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是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农业生产特点,“常态性”的干旱不仅导致村庄的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农民生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应对干旱对村民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村民不仅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有一定的选择,而且在生活上也做了一定的安排。本节从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水利安排出发对郭大庄村的自然形态进行考察。
图2-3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水利系统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水利主要由坑、河流和水井类构成,其中坑有三个,分别为官坑、西坑以及窑坑,官坑的规模最大。河流有两条,一条为直河,一条为村内的小河流。水井有三处。具体的情况如图2-3所示。坑与河流主要用于洗澡、洗衣服、牲畜用水,水井主要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
(一)概况
郭其姓老人介绍说,传统时期村里共有三个水坑,分别为官坑、窑坑和西坑,对于官坑的位置、面积等,《郭姓族谱》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官坑界址:弓口北段东西宽同五弓,中长二十弓,计地四分一厘六毫六线,北至凤山,西至鹏翔,东至元凯。挨边朝南一段东西宽同二十弓,中长三十八弓,计地三亩一分六厘七毫,东至大魁,西至文茂。南边又一段东西宽同七弓二尺,中长二十七弓,计地八分三厘二毫五线,南至万伶,东至大川,西至文茂。以上四段共计地五亩七分六里二毫一线。
官坑的面积最大,有约5亩,西坑的面积次之,有3亩,面积最小的为窑坑,有2.5亩。郭其周老人介绍,“坑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祖上嘞人说坑之前并莫恁大,村民盖房子挖坯都是从坑里挖,还有之前莫肥料,村民都是掏河泥、坑泥当肥料,慢慢嘞坑就变嘞越来越大”。坑水来源是降水积攒,夏天的时候遇到直河涨水厉害,河水倒流到坑里。
传统时期,三个坑都没有进行正式的产权认定,按照之前约定俗成的惯行,这三个坑属于全体村民所有,但官坑比较特殊,按照祖上的规定,官坑收益为郭姓家族公共财产收入,用作祭祀、修祖坟、修家谱等家族公共事项支出,所有的村民都不得随意下官坑捕鱼、洗衣服、洗澡,甚至不能靠近官坑。
表2-2 郭大庄村水坑的大概情况
材料来源:根据郭其姓、郭其周老人口述整理。
(二)用途
传统时期,官坑的使用规则由郭姓祖上专门规定,西坑和窑坑的用途祖上没有具体规定,村民可以不分区域地使用坑里的水,但村民一般根据就近原则选择使用西坑或者窑坑。传统时期,西坑和窑坑主要有如下用途:一是洗澡,每到春末、夏天、秋初的时候,村民就会到坑里洗澡,特别是一些结了婚的女性村民,不能到河里洗澡,只能在坑里洗。男性村民在坑里洗澡一般不会约其他人一起,但女性村民洗澡的时候一般会约年纪相仿、“一垡的人”一起洗,没有女性单独去坑里洗澡的情况。二是洗衣服,坑是村民洗衣服的主要场所,村民洗衣服也是根据就近原则选择坑。三是牲口料水,村民为牲口淘草料的水大多是从坑里提取。四是捕鱼、鳖、虾等,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到坑里捕捉鱼、鳖、虾以及其他生长在坑里的动物、植物,不用向任何人请示,也不用将捕捉成果分与其他村民。
(三)官坑的管理
据郭其姓、郭培善等老人介绍,传统时期,官坑的使用分两个阶段,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之前,官坑的主要由郭姓家族统一管理,而之后官坑则由村里的庄主郭慎谦和郭慎廉占有。
1.总管人与官坑
老人回忆说,官坑有总管人的时候任何族人不得随意到官坑里洗澡、挑水、捕捉动物,官坑的收益由族长统一支配,主要是用作祭祖。对于官坑的管理,《郭姓族谱》是这么记载的:
官坑规矩,四面各有滩头,准其补修坑涯,不许拿鱼四面,与官坑相连者亦不许挑挖鱼洞。水至何处,鱼至何处,尽属课坑人攫拿,坑内课利按季缴纳,总理人收管,以便春秋祭祀、修补墙垣使用。
官坑的总管人由族长任命,一般是选派家庭条件比较不错、有点脾气的人担任(没脾气的镇不住人)。具体任期一般不作规定,只要他愿意管理官坑就可以一直管,如果不愿意继续管理,和族长说一声,族长就会选派其他的人接管官坑。总管人一般住在官坑附近,便于他及时留意官坑,防止有人偷偷从官坑捕鱼,特别是夏天、秋天时,总管人一天要去官坑转好几趟,时刻留意官坑财产安全。总管人没有工钱,为义务性地帮助族人管理财产。
