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干旱与水利

“靠天吃饭”是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农业生产特点,“常态性”的干旱不仅导致村庄的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农民生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应对干旱对村民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村民不仅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有一定的选择,而且在生活上也做了一定的安排。本节从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水利安排出发对郭大庄村的自然形态进行考察。

图2-3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水利系统

一、水利概况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水利主要由坑、河流和水井类构成,其中坑有三个,分别为官坑、西坑以及窑坑,官坑的规模最大。河流有两条,一条为直河,一条为村内的小河流。水井有三处。具体的情况如图2-3所示。坑与河流主要用于洗澡、洗衣服、牲畜用水,水井主要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

二、坑

(一)概况

郭其姓老人介绍说,传统时期村里共有三个水坑,分别为官坑、窑坑和西坑,对于官坑的位置、面积等,《郭姓族谱》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官坑界址:弓口北段东西宽同五弓,中长二十弓,计地四分一厘六毫六线,北至凤山,西至鹏翔,东至元凯。挨边朝南一段东西宽同二十弓,中长三十八弓,计地三亩一分六厘七毫,东至大魁,西至文茂。南边又一段东西宽同七弓二尺,中长二十七弓,计地八分三厘二毫五线,南至万伶,东至大川,西至文茂。以上四段共计地五亩七分六里二毫一线。

官坑的面积最大,有约5亩,西坑的面积次之,有3亩,面积最小的为窑坑,有2.5亩。郭其周老人介绍,“坑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祖上嘞人说坑之前并莫恁大,村民盖房子挖坯都是从坑里挖,还有之前莫肥料,村民都是掏河泥、坑泥当肥料,慢慢嘞坑就变嘞越来越大”。坑水来源是降水积攒,夏天的时候遇到直河涨水厉害,河水倒流到坑里。

传统时期,三个坑都没有进行正式的产权认定,按照之前约定俗成的惯行,这三个坑属于全体村民所有,但官坑比较特殊,按照祖上的规定,官坑收益为郭姓家族公共财产收入,用作祭祀、修祖坟、修家谱等家族公共事项支出,所有的村民都不得随意下官坑捕鱼、洗衣服、洗澡,甚至不能靠近官坑。

表2-2 郭大庄村水坑的大概情况

材料来源:根据郭其姓、郭其周老人口述整理。

(二)用途

传统时期,官坑的使用规则由郭姓祖上专门规定,西坑和窑坑的用途祖上没有具体规定,村民可以不分区域地使用坑里的水,但村民一般根据就近原则选择使用西坑或者窑坑。传统时期,西坑和窑坑主要有如下用途:一是洗澡,每到春末、夏天、秋初的时候,村民就会到坑里洗澡,特别是一些结了婚的女性村民,不能到河里洗澡,只能在坑里洗。男性村民在坑里洗澡一般不会约其他人一起,但女性村民洗澡的时候一般会约年纪相仿、“一垡的人”一起洗,没有女性单独去坑里洗澡的情况。二是洗衣服,坑是村民洗衣服的主要场所,村民洗衣服也是根据就近原则选择坑。三是牲口料水,村民为牲口淘草料的水大多是从坑里提取。四是捕鱼、鳖、虾等,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到坑里捕捉鱼、鳖、虾以及其他生长在坑里的动物、植物,不用向任何人请示,也不用将捕捉成果分与其他村民。

(三)官坑的管理

据郭其姓、郭培善等老人介绍,传统时期,官坑的使用分两个阶段,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之前,官坑的主要由郭姓家族统一管理,而之后官坑则由村里的庄主郭慎谦和郭慎廉占有。

1.总管人与官坑

老人回忆说,官坑有总管人的时候任何族人不得随意到官坑里洗澡、挑水、捕捉动物,官坑的收益由族长统一支配,主要是用作祭祖。对于官坑的管理,《郭姓族谱》是这么记载的:

官坑规矩,四面各有滩头,准其补修坑涯,不许拿鱼四面,与官坑相连者亦不许挑挖鱼洞。水至何处,鱼至何处,尽属课坑人攫拿,坑内课利按季缴纳,总理人收管,以便春秋祭祀、修补墙垣使用。

