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平原与麦作

郭大庄地处豫东平原,传统时期,虽然村庄有河流、有坑,但灌溉技术有限,再加上地方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农作物种植不仅要耐旱而且还要耐寒,所以小麦是村庄的主要农作物。

一、地块形状

整体上来说,郭大庄的麦田全部分布在村子周边,村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有村庄的麦田,居民住所位于村庄麦田的中心。地处平原地带,决定了所有的田地都是规则的,郭其姓老人介绍“俺这嘞地都是方方正正嘞,除非是直河边上嘞地跟着河走,河是弯嘞,河边上嘞地地边不直,有斜边地,但不多,占全村嘞地不足5%,主要还是方方正正嘞地”。

传统时期,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一块,除非是庄主家土地比较多或者是其他经常买土地的农户,会出现家里土地分布在几块不同地块的情况。不管家庭土地经营面积多大,家庭内部不会将土地再分成小的地块。

二、地块边界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地块都有边界,边界分为两种:隐性边界和显性边界。隐性边界为“灰橛”,地块面积确定好之后,要“打灰橛”,在确定的土地边界的两头刨一个深一尺左右、宽半尺左右的坑,在坑里边放一些石灰块,然后再封土,这就是土地界线的隐性标志,隐性标志是绝对不能少的。显性边界有两种,一种是田埂和道路,一种是“桑不楞子”(音,意为桑树棵)。为了方便寻找界线,村民会在灰橛上边栽上桑树苗,称为“桑不楞子”,成为土地界线的显性标志,在平时要注意修剪“桑不楞子”,防止长得过大,影响地里庄稼生长。土地两头的“桑不愣子”会用土地筑起地埂,高约10厘米、宽约5厘米,郭大庄村民称之为“大旗子”。大旗子两边的宽度要一样,一边的大旗子如果做得小了,另一边的农户肯定不同意,容易产生纠纷。如果土地挨着路,则以路作为边界。

村庄之间的麦田也有清晰的边界,麦田之间以村庄的边界为界,例如郭大庄与尚庄以直河为分界线,两个村庄的土地也以直河为分界线,直河北边的麦田归尚庄所有,直河南边的麦田归郭大庄所有。如果两个村庄之间没有河、沟这样明显的界线,就以土地边界为分界线,在确定边界的时候,两个村的保长和土地挨着的农户都要到场。

三、土地耕作

受气候条件影响,郭大庄村的庄稼熟制是一年两熟,春天种小麦,夏天种高粱、大豆等其他杂粮及棉花。小麦冬天10月份种植,次年6月收割,在小麦将要收割的时候,种植大豆、高粱等,与小麦套种。

(一)巧打扮赶不上拙上粪

郭其姓老人介绍,“种地不上粪那不是瞎胡混么”。旧时,在郭大庄村,种小麦之前所有的农户都要上粪,绝大多数农户上地的粪都是自己积攒,只有土地比较多的庄主家才会购买河泥、坑泥作为肥料来源。总体来看,传统时期郭大庄村上地的肥料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积攒。郭大庄村积攒的肥料主要是牲口粪、大粪。所有的农户院子里或者门口都会有一个深约2米、长3—4米、宽1—2米的粪坑,平时村民会将扫地的垃圾、家土、大粪、牲口粪、烧锅留下的锅底灰等投到粪坑里,每次投放大粪、牲口粪的时候会再往里边投放一些麦糠、麦秸、树叶等。

二是掏河泥、坑泥。郭其姓老人介绍,河泥、坑泥的营养丰富,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会到直河里边掏河泥作肥料,一些农户会将掏的河泥卖给庄主。

三是路上拾粪。之前路上的马车、骡子、驴、羊等比较多,会有很多驴粪、牛粪、马粪等,很多村民会背着“箩筐”去路上拾粪,拾粪的多为家里的老人或者10岁左右的小孩子。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村民比较空闲,去路上拾粪的比较多,“春天多积一筐粪,秋天多打一斗粮”。

(二)耕地与耙地

在郭大庄村,有“深耕细作,打的粮食没处搁”的说法,村民都比较重视耕地与耙地。传统时期,犁地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搅犁”犁地,就是从地块的两边开始往地块的中间犁,一块地犁完的时候,地块中间会有一个“墒沟”,村民一般会在“墒沟”里撒肥力最好的大粪,这样会增加整块地的肥力,而且利于蓄水保墒。一种是用“扶犁”犁地,也就是从地块中间往两边犁,地块犁完后,地块中间会有一个“高岗”,而“墒沟”留到了地的两边,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块两边比中间高的情况。