当秋天到了捕鱼的季节,总管人会联络几名村民下坑捕鱼,然后把鱼卖出去。从下坑捕鱼到最后把鱼卖出去,一般会给捕鱼的人一升半小米作为报酬,报酬从卖鱼获得的收益中支出。卖出去的财产由总管人暂时保管,等到祭祖或者修祖坟的时候,族长会联络他,让他从官坑收益中“支钱”。有的年份村民收成不好或者族内有个别村民家庭生活实在“不铁”,为了帮助他们,总管人会与族长商量允许他们下官坑捕鱼,如果要从坑里打鱼,需要按季缴纳费用,一个季度四斗粮食,粮食交给总管人。
由于官坑总管人是比较有脾气的,所以其他的同族成员一般都比较怕他,不管他说什么,其他族人一般都不会顶嘴,否则会被骂得更厉害。
2.“郭慎谦、郭慎廉,大坑菱角他霸完”
中华民国末期,官坑一年四季生长的都是村内两大庄主的作物。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起,官坑被村里的两大庄主占有,用来养菱角,其他的村民更不能随便去坑里捕鱼甚至洗澡,所以当时,村民编了一个顺口溜:“郭慎谦、郭慎廉,大坑(官坑,因为官坑是村里三个坑最大的,所以村民也称官坑为大坑)菱角他霸完。”村里两大庄主,除了在坑里种菱角,还在里边种藕,而藕一直要到冬天才会收,所以在郭大庄村流行着“七月的菱角、八月的藕”的说法。对于坑里的鱼,村民也不能随便捕捉,庄主担心村民下了坑,会偷自己的菱角或者藕,所以会派专门的人看着,不让村民下坑。
(一)直河
1.概况
郭大庄北边有一条河流,被称为直河。直河长约24公里,宽约3米,通往沙河。直河也被称为二十四里直河、赵匡胤运粮河。项城有句俗话,“直河直,二十四里,上八里出邓禹,中八里出田丕,下八里出曹娘娘”,意思是说直河是出人才的地方。郭大庄位于直河的上八里,之前汉朝刘秀军师邓禹的坟就位于郭大庄村子北边。
2.直河与村民生活
传统时期,直河在村民生活中主要起着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享有渔利;二是洗澡,每到夏天,村里的男性村民就会跳到直河里洗澡;三是为牲口提供料水,一般是住在郭大庄村北半部分离直河比较近的农户从直河担水作为牲口的料水,淘料草的水隔三四天要换一次;四是洗衣服,离直河比较近的农户会到直河边洗衣服。郭其周老人讲述,旧时,直河对村民生活影响最大的还是捕鱼、养鱼。
(1)野生的鱼捕捞关系
在以前,直河是无人管理的,河里的鱼很多,还有“老鳖”、虾、河蚌等,在没人设立围栏的区域(没人圈起来养鱼的区域),村民可以随便去捕鱼。由于那时候村里农户的生活条件普遍不怎么好,对于捕捉上来的鱼,村民基本不舍得吃,大多拿出去卖,除非家里有人生病、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会选择自己吃。郭其周老人介绍说,他之前比较爱玩,为了下河捕鱼,专门请人打了捕鱼用的小船。村里的佃户也可以随便下河捕鱼,不受约束,捕捉的鱼全部归捕鱼者所有,不用分给别人,包括他的东家。
(2)私人在河里养鱼的关系
郭其周老人介绍,有的村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会选择在河里养鱼。传统时期,在河里设围栏没人管,但在河里养鱼的村民都比较自觉,不会把自家养鱼的区域圈定得特别大,因为想养鱼的农户很多,养鱼人都会考虑自己在村里的影响。村里的佃户也可以在河里养鱼,养鱼所得全部归属他自己,不用分给其他的人。
养鱼的费用主要是买鱼苗的费用,其他方面的投入很少。也有几家联合在河里养鱼的情况,首先选择与自家亲兄弟合作,其次是选择和“一垡的人”联合,买鱼苗的费用由联合的几家均摊,平时轮流照顾鱼塘,最后的收成也是几家平分。
图2-4 民国时期村民打鱼用的小船
3.直河对村庄间关系的影响
直河是郭大庄与附近村庄的分界线,郭大庄与郭尚庄、四平楼是以直河为分界线的,但并未对河流进行产权认定。有的时候有两个村的村民间斗气,比如要在河里养鱼的话,双方会互相争河的产权,都说河是自己村庄的,这种情况会按照“路到中间,河到底”的规矩判定产权,从河床中间位置划定界线,养鱼圈定的范围不能超过界线。河里的鱼等生物归两个村的全体村民所有,他们都可以不分界线地下河捕鱼、捉“老鳖”、打苇草。
如果要在河上搭建公共设施,附近的村庄都要出钱、出力。传统时期,村民在直河上边修了拦水坝,修拦水坝的时候包庄、四平楼、刘店、罗集村的村民都出了钱,而且包庄、四平楼的村民还出了人工。
(二)村内小河
郭其姓老人回忆,传统时期,村内的小河比较窄,约1米宽,连通与曹楼村的“深水沟”。老人讲述,之前小河里的水在平时并不是很多,只是在夏天经常降水的时候,河水会多一些,所以村民一般不怎么用河里的水,只是偶尔有一些住在河边的村民从河里担水做牲口料水,除此之外偶尔有鸭子、鹅等在河里游泳。虽然河里也会有鱼、河蚌等水生物,但村民并不会去捉河里的鱼,“太小了,杀吃还不够塞牙缝,太麻烦”
。
传统时期,水井是郭大庄村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村里的老人这样形容水井的作用:“莫井咋吃饭?”
