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以后,伴随着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陆续开办,西方近代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
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南制造局首设炼钢平炉。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北建成汉阳铁厂,设一百吨高炉两座,八吨酸性平炉一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拥有二百五十吨高炉一座,一百吨高炉两座,五十吨平炉六座,各种轧机四套以及若干机械化矿山设备等。在技术上已属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其设备均由世界著名厂家引进。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光绪六年(1880年)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次年通车,以后逐渐展至天津。到宣统三年(1911年),全国共建成铁路九千六百余公里。一些车辆、桥梁、器材等工厂也陆续建立起来,同时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以詹天佑及其修建的京张铁路最为著名。
同治四年(1865年)建立的江南制造局,引进了蒸汽机、汽锤、各种机床及铸弹、造枪炮的机械。以后各地军工厂陆续开办。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开办,这是晚清第一家民营机器厂。开始主要修理机器,70年代以后逐渐制造机器。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民营机器制造厂数量都很少。
同治四年(1865年),徐寿等在安庆制造了第一艘轮船。同治七年(1868年),江南制造局第一艘轮船惠吉号下水。同治八年(1869年),福州船政局开始制造新式小型舰只。各地所造轮船,关键部件如汽机、推进器等都是进口的。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苏药水厂,能够制造酸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南制造局开始生产无烟火药。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火药生产技术都在不断改进。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海外商最早用机器缫丝,西方棉纺织技术的引进以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为最早。近代纺织技术迅速在全国发展。
石油以光绪四年(1878年)在台湾淡水以西法钻井为最早;同年,开滦煤矿开始用西法机器采煤。印刷、机制纸、火柴、卷烟、皮革、榨油、磨面、酿造等西方工业技术,大都是19世纪60至80年代引进的。光绪六年(1880年)在天津开办的电报总局,是电报技术由中国自己引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