮食买卖交易就不能实现。

郭埠街集市粮行的规模不大,虽然平时路过集市往来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大多是歇脚喝茶、买筛子或者其他轻小的物品,买粮食的很少,买粮食遵循的是就近原则,郭大庄北部的村民大多去水寨买粮食,在郭埠口粮行买粮食的人大多是村子附近3—5里地范围以内的村民。粮行有自己的屋子,屋子有两间,深约5米,宽约4米,由行户提供,在集市上专门为别人提供服务如提供秤、斗以及算账的人称为行户,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使用的测量工具及算账时用的算盘都是由行户提供。郭埠口集市粮行有行户两人,其中一人负责用斗量,另外一人负责算账。最年轻的行户也有40多岁。行户都是男的,没有女性。行户收取的手续费称为“行用”,行户靠收取行用为生。

(二)粮行关系

1.“行户都是地头蛇在干”

因为行户不用怎么付出便可获得收入,是一项比较轻松的工作,一般是哪个村的集市,行户就是哪个村的村民,外村的人不得加入,不然“弄不成事”(不能顺利进行)。行户一般都是村里的小痞子、“光棍”在做,别的村的人不可能在集市所在的村子做行户。

虽然如此,行户也要注意和商贩及买东西的人打好关系,不然别人宁可跑远地方去别的村庄集市买卖商品,也不会到近的关系不好的集市买卖商品,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在村里的形象,如果实在过分,没人和他们“共事”。

2.“行户要顾及集长”

集长是集市上负责维护集市秩序的人,是由集市上的商贩共同推举而产生。集市集的久了就容易产生恶霸,本村的人不接受外村的人到村里卖东西,外村的商贩去卖东西不好找摊位,甚至找不到摊位,为解决这类问题,有些摊主就联合共同推举集长,由他负责集市秩序。作为集长,他们在集市上说话能够“撂得响”,能够降得住村里的小混混、地头蛇。在平时生活中,行长可能不会很听集长的话,但在集市上就是集长为大,行户要听集长的,不能乱来。

3.行户与买卖双方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后五门的庄主每次卖粮交易规模较大,但郭埠口集市的粮行交易规模有限,而且在郭埠口粮食卖不到好价钱,所以庄主多到水寨粮行卖粮,村里其余农户基本都在郭埠口集市的粮行进行买卖交易。卖粮食的农户可以将粮食卖给粮行,也可以自己在粮行等待买家,卖给粮行粮食往往“抬不上价格”(卖不了好的价钱),而且粮行赊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卖粮的农户多为急需用钱,所以他们一般是在粮行等待小买主,将粮食直接卖给个人。行户为了达成买卖从中收取行用,会讲粮食多么饱满、多么干燥,也会在买卖双方之间周旋,用“我向着你”偷偷给买卖双方都递话,让双方都退一步。

在以前,村里有推粮食的农户,有时候推粮食的农户觉得将粮食推到远地方卖不方便,会将粮食卖给郭埠口集市的粮行,卖得多粮行给的价钱相对高一些。

粮行一般不轻易将粮食卖给散户,他们更倾向于将粮食积攒一定的量,然后拉到水寨或者其他的地方出售,那样粮食能够卖个好的价钱,但每当有散户从他们那里买粮食,算完账之后,行户一般会再添点粮食给买家,使之前量好的粮食显得鼓出“一小撮”,也就是“添仙头”,表示让买粮食的人尝点“甜头”。散户从粮行买粮食,可以赊账,但不能欠账太久,最多个把月,太久的话,再去粮行买粮食,行户会事先将钱款扣除。散户多为从其他卖粮的散户那里买粮食,但是必须要经过行户,用行户的升、斗来测量,行户用一把自制的竹板,削平升或者斗内隆起的粮食,保证分量充足,也保证卖粮的人不吃亏。交易的账目由行户计算,行户收取一定的行用作为手续费,手续费收取的比例大约为交易量的3%,但具体收取多少不一定,要看买卖双方与行户的关系,“熟人多吃四两热豆腐”,和行户关系比较好,行户会少收取一些行用,但不存在不收取的情况。行用有卖方和买方两头都出的,也有只有买方出的(因为买方是买东西的,他有钱,所以行用由他出,卖东西的一般都是没钱的,尤其是卖粮食的),小的集市一般买卖双方都要出,因为小集市一早也挣不了几个钱,如果只收一头的话,压力太大,不太好收,所以小集市需要双方都出行用,但收买方的费用要高一些,收卖方的费用相对低一些,例如五分钱的行用,一般会收买方三分,收卖方两分。从其他小贩那里买粮食,不可以赊账。