(一)概况
在过去,郭大庄村庄内部共有水井三处,如图2-3所示,村子后门十字街口一处、村东南头一处、村西南头一处,分别供处于不同位置的村民饮水使用。郭其姓老人介绍,村里的水井都是很早之前祖上的人挖的,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村内并没有新挖水井。位于村子后门十字街口的水井1是最大的一口井,在郭慎廉家“柴火院”门口。郭其周老人介绍,关于水井1村里有一个说法:之前村里有人觉得水井所在的位置影响了交通,组织人把井掩埋了,但是水井被掩埋之后后门的女性总是生病,找村里的以及其他地方的神将帮忙看了之后,神将认为是掩埋水井导致后五门的女性经常生病,所以村里又派人把水井挖开,之后后五门的女性再也没有生病。
表2-3 中华民国时期郭大庄村水井概况
材料来源:根据郭其姓老人口述整理。
(二)水井类型
郭其姓老人介绍说,过去的水井1是“辘轳井”,井2和井3都是“木钩子井”。“辘轳井”的结构是木制的三脚架,在井沿边架起两根比较粗的杨木棍,木棍的一头深埋在地下约半米,两根木棍的另一头交叉成“十”字状,然后在离两根木棍相距约半米处栽一个树桩,树桩要深入地下约半米。在树桩与木棍交叉处相同高度钻洞。辘轳头部固定一个“摇把”,打水的时候,将水桶扔到井内,水桶下沉的时候辘轳会转动,要使劲按住辘轳,以控制辘轳下降的速度,这叫“放辘轳”,之后就是均匀用力,将水桶提上来,称为“绞辘轳”。
“木钩子井”的构造比较简单,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边装上一个钩子,取水的时候将水桶挂在钩子上,将水桶沉到井里,然后将水桶打上来。“木钩子井”比较考验技术,技术不好的话水桶很容易脱离钩子,沉到井底。
据老人介绍,辘轳井决定水桶下降高度的是绳子,只要绳子够长,就能打较多的水,而“木钩子井”如果木棍不够长,打上来的水是很有限的。
(三)使用权限与顺序
郭其姓老人介绍,在以前,村民根据就近原则取水,水井1主要是村庄后五门的农户在用,前五门住在水井1附近的农户也会从水井1打水,后五门的农户不会拒绝。水井2主要是住在村十字街西南方位的农户使用;水井3主要是住在村十字街东南方位的农户在使用。
老人介绍,由于井2与井3都比较小,在干旱的时候会经常打不上水,住在村子前五门的农户会断水,他们会到井1打水,后五门的农户不会不让他们打。但要按照先后顺序打水,前五门的农户到井1取水的时候,如果恰巧碰到后五门的农户排在自己后边,为了“面子好看”,会主动提出来让后边的农户先打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与排在前边的人商量“插水”。而且前五门的农户去井1打水,最多带两个水桶,一些农户只带一个水桶,“打一桶先吃,干旱嘞时候水井上水是有限哩,如果带哩桶多咯,其他农户该不愿意了,背后要说三道四,在村里不好做人”
。
(四)水井使用规则
传统时期,为了维护水井安全,在郭大庄村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水井使用规则,主要包括:
其一,不能往水井里乱扔东西,特别是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果被其他村民看到孩子往井里扔东西,家长会被其他村民议论;
其二,辘轳上绑的水桶要放在水井旁边,不能悬置在水井之上;
其三,不能损坏辘轳和木桩;
其四,住在水井附近的人要经常留意水井的安全,如果碰到有人故意损坏水井,可以当面骂他。
(五)水井维护
郭其姓老人回忆,在过去,水井维护比较简单,特别是水井2与水井3的维护,仅仅是淘井,水井1的维护相对来说复杂一些。总体看来,在郭大庄村水井维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井1辘轳的维护。郭其姓老人介绍,之前辘轳都是木头做成的,风吹日晒,很容易“糟”,而且埋辘轳的树桩经常晃动,会出现根基不牢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木桩5—6年就要更换新的,一般是住在后五门的几家庄主出木头,具体由谁出,“不一定,主要看谁家当时有木头,谁家有木头,觉得辘轳木桩该换了,就会把木头拿出来,大家一起换”
。
其二,井绳的维护。之前井绳用的是用蓖麻杆子皮搓成的麻绳,到夏天的时候,村庄道路旁边蓖麻很多,不用费什么功夫就可以搓一条麻绳,当村民觉得绳子需要更换的时候,在“喷空儿”(聊天)的时候会有人提出说井绳该换了,“喷空儿”的几个人就会联合搓一条麻绳,将老井绳更换。
