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名著,共15卷。该书对近代数学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全书从简单的定义、公理出发,把几何学知识整理为一个严密的演绎逻辑体系。因此,它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早在元代,《几何原本》即已传入中国。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前六卷。直至晚清,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作,从英文本译出后九卷,全书的翻译工作遂告完成。到目前为止,这个译本仍是《几何原本》唯一的中文译本。
《地理全志》,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辑译的中文本地学著作。全书共15卷,分上、下两册。上册5卷,分洲叙述世界地理;下册10卷,分别为“地质论”“地势论”“水论”“气论”“光论”“草木总论”“生动总论”“人类总论”“地文论”“地史论”。这是最早一部用中文介绍西方地质学的著作,后传到日本。
《博物新编》,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编著出版。全书共分三集,内容比较庞杂,包括了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动物等各方面的内容。其第一集当中介绍了化学知识,谈到56种元素与元素学说,以及氧、氢、氮、一氧化碳等气体和硫酸、硝酸、盐酸等无机酸的性质、制造方法。此书是较为浅显易懂地介绍自然科学初步知识的著作,为鸦片战争之后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中较早的一部,但没有引进西方的化学符号,没有系统,大约反映了西方19世纪初期的水平。除《博物新编》外,合信还编译了《全体新论》《妇婴新说》《西医略论》《内科新书》《物理学提要》等著作。生理解剖学当时被称为“全体学”,《全体新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介绍西方生理解剖学的著作。
《植物学》,墨海书馆出版。英国传教士韦廉臣与李善兰合作,根据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利所著《植物学原理纲要》一书编译而成。这是晚清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的译著。译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译了一些名词。此书成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学习、研究植物学的主要参考书。该书传入日本后,曾被多次翻刻出版,对日本近代植物学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书中一些名词,不仅在中国植物学界,而且在日本植物学界,沿用至今。
《代微积拾级》,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作,根据罗密士《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学》一书翻译而成。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学都是17世纪西方数学的重要成就。他们把变量概念引入数学,从而使数学由初等数学演进为高等数学,由描述静止的量演变为可以描述运动着的量的近代数学。译者在译文中采用了不少数学新名词,如“微分”“积分”等等;还采用了若干中国式的符号,如用天、地、人代表变量X、Y、Z,以微字的偏旁“彳”表示微分,用积字的偏旁“禾”表示积分,例如现代的
即被记为“禾甲三天二彳天”。这是晚清最早的一部有关微积分学的书。
《谈天》,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作翻译出版。原书名为《天文学纲要》,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于1849年编著的一部深入浅出的优秀天文学著作。书中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已经取得的天文学知识,有对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运动的较详细的论述,有对万有引力定律、光行差、太阳黑子理论、行星摄动理论
、彗星轨道理论等的论述,有对恒星系,如变星、双星、星团、星云的讨论,等等。《谈天》这部译著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近代天文学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重学》,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与李善兰合译的一部较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力学知识的译著。全书共20卷。前7卷介绍静力学,内容包括力及其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及其原理、重心与平衡、静摩擦等;中间10卷介绍动力学,内容包括加速运动、抛物体运动、曲线运动、平动、转动、碰撞、动摩擦、功与能等;最后3卷介绍流体力学,内容包括压力、浮力、阻力、流速等。其中关于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用动量概念讨论物体的碰撞、动与能的原理等知识,均是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来。
《地学浅释》,英国传教士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出版的一部地质学译著。译自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著作,原著名为《地质学纲要》。全书共38卷,约23万余字。各卷字数差别很大,多的一万一千余字,少的只有两千余字。这是赖尔生前著作首次被译成中文出版,也是中国首次翻译近代地质学名著,为近代地质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金石识别》,英国传教士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的矿物学译著。该书译自美国矿物学家丹纳的矿物学著作,原著名为《系统矿物学》。全书共12卷,约17.8万余字。这是中国首次翻译出版的近代矿物学名著。
基督组织在华出版的有关教科书。根据基督教传教士光绪三年(1877年)大会的决议,由基督教在华各教派在上海联合组成“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推举狄考文、韦廉臣、林乐知、丁韪良、傅兰雅、黎力基等为委员,负责编写、组稿和出版事宜。“委员会”经过几次会议研究决定:编写初、高级两套教材,初级教材由傅兰雅负责,高级教材由林乐知负责。从光绪三年(1877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出版教科书105种,包括数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天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历史学,等等。其中90%以上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不仅供教会学校使用,而且也成为教外学生用书的重要来源。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已出版192种之多。既解决了教学用书问题,又普及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在晚清,外人在华报刊大都是由传教士创办的。最重要的有:
《遐迩贯珍》。咸丰三年(1853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刊于香港,咸丰六年(1856年)停刊。月刊。这一时期正值太平天国前期,该刊关于太平天国的资料较多。