买卖双方经过行户进行交易,买方将钱给卖方,买卖活动即完成,行户不需要提供任何单据作为交易凭证。

二、脚力联合组织

传统时期,有的农户家里土地比较少,靠土地产出满足不了家庭生活需求,“有手艺吃手艺,没有手艺卖力气”,有的农户为了弥补家庭生产、生活支出,靠“推盐”和“推粮食”获得额外收入。

(一)推盐

推盐是从盐巴生产地买盐,然后贩卖到几百里地外不生产盐巴的地方。

1.概况

在过去,郭大庄村有一位推盐的农户,为郭义善老人家人,推盐的人是郭义善的父亲,家里地不是很多,分家之后,家里只有一亩多地,并且还是老坟地,所以他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据郭义善老人回忆,他父亲大约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开始推盐,直到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到郭大庄村。在郭义善的大哥还不能干重活之前,每年除了农忙时节如6月份收麦子、9月份收高粱和红芋(红薯)的时候在家忙农活,其余的时间他的父亲都要出去推盐。

推盐要走的地方比较远,村里老人回忆说是“东乡”,应该是在山东省境内,从“东乡”批发盐,推到“西乡”出售。推盐一个来回大约要三个月的时间,每次推400斤盐。推盐用的是独轮车,装盐的袋子是长条形的,可以耷拉在独轮车的两边,一个袋子能装200斤,一个独轮车可以装两袋共400斤。

“推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抹得活(方言音tuo,灵活的意思)”,推盐并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力气且肯出力就行。除了郭大庄村,附近其他村庄如郭平楼村、冯滩村都有较多的推盐的人,一般都是家长亲自去,不会安排孩子去推,即使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如果没有出过门,家长也不会安排他单独出去推盐,除非他跟着家长推了几次。

2.同行者

郭义善老人讲述说,第一次推盐的时候一般要找人带一下才行,因为项城境内没有产盐的地方,如果想推盐,要走很远,到别的省市才能批发到,如果之前没有推过,很难找到地方,再加上第一次去批发,又是外地方的人,很容易被骗,无论在质量方面还是在价格方面,都可能吃亏,因此要找一个经常推盐的人带几次才行。因为推盐要走的距离比较远,来回需要的时间也较长,所以一般是和附近村庄关系比较好的五六个人“搭帮”一起去批发盐,然后推到西乡出售,路上可以相互照顾,同时,之前路上的土匪比较多,人多了可以壮胆,但人不能太多,人多的话路上要相互等待,影响行程。同行的人也不是随便找的,要么是特别亲的亲戚,要么是平时在一起玩得比较好的、知根知底、处事比较厚道的人,不然要一起相处几个月,路上产生纠纷、矛盾不好解决。

同行的人中,会特意找一个处事比较灵活、比较会来事的人,这个人负责对外联络与打听消息,例如冬天推盐为了节省成本,晚上会选择住在“老乡”(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习惯上称为老乡)家里,要靠能说会道的人在中间联络对方才会答应。在推盐的途中,要靠头脑灵活的人不断与路人或者其他的商人聊天,向他们打听哪里批发盐比较便宜,哪里盐价比较高,然后再根据打听到的消息决定去哪里批发盐、卖到哪里。

3.卖到“西乡”

盐巴推到“西乡”(所谓的西乡,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个范围的代称,位置处于项城的西部)之后,有的时候卖给散户,有的时候是直接推到盐行或者杂货铺,大多数时候是直接卖给盐行。一方面盐行给的价格和卖给散户的价格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卖给散户的价格要高一些),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每次推的盐都比较多,把盐推到西乡的时候,推盐的人在路上基本上已经走了两个多月,连续在路上走着,人已经筋疲力尽,如果卖给散户要卖很久,很浪费时间,直接卖给盐行或者杂货店,能够省不少时间。而且卖给杂货店、盐行的话,老板一般会当场结付,并且给现金,“不耽误下次去推盐”,但卖给散户就不一样了,散户给得不多,基本上是拿鸡蛋换,有时候推盐的农户没有带称量的工具,只能“用手捧,一般情况下俩鸡蛋能换一捧盐”,所以在郭大庄当地有“鸡蛋换盐,两不见钱”的说法。