其三,淘井。据郭其姓老人讲,到了天干的时候,村民会组织淘井。井2和井3淘井比较简单,经常从井里取水的村民都要参加,井2是住在十字街西南方位的村民淘,井3是住在十字街东南方位的村民淘。淘井的时候一般选择年轻人下去,一个人在井下待20分钟左右,换下一个人下去,一般两三个小时可以完成。井1淘井就比较复杂了,井1淘井往往伴随着整个村庄的求雨活动,整个村庄的村民都会参加。老人介绍说,在村里人看来,水井1是井龙王的聚集地,每逢干旱要的时候,要淘井。淘井是村里的庄主联合村里的神将组织的,是全村的共同事务,所有的村民都要交费用,具体交多少不一定,主要看“心意”。收的费用主要用来购买香纸、刀头(肉)以及其他祭拜井龙王时所用到的祭品。井1淘井现场村里所有的农户都要派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到场。每次派两个强壮的劳动力下去,下井之前要喝点酒暖暖身子,在井下待20分钟左右,再换其他的人下去。淘井之前收取的费用,除了买祭品和买酒,余下的费用用来摆酒席,管下井的人吃饭。
郭大庄地处豫东平原,传统时期,虽然村庄有河流、有坑,但灌溉技术有限,再加上地方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农作物种植不仅要耐旱而且还要耐寒,所以小麦是村庄的主要农作物。
整体上来说,郭大庄的麦田全部分布在村子周边,村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有村庄的麦田,居民住所位于村庄麦田的中心。地处平原地带,决定了所有的田地都是规则的,郭其姓老人介绍“俺这嘞地都是方方正正嘞,除非是直河边上嘞地跟着河走,河是弯嘞,河边上嘞地地边不直,有斜边地,但不多,占全村嘞地不足5%,主要还是方方正正嘞地”。
传统时期,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一块,除非是庄主家土地比较多或者是其他经常买土地的农户,会出现家里土地分布在几块不同地块的情况。不管家庭土地经营面积多大,家庭内部不会将土地再分成小的地块。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地块都有边界,边界分为两种:隐性边界和显性边界。隐性边界为“灰橛”,地块面积确定好之后,要“打灰橛”,在确定的土地边界的两头刨一个深一尺左右、宽半尺左右的坑,在坑里边放一些石灰块,然后再封土,这就是土地界线的隐性标志,隐性标志是绝对不能少的。显性边界有两种,一种是田埂和道路,一种是“桑不楞子”(音,意为桑树棵)。为了方便寻找界线,村民会在灰橛上边栽上桑树苗,称为“桑不楞子”,成为土地界线的显性标志,在平时要注意修剪“桑不楞子”,防止长得过大,影响地里庄稼生长。土地两头的“桑不愣子”会用土地筑起地埂,高约10厘米、宽约5厘米,郭大庄村民称之为“大旗子”。大旗子两边的宽度要一样,一边的大旗子如果做得小了,另一边的农户肯定不同意,容易产生纠纷。如果土地挨着路,则以路作为边界。
村庄之间的麦田也有清晰的边界,麦田之间以村庄的边界为界,例如郭大庄与尚庄以直河为分界线,两个村庄的土地也以直河为分界线,直河北边的麦田归尚庄所有,直河南边的麦田归郭大庄所有。如果两个村庄之间没有河、沟这样明显的界线,就以土地边界为分界线,在确定边界的时候,两个村的保长和土地挨着的农户都要到场。
受气候条件影响,郭大庄村的庄稼熟制是一年两熟,春天种小麦,夏天种高粱、大豆等其他杂粮及棉花。小麦冬天10月份种植,次年6月收割,在小麦将要收割的时候,种植大豆、高粱等,与小麦套种。
(一)巧打扮赶不上拙上粪
郭其姓老人介绍,“种地不上粪那不是瞎胡混么”。旧时,在郭大庄村,种小麦之前所有的农户都要上粪,绝大多数农户上地的粪都是自己积攒,只有土地比较多的庄主家才会购买河泥、坑泥作为肥料来源。总体来看,传统时期郭大庄村上地的肥料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积攒。郭大庄村积攒的肥料主要是牲口粪、大粪。所有的农户院子里或者门口都会有一个深约2米、长3—4米、宽1—2米的粪坑,平时村民会将扫地的垃圾、家土、大粪、牲口粪、烧锅留下的锅底灰等投到粪坑里,每次投放大粪、牲口粪的时候会再往里边投放一些麦糠、麦秸、树叶等。
二是掏河泥、坑泥。郭其姓老人介绍,河泥、坑泥的营养丰富,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会到直河里边掏河泥作肥料,一些农户会将掏的河泥卖给庄主。
三是路上拾粪。之前路上的马车、骡子、驴、羊等比较多,会有很多驴粪、牛粪、马粪等,很多村民会背着“箩筐”去路上拾粪,拾粪的多为家里的老人或者10岁左右的小孩子。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村民比较空闲,去路上拾粪的比较多,“春天多积一筐粪,秋天多打一斗粮”。
(二)耕地与耙地