官坑的总管人由族长任命,一般是选派家庭条件比较不错、有点脾气的人担任(没脾气的镇不住人)。具体任期一般不作规定,只要他愿意管理官坑就可以一直管,如果不愿意继续管理,和族长说一声,族长就会选派其他的人接管官坑。总管人一般住在官坑附近,便于他及时留意官坑,防止有人偷偷从官坑捕鱼,特别是夏天、秋天时,总管人一天要去官坑转好几趟,时刻留意官坑财产安全。总管人没有工钱,为义务性地帮助族人管理财产。

当秋天到了捕鱼的季节,总管人会联络几名村民下坑捕鱼,然后把鱼卖出去。从下坑捕鱼到最后把鱼卖出去,一般会给捕鱼的人一升半小米作为报酬,报酬从卖鱼获得的收益中支出。卖出去的财产由总管人暂时保管,等到祭祖或者修祖坟的时候,族长会联络他,让他从官坑收益中“支钱”。有的年份村民收成不好或者族内有个别村民家庭生活实在“不铁”,为了帮助他们,总管人会与族长商量允许他们下官坑捕鱼,如果要从坑里打鱼,需要按季缴纳费用,一个季度四斗粮食,粮食交给总管人。

由于官坑总管人是比较有脾气的,所以其他的同族成员一般都比较怕他,不管他说什么,其他族人一般都不会顶嘴,否则会被骂得更厉害。

2.“郭慎谦、郭慎廉,大坑菱角他霸完”

中华民国末期,官坑一年四季生长的都是村内两大庄主的作物。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起,官坑被村里的两大庄主占有,用来养菱角,其他的村民更不能随便去坑里捕鱼甚至洗澡,所以当时,村民编了一个顺口溜:“郭慎谦、郭慎廉,大坑(官坑,因为官坑是村里三个坑最大的,所以村民也称官坑为大坑)菱角他霸完。”村里两大庄主,除了在坑里种菱角,还在里边种藕,而藕一直要到冬天才会收,所以在郭大庄村流行着“七月的菱角、八月的藕”的说法。对于坑里的鱼,村民也不能随便捕捉,庄主担心村民下了坑,会偷自己的菱角或者藕,所以会派专门的人看着,不让村民下坑。

三、河流

(一)直河

1.概况

郭大庄北边有一条河流,被称为直河。直河长约24公里,宽约3米,通往沙河。直河也被称为二十四里直河、赵匡胤运粮河。项城有句俗话,“直河直,二十四里,上八里出邓禹,中八里出田丕,下八里出曹娘娘”,意思是说直河是出人才的地方。郭大庄位于直河的上八里,之前汉朝刘秀军师邓禹的坟就位于郭大庄村子北边。

2.直河与村民生活

传统时期,直河在村民生活中主要起着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享有渔利;二是洗澡,每到夏天,村里的男性村民就会跳到直河里洗澡;三是为牲口提供料水,一般是住在郭大庄村北半部分离直河比较近的农户从直河担水作为牲口的料水,淘料草的水隔三四天要换一次;四是洗衣服,离直河比较近的农户会到直河边洗衣服。郭其周老人讲述,旧时,直河对村民生活影响最大的还是捕鱼、养鱼。

(1)野生的鱼捕捞关系

在以前,直河是无人管理的,河里的鱼很多,还有“老鳖”、虾、河蚌等,在没人设立围栏的区域(没人圈起来养鱼的区域),村民可以随便去捕鱼。由于那时候村里农户的生活条件普遍不怎么好,对于捕捉上来的鱼,村民基本不舍得吃,大多拿出去卖,除非家里有人生病、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会选择自己吃。郭其周老人介绍说,他之前比较爱玩,为了下河捕鱼,专门请人打了捕鱼用的小船。村里的佃户也可以随便下河捕鱼,不受约束,捕捉的鱼全部归捕鱼者所有,不用分给别人,包括他的东家。