4.联合推盐几家的关系

推盐时联合的几家,是关系比较好的,但由于基本上不在一个村子,所以在不推盐的时候,往来不是很多,基本上不会发生借生产生活用品、帮工、换工的情况,“借东西嘞话,一般都不会去他几家(联合推盐的其他农户)借,太远了,老不方便,只要自己家门口能够接到,就不会去他几家借,除非家门口借不到了,才会去他几家借,只要去借,基本都能借到” 。联合推盐几家的关系通过借钱和人情往来体现。

联合推盐的途中,他们的钱、物不会混合在一起,各人保管各自的财物,在推盐的途中,有的人带的钱不够批发400斤盐,但好不容易跑一趟,想多批发一些,会向同行的其他人借钱,其他人只要有多余的钱都会借给他们。这种情况下借钱不需要给利息,一般在回家之后,借钱的人就会把钱还了,不会欠太久。因为同行的人比较多,每个人都会推400斤左右的盐,单个店铺基本上不会一下子买那么多盐,所以推盐的人一般要找3家以上的店铺才能把盐全部卖出去,先把盐卖出去的人并不会立马回家,而是同其他没卖出去的人一起找买家,直到所有人的盐都卖出去之后,他们才会一起回家。

每次推完盐之后,一起推盐的人都会在一起喝一顿酒,饭钱由大家轮流掏。当对方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经常联合推盐的其他农户一起上礼,上的礼钱比给一般的邻居上的礼钱要重一些,但不会到主家帮忙,除非主家亲自邀请。

(二)推粮食

除了推盐,还有一种营生方式是推粮食。虽然推粮食比较挣钱,但也比较辛苦,同时推粮食也要走很远,不能经常照顾家里,所以村里推粮食的农户不多,有3户,这几家是联合起来的。推粮食和推盐的性质差不多,都是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他们从中赚取差价。

1.概况

由于推粮食是一个体力活,推太少的话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推粮食一般都是几个人搭帮而行,一般是两三个人搭帮,人太多的话“僧多粥少”。推粮食的一般都是穷困人家,家里都没什么钱,但推粮食又是特别占钱的生意,所以推粮食的时候需要参与的几家出钱并将钱汇总到一起,“亲戚不共财,共财两不来”,亲戚间联合做生意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使原来不错的关系僵化,所以推粮食的人一般不会选择亲戚作为合作对象,而会优先从关系不错且可以拿出本金的邻居中选择搭帮的人,如果搭帮的人不够,会从距离稍远的其他关系比较好的同村人中选择合伙人,同伙的几个人都是对彼此比较了解、处事厚道的人。

春、夏、秋三季,地里农活比较多,推粮食的人不能走太远,否则会影响种庄稼,所以他们首选在本地买卖粮食,基本是在二三十里地范围内买卖。但如果遇到冬天农闲的时候,经常推粮食的会互相打听哪里的粮食卖得比较便宜,哪里的粮价比较高,然后决定去哪里买粮食,再卖到哪里,有时候他们会走上百里地去买卖粮食,最远的时候要跑到南乡(驻马店)去买卖粮食。

2.购买粮食

在本地推粮食,一般都是去大户人家如庄主家里买粮食,普通农户人家基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即使有基本都是自己拿到集市上去卖,因为那样能够卖更高的价格,庄主家粮食比较多,如果拿到集市上卖的话忙不过来,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卖给小商小贩。如果是在自己村庄或者附近村庄购买粮食,他们给的价格一般比去陌生地方给的价格高一些,但不会高很多。

去买粮食的时候,他们一般都是以小商小贩的身份进村,可以随便进村,保长、甲长不管他们。有时候他们也通过别人介绍,了解哪家要卖粮食,他们直接去卖粮食的人家买粮。不管是买粮食还是卖粮食的时候,双方都会讨价还价,其结果一般是双方各让一步,特别是如果有中间人介绍,因中间人和买卖双方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好,在双方就买卖价格达不成一致时,中间人会居中调和,让双方各让一步,争取达成买卖。粮食装完之后,买方一般要给中间人一点钱作为回报,即使关系很好,也要如此。