在郭大庄村,有“深耕细作,打的粮食没处搁”的说法,村民都比较重视耕地与耙地。传统时期,犁地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搅犁”犁地,就是从地块的两边开始往地块的中间犁,一块地犁完的时候,地块中间会有一个“墒沟”,村民一般会在“墒沟”里撒肥力最好的大粪,这样会增加整块地的肥力,而且利于蓄水保墒。一种是用“扶犁”犁地,也就是从地块中间往两边犁,地块犁完后,地块中间会有一个“高岗”,而“墒沟”留到了地的两边,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块两边比中间高的情况。
耕地的时候一般需要“搿犋儿”。因为村里的土质较硬,一头牲口拉不动犁耙,需要2—3头牲口套在一起,套成一“犋儿”才能拉得动,所以耕地的时候需要2—3家农户联合起来,将牲口套到一起才能顺利耕地。具体的第三章第二节会讲到。
地块犁好之后,村民就会耙地,耙地与犁地同样重要,郭其姓老人讲述,“村里头嘞人会耙一遍又一遍”,直到把“淤地耙成面,沙地耙成蛋,碱地有坷垃”,但是村里边有“一晚三分薄”的说法,如果播种太晚,土壤肥力会减少,所以为了“抢播”,村民往往不会按照“淤地耙成面,沙地耙成蛋,碱地有坷垃”的要求去做,而是“地耙得有坷垃不要紧,以不绊不卡耧为准”。
(三)播种
小麦播种比较简单,只需要把种子直接种到地里即可,不需要育苗。
1.借种与换种
郭其周老人介绍,传统时期,种植一亩小麦大约需要两三斗种子,村里借种、换种的情况比较普遍。虽然麦子打下来之后,村民都会选其中籽粒饱满的作为来年的种子,但一些农户到了“年关”,春天“青黄不接”,家里有人生了重病,或者发生了其他重大事情的时候,就不得已将预留的种子吃了,等到播种时需要向别人家借种。借种首选向本家亲人借,一般是借多少还多少。其次是向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借,讲究的是“借的浅,还的满”,比如用升借的时候,达到“升圈”以下,但还的时候要达到“升圈”以上,而且粮食刚打下来的时候,一般会送一些新粮食做的馒头、面条等给借粮的一方,让对方“尝新”。最后就是向庄主或者其他放高利贷的农户借,会产生利息,而且利息比较高,最高的时候达到借一斗还两斗。
种子质量决定小麦产量,“好种一半粮”,也有一些村民觉得自家的小麦颗粒不如别人家的小麦颗粒饱满,在播种之前,会与颗粒比较饱满的农户换种子,一般是与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换种子,换种子也讲究公平,给多方对少种子,对方也会给你多少。
2.“点种”与“耧拉”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小麦种植的方式主要有“点种”和“耧拉”两种方式。“点种”就是用铁锹或者锄头刨一个深约1厘米的小坑,将种子丢进去,然后填土,这种方法多为穷困人家或者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农户采用,因为村民觉得这样“比较省种子”,但由于间距把握得不好,所以小麦产量往往也不高。这种方式比较省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就可以完成,但效率比较低,一般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农地的播种,如果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刨坑,一个人填种子和掩埋的话,效率会高一些,一天可以完成约两亩地的播种。“耧拉”就是用人或者牲口拉耧,用耧进行播种,这种方式一般要3个劳动力合作,而且在村民看来比较浪费种子,但这种情况下,小麦产量一般比较高。不过用“耧拉”的时候,耧不到地块边缘,特别是地埂上往往播种不到,这会影响土地产量,“种地不到边,二亩仅半亩”,所以村民还会用人工“点种”的方式在地块边缘播种。
3.补种
不管是“点种”还是“耧拉”,都会出现麦苗长不全的情况,村民要及时加以补种,“一播全苗十成收,缺苗断垄一半丢”。一般在小麦种植20天左右,村民就要补种,不然不仅补种的小麦难以收获,也会影响周围小麦的生长。
(四)锄地
“立春一百日,拿镰割麦吃”,从立春之日起,到麦子收割,大约需要100天,而在这100天之内,有很多的农活需要忙,需要锄地。在郭大村有“种在犁上,收在锄上”的说法,锄地的时候头遍最重要,一方面是锄草,另一方面是松土,“锄有三件宝:有水有肥能锄草”,头遍锄要及时,一般在立春之后要立马锄地,不然就影响麦苗生长。头遍锄地的时候,全家的劳动力都要上,大约需要7—8天可以完成一遍,后边几遍可以不用那么多劳动力,只需要一个人就行,其余的人可以干其他的农活。
(五)小麦收割