《中国教会新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开始时为周刊,后改为月刊。英国传教士林乐知主办。从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1874年9月5日)起改名为《万国公报》,并成为基督教广学会的机关报。至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年7月)停刊,先后出版近40年,累计一千期,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中文期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当时参加编辑和撰稿的均为知名的外国传教士。该刊除刊登教会消息与发表有关中国时局的评论外,还刊载了不少介绍西方制造、机器、军械、电线、天文、格致、算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也刊登了一些介绍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与近代社会政治学说、抨击中国时政以及倡言社会改革与移风易俗方面的文章,成为戊戌变法的一股舆论推动力量。
《六合丛谈》与《中西闻见录》。咸丰七年(1857年)由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六合丛谈》为中文月刊。它是中国最早出版发行的综合性科学杂志。
《中西闻见录》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北京发刊。该杂志由京都施医院编辑出版。刊登世界各国动态,其中包括天文、地理及各种自然科学的简讯简报。光绪二年(1876年)改名为《格致汇编》,并转到上海发行,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该刊更名后专门刊载自然科学知识与有关动态,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刊物。著名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X射线透视等各种西方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就是经这个刊物介绍给中国人的。《格致汇编》后来由月刊改为季刊。光绪十六年(1890年)停刊。
除《格致汇编》外,光绪二年(1876年)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于上海创办的《益知新录》,也是一种纯自然科学杂志,广泛介绍自然科学新知与新创造、新发明、新工艺等信息及有关细节。其他宗教性刊物,如《中外新报》《中外杂志》等,也都大量刊载介绍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包括声、光、化、电、天文、地理、数学以及新发明、新创造等信息。这些为洋务运动提供了资料与借鉴。到19世纪末,这类宗教性刊物还越来越多地刊载有关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从传播西方物质文明扩展到传播西方精神文明。又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武器与呐喊助威。
《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等,最后归美查一人所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售给席子佩。初定为《申江新报》,简称《申报》,以表示是在上海出版的新式报刊。创办时为双日刊,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开始是书本形式,后改为四开报纸型。该报创刊后,改变报纸不发论说的传统。创刊一个月,就发表论说七十二篇,宣传西方新闻自由的思想。创办伊始,销售量为600份,光绪二年(1876年)增加到2000份。
在晚清,外人在华出版机构绝大部分也是由传教士创办的。
墨海书馆。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的编译出版机构,属于英国伦敦布道会。麦都思曾在马六甲等地设立印刷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麦都思将印刷机构从巴达维亚
迁来上海,中文名为墨海书馆。它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个近代印刷机构,也是最早使用铅印设备的编译出版机构。先由麦都思主持,后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继任。该馆先后经营共二十年,除出版宗教书籍外,专门编译出版西方近代科学书籍,如天文、数学、物理、植物等,其中有不少是当时西方名著。墨海书馆所出版的早期铅印杂志《六合丛谈》,刊载宗教、科学和社会政治新闻的论文及译文。这些书刊的内容浅近,成为早期向中国输入西方知识的媒介。墨海书馆的创办对于推动中国早期的出版事业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美华书馆。基督教美国长老会在华创办。其前身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设立于澳门的花华圣经书房,后迁宁波。咸丰十年(1860年)迁上海,改名为美华书馆。该馆用各种外文和满、汉文字出版《圣经》和传教书刊,印行商业簿册表报,出版教科书和翻译出版自然科学书籍,其中包括不少名著,使其成为当时著名的出版机构。美华书馆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与设备,不仅为书报的印刷提供方便,而且展示与推广了影印书画真迹的新技术,使中国人广为叹服,称道西方印刷技术实为文化传播的利器。该馆的印刷厂也是当时外国人在华开设的规模最大的印刷厂,有工人120多名。在前后50年间,发行图书40万册。直至商务印书馆成立,才打破美华书馆刊行书籍的垄断地位。
点石斋石印书局。英国人美查光绪二年(1876年)于上海创办。用轮转石印机印刷书籍。除缩印《康熙字典》外,还于光绪十年(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为我国画报出版之始。其绘画主干为苏州人吴嘉猷(字友如)。该画报使用连史纸石印,旬刊。每册新闻占八页,编目用天干、地支、八音、六艺,共出36卷,可以装订成册。大多介绍外国风俗景物、高楼大厦、声光化电等,许多作品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民族意识,如《基隆胜利》《会审公堂》《大闹洋场》等。
广学会。该会是由外国传教士、外国领事和商人组成的文化和出版机构,是19世纪后期最大的编译出版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机构。光绪十三年(1887年)创立于上海,由光绪十年(1884年)设立的同文书会改组而成。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名为广学会。它用汉文著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相标榜。发行综合性时事刊物《万国公报》。该会的领导者和编译者是清一色的传教士。当时在华的著名传教士丁韪良、韦廉臣、李佳白、麦都思、花之安、艾约瑟、狄考文、李提摩太等都是该会的领导者或主力。除编译出版宗教刊物和书籍外,还编译出版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18年间,该会共出版250种书籍,其中包括政治类、经济类、外交类、历史类、法律类等方面的一些名著,诸如李提摩太的《时事新论》《新政策》、韦廉臣的《治国要务》、花之安的《自西徂东》、林乐知的《广学兴华策》、艾约瑟的《富国养民策》、丁韪良的《公法新编》、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要鉴》等书,在当时都很畅销,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政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广州博济医局原本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设立的医院,但至19世纪70年代,已成为在华专事编译出版医学书籍的中心。合信、嘉约翰先后主持工作。出版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译著,诸如《内科阐微》《花柳指迷》《热症总论》《头症论略》《妇科精蕴图说》《眼科撮要》《炎症论略》《小儿疾病》《剖腹理法》等,推动了我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另外,英华书院、格致书院、益智会等,也都出版了不少科学著作与教科书。