(2)私人在河里养鱼的关系

郭其周老人介绍,有的村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会选择在河里养鱼。传统时期,在河里设围栏没人管,但在河里养鱼的村民都比较自觉,不会把自家养鱼的区域圈定得特别大,因为想养鱼的农户很多,养鱼人都会考虑自己在村里的影响。村里的佃户也可以在河里养鱼,养鱼所得全部归属他自己,不用分给其他的人。

养鱼的费用主要是买鱼苗的费用,其他方面的投入很少。也有几家联合在河里养鱼的情况,首先选择与自家亲兄弟合作,其次是选择和“一垡的人”联合,买鱼苗的费用由联合的几家均摊,平时轮流照顾鱼塘,最后的收成也是几家平分。

图2-4 民国时期村民打鱼用的小船

3.直河对村庄间关系的影响

直河是郭大庄与附近村庄的分界线,郭大庄与郭尚庄、四平楼是以直河为分界线的,但并未对河流进行产权认定。有的时候有两个村的村民间斗气,比如要在河里养鱼的话,双方会互相争河的产权,都说河是自己村庄的,这种情况会按照“路到中间,河到底”的规矩判定产权,从河床中间位置划定界线,养鱼圈定的范围不能超过界线。河里的鱼等生物归两个村的全体村民所有,他们都可以不分界线地下河捕鱼、捉“老鳖”、打苇草。

如果要在河上搭建公共设施,附近的村庄都要出钱、出力。传统时期,村民在直河上边修了拦水坝,修拦水坝的时候包庄、四平楼、刘店、罗集村的村民都出了钱,而且包庄、四平楼的村民还出了人工。

(二)村内小河

郭其姓老人回忆,传统时期,村内的小河比较窄,约1米宽,连通与曹楼村的“深水沟”。老人讲述,之前小河里的水在平时并不是很多,只是在夏天经常降水的时候,河水会多一些,所以村民一般不怎么用河里的水,只是偶尔有一些住在河边的村民从河里担水做牲口料水,除此之外偶尔有鸭子、鹅等在河里游泳。虽然河里也会有鱼、河蚌等水生物,但村民并不会去捉河里的鱼,“太小了,杀吃还不够塞牙缝,太麻烦”

四、水井

传统时期,水井是郭大庄村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村里的老人这样形容水井的作用:“莫井咋吃饭?”

(一)概况

在过去,郭大庄村庄内部共有水井三处,如图2-3所示,村子后门十字街口一处、村东南头一处、村西南头一处,分别供处于不同位置的村民饮水使用。郭其姓老人介绍,村里的水井都是很早之前祖上的人挖的,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村内并没有新挖水井。位于村子后门十字街口的水井1是最大的一口井,在郭慎廉家“柴火院”门口。郭其周老人介绍,关于水井1村里有一个说法:之前村里有人觉得水井所在的位置影响了交通,组织人把井掩埋了,但是水井被掩埋之后后门的女性总是生病,找村里的以及其他地方的神将帮忙看了之后,神将认为是掩埋水井导致后五门的女性经常生病,所以村里又派人把水井挖开,之后后五门的女性再也没有生病。

表2-3 中华民国时期郭大庄村水井概况

材料来源:根据郭其姓老人口述整理。

(二)水井类型

郭其姓老人介绍说,过去的水井1是“辘轳井”,井2和井3都是“木钩子井”。“辘轳井”的结构是木制的三脚架,在井沿边架起两根比较粗的杨木棍,木棍的一头深埋在地下约半米,两根木棍的另一头交叉成“十”字状,然后在离两根木棍相距约半米处栽一个树桩,树桩要深入地下约半米。在树桩与木棍交叉处相同高度钻洞。辘轳头部固定一个“摇把”,打水的时候,将水桶扔到井内,水桶下沉的时候辘轳会转动,要使劲按住辘轳,以控制辘轳下降的速度,这叫“放辘轳”,之后就是均匀用力,将水桶提上来,称为“绞辘轳”。

“木钩子井”的构造比较简单,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边装上一个钩子,取水的时候将水桶挂在钩子上,将水桶沉到井里,然后将水桶打上来。“木钩子井”比较考验技术,技术不好的话水桶很容易脱离钩子,沉到井底。