传统时期收小麦靠的全部是人力,而且这又是一项比较紧急的任务,在村里有“收麦如救火,虎口把粮夺”的说法。初夏天气多变,如果不及时把麦子收回家,麦子可能浸水发芽,家里一年的口粮就泡汤了,所以在收小麦的时候,家庭间的联合比较常见。
1.造场
场,郭大庄村民也称为晒场,是用来存放割后的小麦、碾压小麦、晒小麦的场所,晒场的地址选择很重要,如果地质太“瓤”、不够结实的话,在碾压小麦的时候,小麦很容易陷进土地,弄不出来,影响收成。在割小麦之前要提前把场造好,“小满不造场,麦打(从)土里扬”,在小满时节左右就要造场。造场大约需要5—6个劳动力,所以在当地,联合造晒场的情况比较普遍,以3家联合的情况为多,联合的人家不能太多,不然场忙不过来,在收麦时不仅没抢到时间,反而因为联合忙不过来而耽误了。联合造场需要综合地域相邻、关系比较亲近两方面的因素考量,如果地是“挨边”的,但平时两家相处不好的话,不会联合造场。如果亲兄弟的地是挨边的,村民会首选与亲兄弟联合造场。造场的时候各家出的场地大小主要根据各家的地块大小决定,如果地块比较宽,那么造场时出的土地要多一些。
联合造场的使用顺序由各家商议决定,一般是谁家的麦子先拉到场里,谁的先用,但使用的时候不能将场都用完,在场的四角要预留一定的位置让联合的其他几家放麦子。
2.麦收五忙
收麦子是一年当中比较忙的时候,在郭大庄村有“一季麦顶三季秋”的说法,所以村民都比较重视麦子收割,“收麦如救火,虎口把粮夺”,麦收五忙包括:割、拉、碾、晒、藏。在收割麦子的时候,村民间联合的情况比较普遍,以防止麦子本身长得不错但因为没有及时收割导致收成减少的情况。
割麦子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三成丢”,要在小麦八成熟的时候割,不能等到小麦完全成熟的时候再割,那样小麦容易燋到地里,麦粒会脱落,影响收成。一般自家劳动力基本可以完成割麦子,如果觉得完成不了,会提前收割。割麦子的时候家庭所有的劳动力都要上工,即使七八岁的孩子,也要拿着镰刀到地里割麦子。把麦子从地里拉到场里,单家独户地完成,但多数农户需要借用别人家的“红车”(独轮小推车,一次能推约400斤粮食)作为运输工具,借用别人家的车子,以不影响主家使用为前提。借用和归还“红车”一般要当家人亲自去,并且借与还的时候要请对方当家人抽烟。一般情况下农户“个把天”或大半天就会归还,除非主家的麦子已经全部拉到场里,暂时不用的情况下,可以多用几天。借用“红车”不需要给主家报酬。如果车子在借用过程中损坏,可以修补的损伤部分找木匠修好,如果不能修补,则必须赔偿一辆新的车子。虽然割、拉都是比较费体力的工作且要迅速完成,但整体上看来,这两个环节基本都是单家独户地完成,很少出现合作的情况。
碾麦子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一般需要5—6个成年劳动力,因为碾麦子要连翻好几遍场,翻场是一项非常累的工作,单个家庭很难顺利完成,而且翻了之后还要继续碾,碾好之后还要翻,翻完之后继续碾,这样重复三四次才能使麦粒脱干净。所以碾麦子的时候联合造场的几家重要劳动力都要参加,每家至少要出两名强壮劳动力。碾麦子的时候需要一件重要的劳动工具——石磙,石磙是比较大型的生产工具,郭大庄村并不是每户都有。村民借石磙遵循的是就近原则,一般都是借用自家场旁边农户家中的石磙。郭其周老人介绍说,“只要看着他嘞石磙在那闲着,或者估计他家快用完了,去给主家说一声,只要两家平常莫啥矛盾,一般都叫使”
。去借还石磙的时候一般也要当家人亲自去,并且兜里要装烟,要请对方当家人抽,但不需要给他一整包,只需要给一支就行。
晒麦子和藏麦子虽然对麦子收成、品质有很重要的影响,但这两个环节都不用“抢天”(抢时间),只要麦子打完,就可以慢慢晒麦子,所以一般单家独户就能完成。
3.“垛垛”
“麦季”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垛垛”,也就是把麦秸秆“垛起来”。在郭大庄村“麦秸垛”形状主要分为两种:长方形的“马头垛”和蒸馍形的“圆垛”。“垛垛”通常需要两名成年劳动力,一个站在下边,一个站在“麦秸垛”上边,在下边的人将麦秸用力“甩”到“麦秸垛”上,站在“麦秸垛”上边的人将麦秸整平,并用力踩踏“麦秸垛”。垛顶用麦糠盖住,然后用泥巴浇灌到麦糠上边,防止淋雨。传统时期,在郭大庄村,麦秸主要用来饲养牲口和当作燃料。
村民居所方面,郭大庄村最典型的特点是集中居住,村民集中居住在一个区域,农户挨着农户,房子连着房子。郭大庄村没有祠堂,但到过年的时候村民会将祖宗请到家里,供奉祖先,具有“人祖先共居”的特点。而且农户间还坐落着土地庙、牛王庙等神居,神居坐落于农户之间,但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又不像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距离那么近。本节将从民居、祖居、神居三者来考察传统时期郭大庄村的村落空间形态及布局。