3.高价卖粮

粮食买回后,他们一般是卖给粮行,而不是到集市上卖,因为集市上基本都是卖给散户,每个散户的需求有限,推一车粮食可能十天半个月都卖不完,卖给粮行的话比较节省时间,他们可以用节省的时间多推两趟。但有时候粮行压价压得比较低,因为粮行也要赚取差价,而且粮行是按照粮食的成色给价格的,对成色的判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有时候粮行爱压低价格;同时,卖给粮行虽然比较节省时间,但是多推两趟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劳力,卖给散户虽然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他们能够卖一个更好的价格。

4.推粮食中的关系

在村子附近买粮食,可以赊账,等把买进的粮食卖掉,再把钱给卖粮食的一方送过去,不计算利息,卖粮食时的粮价多少就给多少,但如果是去较远的地方买粮食,则不能赊账,要“现拔毛”。推粮食是村子内部几家人联合起来的,一般是一家有推粮食的想法,去找其他平时在一起比较合得来的人问他们是否想推粮食,如果对方有这打算就会联合起来。

对于几家合伙凑钱推粮食,会让一个人管钱、一个人管账,管钱和管账的人要分开,管钱的人是谁无所谓,只要细心就行,对管账的人则有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他细心,而且要求他会算账,能够打得来算盘。虽然几家联合要照顾所有人的利益,还要考虑所有人的意见,但还是会选出一个领头人统筹大家,这个领头人要头脑灵活,关系丰富,能够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还要为人忠厚,能够给人一种安全感。在进村买粮食或者出去卖粮食的时候通常都是让领头人代表大伙与对方交流,领头人一般可以决定具体的购买价格及售出价格,其他的成员一般不可以随便自行决定,需要与其他人商量后才能决定。有时候他们还会找一个介绍人,如果介绍人介绍成功,他们要给介绍人一定的报酬,具体给多少根据买卖达成的量来决定,如果买卖的量大,给的报酬就会多一些,如果买卖的量达成得小,给的报酬少一些。通常情况下,买卖一石粮食要给介绍人两升粮食作为回报。

几家联合推粮食时,各家只出一个男劳动力,一起出去买粮食、卖粮食,大多数时候是各带干粮,吃饭的时候凑到一起吃,一般情况,他们只有在买到粮食和把粮食卖出去的时候才会下馆子,吃顿好的,吃饭的钱从推粮食获得的收益中支出。

买卖一次粮食获得的收益,他们并不会立马分配,而是作为下次购买粮食的本金,一般是半年分一次钱,但如果谁家有急事着急用钱,和领头的人说一下,领头的人会找其他的成员商量,会先分一些钱,剩下的钱作为本金。

三、编制联合组织

传统时期,编制筛子是村里最主要的副业,编制匠在全村的比例能占到80%左右,前“五门”几乎家家都会编。“编席打篓,养活几口”,编筛子是大多数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编筛子的家庭一年四季都在编,除了过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的上午不编,其余的时间都要编。编的东西主要有篓子、筛子、馍筐、斗笠、门帘等。

(一)全家齐上阵

编筛子的家庭中基本所有的成员都会编,“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男孩子一般到了八九岁就开始学习破竹子、编筛子,女孩子不学破竹子,只是跟着父母学习编筛子,上了15岁的家庭成员,编筛子基本上都能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秋末、冬天地里没农活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在家里编筛子,不去地里干活;春天、夏天、秋天地里有农活的时候,每天派一个干农活差不多的人去地里干活,当家人领着其他的家庭成员在家编筛子,夏收、秋收的时候白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去地里干活,晚上编筛子。

(二)当家人去卖

编的竹活大部分是通过赶会、赶集,到很远的地方卖,如孙店、老城以及淮阳、商水等县市。传统时期,普通农户家里只有红车,用来拉筛子不方便,村民都是“担着去卖”,一般是当家人出去卖筛子,其他的家庭成员在家编。如果家里积攒的筛子太多,当家人又不方便外出,会让家里成年的大儿子跟着村里其他的人一起到集市上赶集卖筛子。如果去的地方远了,一般都是将担出去的竹活都卖完才会回来,冬天有的时候晚上会住店,大多数时候都是借住在路人家里,离开的时候要么给点钱,要么给他们一两件自己随身带的竹活,夏天的时候大多露宿街头。

去较远地方卖竹活的时候,一般都是和邻居或者亲戚两三个一起去,会首选和关系比较好的邻居一起去。人数不能太多,太多的话会拖沓,影响行程。

(三)“吃着湿嘞,拿着干嘞”