据老人介绍,辘轳井决定水桶下降高度的是绳子,只要绳子够长,就能打较多的水,而“木钩子井”如果木棍不够长,打上来的水是很有限的。

(三)使用权限与顺序

郭其姓老人介绍,在以前,村民根据就近原则取水,水井1主要是村庄后五门的农户在用,前五门住在水井1附近的农户也会从水井1打水,后五门的农户不会拒绝。水井2主要是住在村十字街西南方位的农户使用;水井3主要是住在村十字街东南方位的农户在使用。

老人介绍,由于井2与井3都比较小,在干旱的时候会经常打不上水,住在村子前五门的农户会断水,他们会到井1打水,后五门的农户不会不让他们打。但要按照先后顺序打水,前五门的农户到井1取水的时候,如果恰巧碰到后五门的农户排在自己后边,为了“面子好看”,会主动提出来让后边的农户先打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与排在前边的人商量“插水”。而且前五门的农户去井1打水,最多带两个水桶,一些农户只带一个水桶,“打一桶先吃,干旱嘞时候水井上水是有限哩,如果带哩桶多咯,其他农户该不愿意了,背后要说三道四,在村里不好做人”

(四)水井使用规则

传统时期,为了维护水井安全,在郭大庄村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水井使用规则,主要包括:

其一,不能往水井里乱扔东西,特别是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果被其他村民看到孩子往井里扔东西,家长会被其他村民议论;

其二,辘轳上绑的水桶要放在水井旁边,不能悬置在水井之上;

其三,不能损坏辘轳和木桩;

其四,住在水井附近的人要经常留意水井的安全,如果碰到有人故意损坏水井,可以当面骂他。

(五)水井维护

郭其姓老人回忆,在过去,水井维护比较简单,特别是水井2与水井3的维护,仅仅是淘井,水井1的维护相对来说复杂一些。总体看来,在郭大庄村水井维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井1辘轳的维护。郭其姓老人介绍,之前辘轳都是木头做成的,风吹日晒,很容易“糟”,而且埋辘轳的树桩经常晃动,会出现根基不牢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木桩5—6年就要更换新的,一般是住在后五门的几家庄主出木头,具体由谁出,“不一定,主要看谁家当时有木头,谁家有木头,觉得辘轳木桩该换了,就会把木头拿出来,大家一起换”

其二,井绳的维护。之前井绳用的是用蓖麻杆子皮搓成的麻绳,到夏天的时候,村庄道路旁边蓖麻很多,不用费什么功夫就可以搓一条麻绳,当村民觉得绳子需要更换的时候,在“喷空儿”(聊天)的时候会有人提出说井绳该换了,“喷空儿”的几个人就会联合搓一条麻绳,将老井绳更换。

其三,淘井。据郭其姓老人讲,到了天干的时候,村民会组织淘井。井2和井3淘井比较简单,经常从井里取水的村民都要参加,井2是住在十字街西南方位的村民淘,井3是住在十字街东南方位的村民淘。淘井的时候一般选择年轻人下去,一个人在井下待20分钟左右,换下一个人下去,一般两三个小时可以完成。井1淘井就比较复杂了,井1淘井往往伴随着整个村庄的求雨活动,整个村庄的村民都会参加。老人介绍说,在村里人看来,水井1是井龙王的聚集地,每逢干旱要的时候,要淘井。淘井是村里的庄主联合村里的神将组织的,是全村的共同事务,所有的村民都要交费用,具体交多少不一定,主要看“心意”。收的费用主要用来购买香纸、刀头(肉)以及其他祭拜井龙王时所用到的祭品。井1淘井现场村里所有的农户都要派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到场。每次派两个强壮的劳动力下去,下井之前要喝点酒暖暖身子,在井下待20分钟左右,再换其他的人下去。淘井之前收取的费用,除了买祭品和买酒,余下的费用用来摆酒席,管下井的人吃饭。 I0h8XzG1Pnpma3gZebXDZzLV2WxCQUMJrhRgbSHn0KMRnFR2wdQjGKMMULqjT9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