在郭大庄村,民居呈现高度聚居的特点,顺着直南直北、直东直西的道路挨家挨户地建房子是村庄民居的特点。
(一)院落空间关系
据郭其善老人介绍,传统时期,村里的农户家里都有院墙,院墙是连接堂屋、东屋、西屋和南屋外围的墙体,院墙的管拐角处呈直角。比较富裕的农户如庄主家一般是用砖头或者石头砌成院墙,院墙往往有两米高,比一般人家的院墙高“很多”,并安装有“大门楼”。中等农户多用土坯砖垒成院墙,大门比较简单,是用比较薄的杨木做成,而且板与板之间不是严丝合缝的,会有缝隙。贫穷的农户多用树枝或者高粱秆、麦秸秆围成篱笆墙,大门是用树枝做成的“栅栏门”。
(二)院落内布局关系
在郭大庄村,村民盖房子的时候会请“阴阳先儿”(风水先生)帮忙确定选址,村民比较注重的是“东四房”“西四宅”和“堂屋”、大门的位置。村民家里一般建有三间堂屋,堂屋基本为东西走向,坐北朝南,一方面是采光好,一方面是有风水讲究,在村民观念中,“北靠山”,“坐北”预示着家里有靠山。穷困人家的三间堂屋多为土屋草房,村民称为“干打垒”,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头、槐草等,具体用量方面,主要是:如果建造五层房基需用砖头2000—2500块;如果建造九层房基加上封屋檐需要砖头约4000块,槐草约3000斤,要是不用槐草而用麦秸秆的话,需要1500—2000斤,门1对,窗棂2个,梁头2根,叉手2对,檩条60根,门枕1对,共需要土坯3500-4000块,秫秫秆编织的“大箔”3领,钉、麻绳若干。中等农户多为“半截瓦房”,村民称为“罗汉房”,房子下部分为砖头砌成,上部分为土坯,需要的用料主要是:建造五层或者九层房基,用砖头4000块,土坯约3000块,小瓦2500—3000块,大梁、檩条、门窗、大箔用量约同于草房用料。富裕人家的屋子多为砖瓦房,在郭大庄村瓦房有“纯青”(从地基到房顶、房体里外都是砖头)和“里生外熟”(房体里边用土坯,外边用砖块)之分,特别富裕的农户,如之前郭慎谦家建造的就是“纯青”,建三间九尺高的瓦房,需要用砖头15000-20000块,瓦约8000块,如果使用瓦顶箔,需要用瓦约11000块,梁2根,重梁起架,外加2个小梁,4个顶二梁的立柱木,椽约100根,檩条15根,水泥800—1000斤,石灰约2000斤,沙子约2吨,麻绳约2斤。
堂屋也称为“主屋”,位于院子的正中间,中间的一间称为“当门”,也称为“明间”,靠后墙放置“迎面柜桌”。堂屋东间称为“里房”,多由家中的长辈居住。堂屋“里房”与“当门”之间会垒一道墙隔开,出入有小门,小门上会安装门帘遮蔽。“当门”与西间之间多用铁丝吊着一块大布帘子。
富裕人家一般还会建东屋、西屋和南屋,村民称这样的院子为“四合头院”,如果家里建有东屋,那么必须建西屋,东屋为“青龙”,西屋为“白虎”,而且东屋和西屋的间数必须要相等,至少西屋的间数不能多于东屋的间数,而且西屋要建的高度要比东屋低一层砖,“能叫青龙伸头,不叫白虎张嘴”。东屋多作厨房,粪坑一般在厨房的一边。西屋一般喂牲口,放置牲口料草、犁耙等农具。大门朝向依据街道而定,一般是朝南或者朝东,只有街道在院子西边而院子东边没有街道的情况下,大门才会朝西。
图2-4 中华民国时期郭慎锦家院子建筑布局
菜地一般在院墙旁边或粪坑边上,堂屋后墙靠近街道的住户,会将菜种到堂屋后边。厕所一般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者西南角,如果厕所是正对着大门的,要建一堵“影门墙”,避免别人进门就看到厕所。对于有条件的农户,粮仓一般在东屋或者西屋,没有条件的农户,粮仓一般在堂屋的“当门”一间,或者“西间”,或者在房顶搭个架子。除此之外,织布机、纺花车等一般也放置在“当门”。有“大门楼”的农户,过道底下会放置红车、太平车、堆窑等物品。
(三)房屋产权边界
1.多户共院子
在郭大庄村多户共院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因为分家的时候没有找到宅基地,所以只能对一所院子做分配。堂屋留作父母养老,如果家里的屋子不够,最小的儿子一般随父母住在堂屋,父母住“里房”,小儿子住西间。东屋和西屋的分配,一般遵循的是大儿子分得东屋、其他的儿子分得西屋。这种情况下,房屋之间的空地是大家的,但是房屋是个人的私有物。如果兄弟之间搿伙得比较好,房屋之间的空地大家共同使用,用来种菜、晒粮食等;如果搿伙得不好,要对房屋间的空间进行分配,但不会将所有的空地都进行分配,一般是各家分得自家房屋前边的一块土地,堂屋房前的区域不会分配,堂屋通向大门会留一条小路也不会分配。如果做了院落分配,未经过对方允许,不得使用对方的区域,郭其夯老人介绍说,“你泼一瓢水都不中”。
2.单户单院