拿着编制的东西去卖,来的钱就可以拿来买粮食、还债。对于编筛子的生活,村民说那种生活是“吃着湿嘞,拿着干嘞”,“吃着湿嘞”是指靠自己地里边种粮食的收成,“拿着干嘞”是指靠卖编制的竹活挣的钱,这两部分基本上能够保证村民生活自给自足,除非家里地比较少或者劳动力比较少,编东西比较慢,这种家庭会经常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但这种家庭在村里比较少见。所以即便是在1942年大灾荒的时候,村里人外出讨饭的人并不多,只有极个别的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平时积攒的东西较少的人家才会出去逃荒。

(四)同村编筛子农户之间的关系

虽然筛子分篓子、馍筐、斗笠、门帘等不同的类型,但在郭大庄村,村民并没有进行分工,同一家庭所有类型的筛子都要编。尽管编筛子的农户较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但村民并未因竞争而产生不和,到邻居家串门,如果邻居在编筛子,会帮忙编筛子。有的时候外村的人到村里“发货”(批发),发货人联系的农户家里筛子数量不够的时候,农户会主动帮忙介绍其他的农户,好让发货人足量批发,“亲戚只盼亲戚有,邻居只盼邻居穷”,首先选择将自家亲戚介绍给批发商,其次是介绍周围其他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农户不会收取批发人的介绍费用。但也有的人心怀不轨,特别见不得别人家比自己好。村里有一户农户,编筛子没有邻居好,有时候外地批发商到村里批发筛子,比较之后,会选择邻居家的筛子,而不选他家的,以致家里经常有很多筛子积压品,而邻居的筛子卖得很快;他气不过,就把自家门口用土垫得很高,以为这样就可以把邻居的风水压下去,而邻居也不甘示弱,将石磨放在自家院墙外,对着他家的大门,两家就这样针锋相对。

除了批发商上门发货,当家人会经常性地到集市上卖筛子,不仅郭大庄附近的集市会参加,较远地方如淮阳、孙店等也会去,去远的地方卖筛子的时候,一般会找两三个人一起去,不会超过四个人,优先选择和自家人一起去,其次选择居住比较近、关系比较好的邻居。谁先把东西卖完谁先回家,不会等到其他人把筛子都卖完才一起回去。“亲是亲,钱财分”,路上各自负责各自的生活,如果身上带的钱不够,可以向其他的同行者借,不需要支付利息。

有的农户原来不会编筛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会找一个关系比较好的人向他学习,会首先选择到近亲家里学习,如果觉得近亲家编得不好,会向其他编的好的农户学习,虽然郭大庄村有“不怕门门会,就怕一门独”的说法,竞争者多了,势必会影响到自家生意,但村民并不考虑这些,大多数人考虑的是“有钱大家挣”,所以对于上门求教学习手艺的人,村民都会热心教给他。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只需要准备一把破竹子用的刀,竹子不用准备,不管去谁家学习都会免费提供。一般从破竹子学起,学会之后才学习编筛子,破坏的不能用来编筛子的竹子以及编坏的筛子,主家都不会让赔,不过要是破坏的竹子太多,学习的人自己就会觉得过意不去,会买一些竹子送给主家,学习期间编成的筛子归主家所有,主家不会付报酬。向别人学习编筛子,不用交学费。学习期间,学徒不需要给主家买礼品,但每次去都要带烟,中途休息的时候要请主家吸烟。学会之后,学徒一般都要摆一摊酒,请师傅吃饭。

图4-1 郭大庄村村民编筛子

编制工的手艺都差不多,而且郭大庄村从事编制的人比较多,编制的手艺基本上都是自己家家庭祖传下来的,每个家庭编的东西种类、产品质量都差不多,也没说哪个编制工在村里的地位比较高。

(五)编制收入与国家关系

编制工在村里不交税,保长也不管他们,赚的钱都是自己(编制工)“落了”(得到),但是如果上边有摊派下来,保长就会分摊派,这个时候编制工就要交摊派。竹活拿出去卖的时候,如果赶集集市上没有请戏班,就不用交税,如果集市上请戏班则要交税,具体要交多少则由集市上负责组织唱戏的头头决定。 JKgCHJSQa47k4uw98WpKF8tr/XsWMY0kQFVOxwYEpDEENJWMxgb5GsmIQSq4c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