耕地的时候一般需要“搿犋儿”。因为村里的土质较硬,一头牲口拉不动犁耙,需要2—3头牲口套在一起,套成一“犋儿”才能拉得动,所以耕地的时候需要2—3家农户联合起来,将牲口套到一起才能顺利耕地。具体的第三章第二节会讲到。

地块犁好之后,村民就会耙地,耙地与犁地同样重要,郭其姓老人讲述,“村里头嘞人会耙一遍又一遍”,直到把“淤地耙成面,沙地耙成蛋,碱地有坷垃”,但是村里边有“一晚三分薄”的说法,如果播种太晚,土壤肥力会减少,所以为了“抢播”,村民往往不会按照“淤地耙成面,沙地耙成蛋,碱地有坷垃”的要求去做,而是“地耙得有坷垃不要紧,以不绊不卡耧为准”。

(三)播种

小麦播种比较简单,只需要把种子直接种到地里即可,不需要育苗。

1.借种与换种

郭其周老人介绍,传统时期,种植一亩小麦大约需要两三斗种子,村里借种、换种的情况比较普遍。虽然麦子打下来之后,村民都会选其中籽粒饱满的作为来年的种子,但一些农户到了“年关”,春天“青黄不接”,家里有人生了重病,或者发生了其他重大事情的时候,就不得已将预留的种子吃了,等到播种时需要向别人家借种。借种首选向本家亲人借,一般是借多少还多少。其次是向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借,讲究的是“借的浅,还的满”,比如用升借的时候,达到“升圈”以下,但还的时候要达到“升圈”以上,而且粮食刚打下来的时候,一般会送一些新粮食做的馒头、面条等给借粮的一方,让对方“尝新”。最后就是向庄主或者其他放高利贷的农户借,会产生利息,而且利息比较高,最高的时候达到借一斗还两斗。

种子质量决定小麦产量,“好种一半粮”,也有一些村民觉得自家的小麦颗粒不如别人家的小麦颗粒饱满,在播种之前,会与颗粒比较饱满的农户换种子,一般是与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换种子,换种子也讲究公平,给多方对少种子,对方也会给你多少。

2.“点种”与“耧拉”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小麦种植的方式主要有“点种”和“耧拉”两种方式。“点种”就是用铁锹或者锄头刨一个深约1厘米的小坑,将种子丢进去,然后填土,这种方法多为穷困人家或者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农户采用,因为村民觉得这样“比较省种子”,但由于间距把握得不好,所以小麦产量往往也不高。这种方式比较省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就可以完成,但效率比较低,一般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农地的播种,如果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刨坑,一个人填种子和掩埋的话,效率会高一些,一天可以完成约两亩地的播种。“耧拉”就是用人或者牲口拉耧,用耧进行播种,这种方式一般要3个劳动力合作,而且在村民看来比较浪费种子,但这种情况下,小麦产量一般比较高。不过用“耧拉”的时候,耧不到地块边缘,特别是地埂上往往播种不到,这会影响土地产量,“种地不到边,二亩仅半亩”,所以村民还会用人工“点种”的方式在地块边缘播种。

3.补种

不管是“点种”还是“耧拉”,都会出现麦苗长不全的情况,村民要及时加以补种,“一播全苗十成收,缺苗断垄一半丢”。一般在小麦种植20天左右,村民就要补种,不然不仅补种的小麦难以收获,也会影响周围小麦的生长。

(四)锄地

“立春一百日,拿镰割麦吃”,从立春之日起,到麦子收割,大约需要100天,而在这100天之内,有很多的农活需要忙,需要锄地。在郭大村有“种在犁上,收在锄上”的说法,锄地的时候头遍最重要,一方面是锄草,另一方面是松土,“锄有三件宝:有水有肥能锄草”,头遍锄要及时,一般在立春之后要立马锄地,不然就影响麦苗生长。头遍锄地的时候,全家的劳动力都要上,大约需要7—8天可以完成一遍,后边几遍可以不用那么多劳动力,只需要一个人就行,其余的人可以干其他的农活。

(五)小麦收割

传统时期收小麦靠的全部是人力,而且这又是一项比较紧急的任务,在村里有“收麦如救火,虎口把粮夺”的说法。初夏天气多变,如果不及时把麦子收回家,麦子可能浸水发芽,家里一年的口粮就泡汤了,所以在收小麦的时候,家庭间的联合比较常见。