农户之间的院落边界都有灰橛,在埋灰橛的时候,两家人都会在场,确定好两家各自的界线与范围。确定好之后,要在院子的四个角挖深约1尺、宽约20厘米的坑,在坑里放若干块较大块的石灰,然后将坑填埋,称为灰橛。灰橛是相邻两家宅基地边界的标志。
(四)单户单院与邻院关系:“缝道”
邻居院子都有明确的界线,院子边界有四至,边界以灰橛为界标,四个角都有灰橛作为边界标志。在埋灰橛的时候,两家人都会在场,确定好两家各自的界线与范围。在各家建造房屋的时候房屋地基不能超过灰橛的位置,会留一块空地,宽约20厘米,称为“缝道”。留缝道主要是因为房屋需要修理,修理的时候上屋顶的梯子不能搭建到邻居院落,只能搭建到自家界线以内。如果盖房子时没有留缝道,需要修房顶的时候,邻居可以拒绝他从自己家院子搭建梯子。
(五)建房规约
传统时期,郭大庄村村民间住房布局是比较紧凑的,“户挨户”的格局下村民间很容易发生矛盾。就建房这一块来讲,在长期的生活中,村民从“风水”角度和生活方便角度,总结了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是村民在建房子的时候必须遵守的,否则会导致村民间产生矛盾。一是前边房屋建造的高度不能超过后边房屋建造的高度,否则后边的房子就是“暗宅”,这样的院子“阴气太重容易招邪”;二是西边房屋建造的高度不能超过东边房屋的高度;三是自己家房屋的滴水不能滴到别人家院子里,更不能滴到别人家房子上;四是隔胡同对门的农户,后来建造的大门不能正对着邻家的大门;五是如果邻居间是前后院子的关系,那么前院的农户在堂屋后边不能留缝道,堂屋后墙要建到灰橛边界处;六是如果被其他农户包围,住在中间的农户建房子的时候高度不能超过邻居房屋的高度;七是建房之前要与四邻打招呼,刨开灰橛,让邻居都到现场查看,没有意见之后,方能开工建设;八是如果分家之后父母与孩子依旧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为“多户共院”的情况,那么儿子不能在父母的院子翻新屋子,如果想要改善居住条件,只能另找宅基地做房子。
据郭其姓老人介绍说,传统时期,村民在建房子的时候都会自觉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约,“‘一命二宅三风水’,建房子嘞时候如果不注意,伤了风水,不仅对隔壁邻居家庭不利,会导致隔壁找麻烦,而且也会给自己家带来不好。俺这村之前有人因为盖房子,两家一前一后,住前头嘞那一家盖堂屋嘞时候没有把后墙坐到灰橛那,而是在后墙后又盖一堵墙,准备在后墙种菜。后头那一家刚开始莫注意,房子快盖好才发现,后头那一家非得要前头把房拆了。拆了再盖不容易,后来找个风水仙儿看看,把后墙后边那堵墙盖嘞高高嘞,跟房子高度差不多,才算拉倒”。
据郭其周等老人介绍,郭姓没有祠堂,祖宗在家中居住的位置就是他们的牌位,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农户会有祖先画像。牌位一般只摆放父母的、爷爷的,再往前的辈分的一般不会摆放,牌位平日里摆放在堂屋的“明间”,画像只是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半、春节和去世纪念日的时候才摆放在“明间”,和牌位摆放在一起,平日里都是装在袋子里挂在高处,防止受潮。除了要去坟地烧纸,还要在家为祖先摆放苹果、刀头、馒等祭品。而到了春节的时候,会几家联合起来共同“服侍老祖宗”,关系一般是五服以内,将五服以内的祖先牌位都集中到一家,方便亲人祭祖。通常是放在共同“服侍老祖宗”的几户中年纪最长而且行动方便的人家里,直到他“干不动”,再换到其他亲人家里。
传统时期,村落范围内有四座神庙,分别为、牛王庙(村里发音ou,平声)、土地庙马王庙和火神庙。四座庙宇除了牛王庙位于村子中部被村民“包围”着之外,其余三座寺庙位于村庄东北角、西南角和东南角三个角落,但距村庄的位置不远。郭其周老人这样说:“庙离村庄都不远,马王庙、土地庙、火神庙虽然莫给村民当中,但都在村边,离村民也就是五六米嘞距离,距村民远咯,保佑谁啊?”
图2-5 中华民国时期郭大庄村庙宇分布图
郭其姓老人介绍,村庄的土地庙、牛王庙等小庙一般“都只保佑一个村嘞人,庙离村庄都不远,村民一般都不会去拜别村嘞小庙,除非可灵(很灵验),像大一点嘞寺庙在附近嘞十里八村都是有影响嘞,都是建在村外,大寺庙去那许愿、求好嘞人比较多,香火比较旺盛,建在村民中间嘞话影响不好,还有都说大寺庙怨气重,村民建房嘞时候主动都撇(离)寺庙远远嘞”。与郭大庄村民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村外寺庙主要有三座:南顿鬼修城
,香国寺,高丘寺。
表2-4 郭大庄附近寺院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