1.造场

场,郭大庄村民也称为晒场,是用来存放割后的小麦、碾压小麦、晒小麦的场所,晒场的地址选择很重要,如果地质太“瓤”、不够结实的话,在碾压小麦的时候,小麦很容易陷进土地,弄不出来,影响收成。在割小麦之前要提前把场造好,“小满不造场,麦打(从)土里扬”,在小满时节左右就要造场。造场大约需要5—6个劳动力,所以在当地,联合造晒场的情况比较普遍,以3家联合的情况为多,联合的人家不能太多,不然场忙不过来,在收麦时不仅没抢到时间,反而因为联合忙不过来而耽误了。联合造场需要综合地域相邻、关系比较亲近两方面的因素考量,如果地是“挨边”的,但平时两家相处不好的话,不会联合造场。如果亲兄弟的地是挨边的,村民会首选与亲兄弟联合造场。造场的时候各家出的场地大小主要根据各家的地块大小决定,如果地块比较宽,那么造场时出的土地要多一些。

联合造场的使用顺序由各家商议决定,一般是谁家的麦子先拉到场里,谁的先用,但使用的时候不能将场都用完,在场的四角要预留一定的位置让联合的其他几家放麦子。

2.麦收五忙

收麦子是一年当中比较忙的时候,在郭大庄村有“一季麦顶三季秋”的说法,所以村民都比较重视麦子收割,“收麦如救火,虎口把粮夺”,麦收五忙包括:割、拉、碾、晒、藏。在收割麦子的时候,村民间联合的情况比较普遍,以防止麦子本身长得不错但因为没有及时收割导致收成减少的情况。

割麦子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三成丢”,要在小麦八成熟的时候割,不能等到小麦完全成熟的时候再割,那样小麦容易燋到地里,麦粒会脱落,影响收成。一般自家劳动力基本可以完成割麦子,如果觉得完成不了,会提前收割。割麦子的时候家庭所有的劳动力都要上工,即使七八岁的孩子,也要拿着镰刀到地里割麦子。把麦子从地里拉到场里,单家独户地完成,但多数农户需要借用别人家的“红车”(独轮小推车,一次能推约400斤粮食)作为运输工具,借用别人家的车子,以不影响主家使用为前提。借用和归还“红车”一般要当家人亲自去,并且借与还的时候要请对方当家人抽烟。一般情况下农户“个把天”或大半天就会归还,除非主家的麦子已经全部拉到场里,暂时不用的情况下,可以多用几天。借用“红车”不需要给主家报酬。如果车子在借用过程中损坏,可以修补的损伤部分找木匠修好,如果不能修补,则必须赔偿一辆新的车子。虽然割、拉都是比较费体力的工作且要迅速完成,但整体上看来,这两个环节基本都是单家独户地完成,很少出现合作的情况。

碾麦子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一般需要5—6个成年劳动力,因为碾麦子要连翻好几遍场,翻场是一项非常累的工作,单个家庭很难顺利完成,而且翻了之后还要继续碾,碾好之后还要翻,翻完之后继续碾,这样重复三四次才能使麦粒脱干净。所以碾麦子的时候联合造场的几家重要劳动力都要参加,每家至少要出两名强壮劳动力。碾麦子的时候需要一件重要的劳动工具——石磙,石磙是比较大型的生产工具,郭大庄村并不是每户都有。村民借石磙遵循的是就近原则,一般都是借用自家场旁边农户家中的石磙。郭其周老人介绍说,“只要看着他嘞石磙在那闲着,或者估计他家快用完了,去给主家说一声,只要两家平常莫啥矛盾,一般都叫使” 。去借还石磙的时候一般也要当家人亲自去,并且兜里要装烟,要请对方当家人抽,但不需要给他一整包,只需要给一支就行。

晒麦子和藏麦子虽然对麦子收成、品质有很重要的影响,但这两个环节都不用“抢天”(抢时间),只要麦子打完,就可以慢慢晒麦子,所以一般单家独户就能完成。

3.“垛垛”

“麦季”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垛垛”,也就是把麦秸秆“垛起来”。在郭大庄村“麦秸垛”形状主要分为两种:长方形的“马头垛”和蒸馍形的“圆垛”。“垛垛”通常需要两名成年劳动力,一个站在下边,一个站在“麦秸垛”上边,在下边的人将麦秸用力“甩”到“麦秸垛”上,站在“麦秸垛”上边的人将麦秸整平,并用力踩踏“麦秸垛”。垛顶用麦糠盖住,然后用泥巴浇灌到麦糠上边,防止淋雨。传统时期,在郭大庄村,麦秸主要用来饲养牲口和当作燃料。 kP83gyeTUsAenMQDFZxO6AyfVFP4YXI08wInuRUENuhsnjupHlhpNy6Xr2WrSs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